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心中的海洋:九十載歲月如歌

——中科院院士、海洋生物學家劉瑞玉專訪


【劉瑞玉:1922年出生于河北樂亭,海洋生物學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和中國甲殼動物學會名譽理事長,國際生物多樣性項目中國國家委員會顧問委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政協第四屆常委、九三學社青島市第八屆委員會主委。】

他的名字見證著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歷史與輝煌。風華正茂時已經是奠基人,耄耋之年仍然是開拓者。淡泊名利,一介書生,播撒智慧,收獲富足。這是一個年過九旬大學者的大氣象。

“我只能給你周六上午一個半小時。”

滿以為采訪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應該是從從容容,哪想劉院士的工作檔期排得滿滿當當。熟悉的人說,老人家惜時如金,一分鐘也不浪費。

終于,在一個微風裹挾著花香的秋日,我見到了健朗而矍鑠的劉院士。往事隨一杯香茶,在靜謐的小屋里飄香四溢……

心中的海洋

渤海灣起風了,狂風卷起的浪墻啪啪地拍打著堤岸,濤聲連綿。

1922年深秋,河北省樂亭縣東關前街,一個呱呱墜地的男孩,給劉冠英家里又添欣喜。劉冠英當時是長春益發合公司的高級職員,曾任樂亭最大的民族企業益發合公司的總經理,后任天津公司經理,常年在外經商,大家庭的生計主要靠他的收入維持。

瑞玉長年見不到父親,母親又不識字,可他的學習成績一直讓父母驕傲。1936年,劉瑞玉在樂亭縣第一小學畢業后,進入保定育德中學讀初中。

渤海灣的7月,是對蝦生長的黃金季節。劉瑞玉愛看海,看養蝦人忙碌地收獲。他靜靜地坐在巖石上,浮想聯翩,讓海風肆意地吹過,澎湃波浪在巖石邊撞擊出千萬朵浪花。

他向往大海。“地球幾乎是一個海洋的星球。海水中生存著17萬余種動物和2.5萬余種植物。” 這是上小學時老師講過的。在他看來,大海的魅力不僅僅因為它造就了蔚藍浩瀚的壯闊景觀,更是因為它孕育著無盡的寶藏與神奇。那是他心中的大海。

1938年他進入北平河北省立高級中學學習。生物是他最喜歡的課程。實驗課上,老師指導他們在顯微鏡下觀察植物構造。多奇妙呀!世間有千奇百怪的生命體,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體的種種生命跡象深深吸引著瑞玉,他對生物學產生了極大興趣。

青年時代的劉瑞玉

1941年高中畢業后,劉瑞玉如愿考入北平輔仁大學生物系。在這里的學業,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深厚的知識積淀。他還印象深刻地記著當年德國教師的講課,他更記得自己當年的助教王光英,他們博學厚悟的學者風范給劉瑞玉留下深深的印記。

1945年畢業,劉瑞玉獲得理學士學位,在北京大學藥學系任助教一年。1946年進入當時北方最高的科研機構——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工作,跟隨著名甲殼動物學家沈嘉瑞教授從事甲殼動物生活史和分類學研究。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1950年8月,我國第一個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島建立,劉瑞玉跟張璽等人從北京來到青島,主任是童第周,副主任是曾呈奎、張璽。1956年,他繼續開始了甲殼動物學和海洋生物學研究,而且一做就是半個多世紀。

當之無愧的奠基人

劉瑞玉堪稱中科院海洋所的“活化石”。

在我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研究領域,劉瑞玉是當之無愧的奠基人之一。他組織完成了多項國家、國際重要海洋學及生物資源調查研究,甲殼動物分類區系和蝦類增養殖研究項目。他全面總結、闡述了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生態特點,特別是區系組成與生物地理學特點,填補了國內甲殼動物幾個類群的空白。他首次發現黃海深水區冷水性動物群落占絕對優勢,淺水區夏秋高溫季節成為一些暖水種向北方擴布的“走廊”,形成獨特分布格局和資源優勢。他指出長江口——濟州島一線為北溫帶區東亞亞區與暖水區中日亞區間的分界線,從而澄清了黃東海區系的地位;又指出臺灣——海南南端為熱帶與亞熱帶區系間的分界線,其論點補充、修正了國外同行的不足與錯誤,為業界沿用。他組織完成國家重大項目和山東省海岸帶資源綜合調查,提出全面開發方案,促進了海水養殖產業的發展,完成長江三峽工程對河口生態環境及資源影響預測研究,為工程論證提供重要依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新當選主席Ronquillo博士與中國代表團劉瑞玉教授親切握手(1985年3月,巴黎)

在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歷史上,有“三次浪潮”席卷全國: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以海帶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藻類養殖浪潮;第二次浪潮是80年代以來,以對蝦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蝦類養殖浪潮。引領第二次浪潮的,正是海洋研究所劉瑞玉院士。

在中國對蝦養殖的發展中,劉瑞玉功不可沒。他首次搞清了對蝦生活史,推動了人工育苗和養殖研究。他對蝦類幼體與仔蝦期的形態學比較研究,為科學地研究對蝦類種群規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1977年他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派赴阿爾及利亞進行歐洲對蝦人工育苗實驗首次獲得成功。1978—1983年,他任全國對蝦人工育苗攻關領導小組副組長,指導、推動全國對蝦育苗和養殖研究,支持了生產,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主要依靠捕撈天然蝦苗養殖的局面,為對蝦養殖產業化奠定了基礎。他于1978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1984年獲農業部養蝦服務榮譽獎。

劉瑞玉曾任《海洋與湖沼》和《海洋科學集刊》主編,以及《海洋學報》副主編多年,是《中國科學》、《動物學報》和《科學通報》等國內外7種刊物,包括世界著名的英國《河口、海岸、陸架科學》、荷蘭《水產養殖》編委,國際雜志《The Yellow Sea》聯合主編。他還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卷》的編委兼海洋生物學副主編、生物學卷編委兼無脊椎動物學副主編以及水產卷的編委。

在50多年甲殼動物學系統調查研究基礎上,劉瑞玉全面了解中國近海的蝦類、蔓足類、糠蝦類、口足類的種類組成、地理分布和區系特點,發表論文150多篇,完成專著10部,填補了我國糠蝦類、蔓足類的研究空白,發現了40多個新種和3個新屬。他的《中國北部經濟蝦類》專著于1958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南海對蝦類》一書,1999年獲山東省優秀科技論文獎一等獎;《中國蔓足類區系研究》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他完成的《中國動物志》蔓足類卷、糠蝦類卷、對蝦類卷和口足類卷的編寫,正陸續出版,他聯合全國專家編著的《中國海洋生物名錄》,記載全部46門22629種海洋生物的名稱和國內外分布,真實反映了中國生物的多樣性現狀,被譽為“里程碑、令人驚嘆的著作”……

2002年11月4日中國甲殼動物學會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辦紀念大會,隆重慶祝中國甲殼動物學會成立20周年和理事長劉瑞玉從事海洋科教工作五十五周年學術報告會。科技部徐冠華部長和中科院路甬祥院長聯合發來賀信。圖為相建海所長講話。

2007年,劉瑞玉關于全面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海岸帶生物資源的項目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和一等獎雙獎;

作為在行業內獲得的最高榮譽,2007年,劉瑞玉榮獲國際甲殼動物學會頒發的“國際甲殼動物學會杰出研究貢獻獎”,從而改寫了這一國際獎項獲得者中沒有亞洲人的歷史;

劉瑞玉于2010年獲200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并獲獎金50萬元……

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在個人成就之外,劉瑞玉還為中科院海洋所培養了一批從事主要海洋動植物主要類群的分類學、生物地理學、底棲生物生態學、污損生物生態學、海洋生物資源增殖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研究團隊,為我國海洋生物學各學科領域的深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生如流,歲月如歌。一部部專著奇峰般聳立在老人的書齋前,使他近一個世紀的奮斗歷程折射出絢麗的光輝。

“還我海域一片藍”

“海洋是人類和地球所有生命的搖籃,然而,它在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面前卻又是那么脆弱不堪。”

針對我國海洋漁業資源的先天不足,面對多年來的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分析,劉瑞玉大聲疾呼合理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他指出,我國海域缺乏大洋性資源,很少有產量百萬噸以上的大種群魚類,只有地方性的帶魚、鯷魚和外海洄游性的鮐鯵魚等尚有年產幾十萬噸的資源量,這是自然條件所限,原因是我國海域沒有處在冷暖洋流交匯地方的生物活躍區,生物資源的儲量形不成大氣候。但問題的嚴重性在于,我們不僅對這些有限的資源不能合理開發和保護,反而嚴重捕撈過度,加之盲目填海、工廠排污,環境破壞導致許多海洋生物已面臨滅頂之災。膠州灣著名的滄口泥沙灘生物多樣性很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尚有100多種底棲動物,而到80年代以后環境被破壞,僅剩四五個種類,經濟種產量也急劇下降,主要是填海和污染使眾多貝類失去了生存繁衍的家園。原來在海灘上能釣到大量的螻蛄蝦,現在卻成了罕見的物種。過度捕撈對我國特有種大黃魚、中國對蝦、小黃魚資源破壞更是毀滅性的……

言者諄諄。為海洋事業奮斗了半個多世紀的老人,懷著對海洋無法泯滅的情結,發出了“還我海域一片藍”的吶喊。

自2000年以來,劉瑞玉全力投入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研究。

他受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生物多樣性工作組的邀請,2000年參加“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的評估”國際合作項目,負責海洋無脊椎動物部分的物種瀕危程度評估研究和紅色名錄的編寫,與國內多位科學家一起,采用IUCN 2000年評估新標準,評估確定主要類群物種的瀕危等級,其結果編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重視。劉瑞玉還積極參加2000年開始的國際合作項目“海洋生物普查(COML)”和“國際物種2000年”中國節點“中國生物名錄”的編寫任務。

中國對蝦、中國龍蝦等不少種均被列入瀕危或近危物種行列。目前,國內市場上的紅色大個龍蝦基本來自從澳大利亞,價格達到每公斤二三百元。作為旅游紀念品的碩大唐冠螺也被列入瀕危物種,不僅在海南島采不到,目前在遠離大陸的西沙群島也不見了。至于中華鱘、中華白海豚等更是需要特別保護的動物。這些物種瀕危狀態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棲息地被破壞,種群數量大大減少。

劉瑞玉說,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已被列入我國物種紅色名錄,有的正處于瀕危狀況,對此該是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和采取對策的時候了。

耄耋之年的開拓者

“我不談什么有生之年,我的人生哲學是:活一天工作一天。”

勤奮,是給劉瑞玉一生最恰當的注腳。他在海洋所主持工作時,是最能全面掌握所里各項業務的所長。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多學科相互交叉,他利用業余時間拼命學習,更新知識,從不說外行話,令合作者敬佩不已。圖書館一有新書來,他總是第一個借閱,了解海洋科學最新的科研動向和成果。

談起劉瑞玉的人品,劉老的學生們更是贊嘆有加。沙忠利博士說,年輕人現在都不愿做海洋生物分類,這是個不易出成果的工作。劉老在工作安排上從不考慮對自己出成果是否有利,而是著眼于國家基礎研究的戰略眼光,他把學生們都分配給基礎分類的項目中,保證了國家海洋分類基礎性研究的持續發展。最困難的上世紀80年代,很多人都準備養蝦了,而劉老對海洋生物分類的研究始終在堅持。

劉靜博士談起她剛來所里不久的一件事。凌晨4點半,劉老帶著他們一行趕潮。天還黑著,碼頭距離小船有好幾米,小船飄飄蕩蕩,他們面面相覷,不敢下船。“還等什么,跳啊!”只聽“咚”的一聲,劉老第一個跳了下去。那年,他已經68歲!

劉老剛直不阿,在工作上很較真兒,因此得罪不少人。而這些年來,即使對他見提出過意見甚至“整”過他的人,他也從不記仇,仍然和和氣氣地一起共事,展示出他海一般寬闊的胸襟。

同事們回憶起“文革”時劉老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關牛棚勞改那個歲月。“那種境遇下,他還偷偷回到實驗室,給每個標本都添上酒精。”多么讓人敬佩的老人啊!

劉老生活上非常簡樸、隨意。他屋子里的燈很少都打開,“夠用就行”。可他對同事、同學、朋友可一點兒都不摳門,請客吃飯從來是自己埋單,不花所里的錢。有時出國回來,忘不了給大家買巧克力,按人頭分,一個也不能少。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他都把回不去家的學生們聚到一起,過個團團圓圓的中秋節。他一件衣服穿了幾十年,可是有一次別人不小心潑了他一身飲料,他卻大大咧咧地說,沒事,該換啦……

參加南海海洋研究所胡超群博士對蝦養殖課題驗收鑒定會

中午常常吃泡面,一年到頭的吃。所里有食堂,他嫌浪費時間,不愿意去;中午可以回家,又不想麻煩司機。特別是老伴走了后,他更多的時間把自己放在辦公室工作,白天、晚上……泡面成了劉瑞玉標志性的特征。“方便面院士”成了所里的笑談。以至于所里同志偶爾一段時間吃泡面,大家就會善意調侃一句:你想當院士不成?

對劉老來說,最嚴重的懲罰就是不讓他工作。兒子勸他,什么都有了,別這么玩命,歇歇吧!他說得很實在:團隊這么多人,不干活怎么生存?

劉老的辦公室也是他的書房。佝僂著身子,埋在一堆書中間,是大家最常見到的景象。

大家最擔心的,是他開夜車,怎么說也不行。去年6月,所里去廈門參加生物多樣性研討會。早上7點半,學生們按約定叫他吃早飯,可怎么敲門都沒聲音。學生們流淚了,以為他……

8點10分,老人揉著眼睛出來了,連聲道歉。原來為了趕報告,他寫稿到凌晨4、5點,剛剛睡著。學生們這才破涕為笑。

和劉老一起共過事的人,都一直贊嘆他,最勤奮、最認真、最一絲不茍。他以90歲的高齡,奔波于國內外各地,一到地方立即打開筆記本電腦開始工作。很多小他十幾歲甚至幾十歲的人,也自嘆弗如。他無論對正式承擔的科研任務或額外的工作,不管是不是他負責,一旦答應,他就全力以赴去做,而凡屬于自己分工的事,必盡全力親自動手完成。目前科技界所見的不良現象,如申報項目時自我吹噓、爭當老大,凡事考慮個人名利在先、虛報成績、弄虛作假等等,是他深惡痛絕的。

一個半小時很快過去,劉老起身告辭。門外,關于渤海漏油事件的調查機構派人接他,已經等候多時;上午,臺灣同行推動兩岸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正待開會;明天,要去南京參加全國“動物進化理論研討會”;后天,去上海參加動物學會理事會;大后天……

……

感恩海洋,崇敬海洋,善待海洋。劉瑞玉一生都在為那心中的海洋不懈工作著。

他的名字涵蓋了博大,就如他對發展海洋事業的千年情節,擁有寬闊而遼遠的心空。(戴紅/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斗六市| 岳西县| 上高县| 桦甸市| 汤原县| 尖扎县| 长沙县| 博客| 玛纳斯县| 沂水县| 贵溪市| 彭泽县| 冀州市| 汉寿县| 朝阳县| 牟定县| 防城港市| 和龙市| 西林县| 前郭尔| 宾阳县| 彭水| 闽清县| 双柏县| 买车| 广饶县| 鹤山市| 尉氏县| 兰溪市| 青川县| 衡阳县| 光山县| 阿巴嘎旗| 伊金霍洛旗| 河西区| 盐边县| 安龙县| 溧水县| 和林格尔县| 洛扎县| 屏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