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翼東(1903年3月4日—1996年1月21日),出生于江蘇蘇州。無機化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
顧翼東出生于江蘇蘇州一個書香世家。高祖父是著名的金石及圖籍收藏家。父親在蘇州中西學堂肄業(yè),學代數(shù)學。外祖父是前清翰林,著名書畫家,愛好幾何學和天文學,有維新思想,對顧翼東的成長頗有影響。顧翼東于1914年入蘇州東吳大學附屬中學。1918年考入東吳大學化學系。1923年畢業(yè),獲理學士學位,被選為斐陶斐勵學會會員。1924年赴美國留學,入芝加哥大學化學系。1925年獲碩士學位。在留學期間,有機化學教師J斯梯格利茨(Stieglitz)常常介紹化學家的一些創(chuàng)新軼事,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物理化學教師WA諾伊斯(Noyes)的計算技巧和講課方法對顧翼東后來任教時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頗有教益。顧翼東于1926年回國,任蘇州東吳大學化學系教授,1931年任化學系系主任。1933年冬,顧翼東再次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35年夏,顧翼東獲哲學博士學位,被推選為西格瑪賽學會正會員,同時還成為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會員。
顧翼東認為,出國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而目的在于聽從祖國召喚,為祖國富強服務。因此學成后他立即回國。他看到,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得到的教訓,就是工業(yè)產(chǎn)品不能自給,所以戰(zhàn)后美國積極從事顏料、醫(yī)藥等方面的研究,力求自己掌握全部技術,以臻富強。顧翼東認識到,國家要自強自立,一定要發(fā)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力發(fā)展科學。為此,顧翼東回國后,繼續(xù)受聘于東吳大學,以全付身心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同時,他還先后應聘擔任了交通大學化學系教授、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化學系主任、上海醫(yī)學院化學教授、上海大同大學教授、華東四個大學聯(lián)合實驗室主任、上海光明化學制藥廠顧問及資源委員會國外貿(mào)易事務所化驗室主任。當時各大學最缺物理化學教師,所以顧翼東的主要教學方向從有機化學轉到了物理化學。顧翼東注重教書育人,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注重能力培養(yǎng)。他認真?zhèn)湔n,根據(jù)各大學不同特點,備課內容有所不同。例如在交通大學根據(jù)該校重在應用的特點,把理論和應用結合起來;東吳大學偏重敘述及應用;大同大學偏重當場計算;在上海醫(yī)學院授課時,則經(jīng)常運用醫(yī)藥化學方面的實例,介紹生產(chǎn)改進要點,使學生理解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因而很受歡迎。他在光明化學制藥廠進行了藥物合成研究,改進了磺胺類藥物的生產(chǎn)工藝。最突出的成果是將磺胺噻唑的制備原料由氯化乙醚改為氯化乙醛縮合物,減少了反應時的危險性。此外,他還合成了若干新的化合物,發(fā)表了兩篇論文,這是顧翼東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開始。1942年至1952年,他任東吳大學理學院院長。1952年以后一直擔任復旦大學教授。在幾十年的化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中,顧翼東要求青年教師教學、科研兩副擔子一起挑。他認為提高教學質量,離不開科研工作的開展,書本知識一定要與實踐相結合,脫離實際的講課一定是失敗的講課。在科研工作上,他要求學生一定要立足于創(chuàng)新,不可亦步亦趨。他經(jīng)常教育學生:科研領域廣闊,務求立意創(chuàng)新,當然研究課題相同時,可以互相交流,但要互相尊重。在顧翼東的研究工作中,鎢化學是最為重要和突出。1945年,顧翼東進入當時主管鎢礦出口的機關——資源委員會國外貿(mào)易事務所化驗分析室并擔任主任,主要是核定鎢礦出口原料的成分,除核定鎢含量外,還開展了鎢礦中稀有元素鈮、鉭含量的分析。這是顧翼東的工作方向轉入無機化學尤其是稀有元素研究的開始。他最早發(fā)表的兩篇有關鎢化學的論文“錳鐵礦中鈮、鉭含量分析”與“黃鎢酸——均相沉淀法”就是在這個時期內完成的,后來他的研究領域擴展到萃取化學和稀土化學。顧翼東在進行鎢礦分析時就發(fā)現(xiàn)鎢礦石的鹽酸不溶物中含有一定量的鈮和鉭。經(jīng)過鈮、鉭定量分析后,他提出:出口鎢礦除了含鎢量達標外還應按鈮、鉭含量制定鎢礦價格的新標準,從而保護了鎢礦的價值,為國家資源的充分利用做出了貢獻。20世紀50年代,顧翼東首先提出了利用絡合、分解而完成均相沉淀制備黃鎢酸的方法,即先使鎢酸鹽在濃鹽酸中形成鎢酰絡離子,加熱除去鹽酸,鎢酰絡離子逐漸分解而形成分散性良好的黃鎢酸沉淀。此后顧翼東繼續(xù)深入研究鎢化學的基礎反應,得到了活性粉狀白鎢酸。這是國際上很久以來未能研制成功的化合物,顧翼東用了一年多時間,在1981年用“倒滴法”制得活性粉狀白鎢酸。這種方法是將鎢酸鈉溶液加到稀酸中,使其迅速跳過多酸區(qū)而成鎢酸,并能在低酸度和常溫下制成純度高的產(chǎn)品,且產(chǎn)率高,尤其具備比黃鎢酸大得多的化學活性。許多難以從黃鎢酸制備的化合物,可以用活性粉狀白鎢酸制得,由此他開辟了鎢化合物合成的新途徑。合成的上百種新型化合物中,包括含鎢的同多酸、雜多酸、過氧鎢酸及其鹽類,以及含鎢簇狀化合物、有機胂、合鎢、亞超細碳化鎢等等,它們在性質上各具特色。他還深刻地論述了黃鎢酸、白鎢酸以及鎢的多種同多酸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轉化條件。他的“黃白鎢酸制備法的差異以及粉狀白鎢酸反應研究的進展”與“活性粉狀白鎢酸與十聚、六聚以及其他聚鎢酸鹽的聯(lián)系和應用”兩篇論文是顧翼東對鎢化學研究的總結和發(fā)展具有突出創(chuàng)新的觀點。此外,顧翼東還十分重視生產(chǎn)急需的應用研究,提出了“內在還原法”生產(chǎn)藍色氧化鎢,可以得到均勻、單一、粒度可控的產(chǎn)品,可用作高質量硬質合金及超細鎢絲的材料;從仲鎢酸銨APT轉為偏鎢酸銨AMT的新工藝,所得產(chǎn)品質量優(yōu)于世界同類產(chǎn)品。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顧翼東即注意到,酸式12-鎢磷酸鈣水合物晶體,能與乙醚反應放熱,成為單一的液相,從而得知醚類在適當條件下,具有給電子性。60年代他在進行溶劑萃取研究時,提出了用多碳亞砜作為金屬元素的萃取劑,與此同時,又合成了兩種低碳亞石風與一系列稀土鹽的加合物,對個別加合物還作了晶體結構測定。在80年代末,他又進行鎢鉬雜多酸鹽與給電子對低碳有機溶劑(二甲基亞砜、四氫呋喃等)之間的反應熱測定。1955年,顧翼東發(fā)表了論文“金屬離子的液相萃取分離法”,介紹了用于溶劑萃取的有機試劑。1958年又編寫了《有機試劑在金屬元素比色分析及沉淀分離中應用的發(fā)展》一書。當時國內正熱衷于半導體鍺的開發(fā)與分析,顧翼東合成螢光酮引起了國內對分析用有機試劑合成的注意。三苯基胺、酰代吡唑酮以及多碳亞砜是三類典型的萃取劑,顧翼東參考有關文獻自
行合成,并及時介紹給國內各單位采用,促進元素分析用有機試劑的發(fā)展。同時他在不同系列基團取代的吡唑酮衍生物應用于稀土元素的萃取及協(xié)同萃取方面也取得成果,合成了固體萃合物,對示蹤技術用于協(xié)同萃取起了示范作用。顧翼東后來又發(fā)表了“沉淀結晶與萃取”、“含肟基萃取劑的發(fā)展”、“多金屬元素間的帶同萃取”等多篇重要論文。這些論著結合豐富的無機、分析、有機和物理化學知識,闡述了各種分離方法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分析試劑向萃取劑演變的過程,指出了發(fā)展新萃取劑的方向,推動了萃取技術的應用。獨居石是我國最早用以生產(chǎn)稀土元素的礦物。稀土元素化學一度也是顧翼東的主要研究方向,1955年他指導研究生首先用紙上色層法進行了稀土和鈾分離分析研究,并解決了當時獨居石中鈾的定量分析問題,保障了獨居石的安全生產(chǎn)。此后提出了控制酸度,用過氧化氫還原二氧化鈰,以制備硝酸亞鈰的方法。20世紀70年代初為了解決離子交換淋洗液中乙二胺四乙酸銅及稀土元素的回收,他提出了用氫氧化鈉、甲醛還原的方法,陸續(xù)解決了稀土生產(chǎn)中的實際問題。另外顧翼東還在常溫、常壓下和近中性溶液中制得含四價鐠的鈰鐠雜多核氧化物,從而測得了四價鐠在醋酸溶液中的吸收光譜,是國際上最先的報道。
顧翼東先生早在上世紀20年代,即致力于化學教育與研究,執(zhí)著鉆研,孜孜以求,知識全面,基礎雄厚,在70年的化學教育生涯中建樹很多,培育了許多英才,為發(fā)展我國化學事業(y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先生熱愛祖國、為人師表、德高望重、嚴謹治學,90高齡仍潛心于教學和科研中,表現(xiàn)了拳拳伏櫪之志,是青年學者的榜樣。
顧翼東一生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勤奮工作。同時,還在許多學術團體中兼任學術委員和學會工作。
1996年1月21日,顧翼東院士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