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均(1910年8月3日—2000年12月24日),出生于山西昔陽。生理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
我國著名生理學家王志均1910年8月3日生于山西太行山區土地貧瘠的昔陽縣一個農民家庭。父親王貴祥在鄉務農,母親田氏在家操持家務,家中還有姐、弟、妹各一人。家境雖不富裕,但尚能維持。王志均少年時代在本鄉讀小學,學制7年,除國文、算術外,還念了《四書》、《詩經》、古文等。王志均學習刻苦努力,每學期總是名列前茅,深得本家一位祖父王敦臨先生賞識,常以古人讀書治學的故事啟發、鼓勵他努力學習。王志鈞在王敦臨先生影響下學了大量文史方面的書籍,打下了良好的文、史基礎。小學畢業后,由于家境困難而輟學,在家務農。
兩年后,考入美國教會在山西辦的銘賢中學,該校收費較少,還可工讀以解決上學的各項開支,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該校還設立一種獎學金,獎勵高中三年總成績第一名又升入大學的學生,獎金額為大洋200元。王志均以高中三年總成績第一,又考入清華大學而獲1932年度的這一獎金;此外,山西省和昔陽縣也為本省考入國立大學的學生每年分別提供大洋100元和70元的資助。王志均主要依靠這兩筆經濟來源讀完了清華大學生物系,于1936年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36年,王志均在北平協和醫學院進修生理學。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軍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華北之大,已無法安放一張安靜的書桌。王志均于1939年停止了在協和醫學院的進修,奔赴西南抗日后方,先后在昆明、貴陽新建的醫學院任教。抗日戰爭勝利后,王志均獲得美國的一項獎學金,于1946年赴美國進修,師從芝加哥伊利諾大學醫學院著名消化生理學家艾維教授。1950年,博士論文“移植胰臟狗的小腸釋放的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生理學測定”通過答辯,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02年英國學者觀察到鹽酸可刺激小腸黏膜產生促胰液素,通過血液循環調節胰液分泌。1943年又從小腸黏膜分泌物中提取出另一種調節胰液分泌的激素——促胰酶素。進一步闡明兩種激素在食物消化過程中的生理意義,以及神經和激素在調節胰液分泌中各自的作用,成為當時該領域研究的熱點,而且也是極其艱難的一個課題。王志均創造性的將狗的帶胰主導管的胰鉤和胰頭部的一部分胰腺切下,移植于皮下,使胰導管與右側第二乳頭(剪去乳頭尖)相連,于是胰液從乳頭流出體外,解決了上述研究的難題。他的“移植胰臟狗的小腸釋放的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生理學測定”這篇博士論文發表于1951年《美國生理學雜志》第164期,第一次詳細闡明了各種食物在小腸中刺激腸黏膜釋放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情況,引起國際同行學者的高度關注。該論文成為消化生理學研究的經典參考文獻,至今仍被一些生理學教科書和專著所引用。
1950年,王志均沖破了美國政府對留美中國學生回國的重重阻撓,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任教于北京醫學院(即現今北京醫科大學)。王志均熱愛教育事業,并配合教學,籌建消化生理實驗室,在相當困難的條件下,帶領青年教師和進修生開展消化生理學研究工作。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利用食道瘺狗進行假飼,證明假飼可通過反射性地興奮迷走神經引起胃液的分泌。這個實驗結果,引起王志均的關注,并且他認為其中也一定會有體液因素的參與。為此,他觀察了假飼對血糖的影響,發現在取消腎上腺髓質作用的條件下,假飼則引起血糖濃度的降低。然后,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工作,觀察了進食活動、胃機械擴張、小腸區域和胰導管等部位對糖和脂肪代謝的影響,并對其神經體液機制和中樞定位進行了分析。這一系列工作進行了長達12年之久,發表了多篇反映研究進展的論文,并先于美國學者RH昂格(1969年)5年,在1964年《科學通報》第8期上發表了題為“消化器官活動對代謝的影響——十二年工作總結”的論文,較全面地闡明了胰島素的神經反射性調節和迷走胰島素系統及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在進食活動中對糖代謝調節的頡頏作用。這篇論文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優秀論文獎。在此項工作的基礎上,“文革”后,開展了“腦—腸肽在消化和代謝調節中的作用”研究工作,提出腦內的肽能神經有可能參與消化器官活動對代謝影響的中樞機制。這項研究工作獲1985年北京市和1986年衛生部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
王志均利用自己設計的胃腸四通瘺進行了大量的相關胃體、胃竇、十二指腸對胃液分泌的作用,證明了迷走—胃泌素機制在胃液分泌神經反射期中的重要性,并以此為題將研究結果發表于《生理學報》1965年第28期。
20世紀70年代,國際學術界提出“細胞保護”的概念。王志均以學術的敏感性認為,細胞保護是一個與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密切相關的重要科研領域,于是立即開始了探索胃腸肽的細胞保護作用研究,發現胰多肽對實驗性急性胰腺炎有明顯的細胞保護作用等,說明細胞保護作用可能是某些胃腸肽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中,關于“細胞保護作用——胰多肽對大鼠急性胰腺炎和半胱胺誘發的十二指腸潰瘍的保護作用”、“胃腸激素及前列腺素在預防胰島B細胞損傷及糖尿病發病中的作用”分別獲衛生部1986年、1987年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
王志均執教50多年,培養學生數千人,桃李滿天下。1987年北京醫科大學特別授予他“伯樂獎”。他在一篇文章中自述:“我不喜歡專作科研,我對教學有興趣,愿意作教師兼作科研。這就是我的志愿,一個平凡人的普普通通的志愿。”王志均在教學中主張啟發式,反對照本宣科,要引導學生去思維、探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強調把智能培養放在第一位,把傳授知識放在第二位。他說:“我深深體會到,講課是一門藝術,當教師的應當花些力氣研究它。”他撰文闡述自己對教育的意見,如“關于高等學校的智能培養問題”、“關于培養研究生的幾個問題”、“關于培養科學道德問題”、《治學之道》等。他寫道:“我認為一個人才絕不是僅僅是有知識而已,在德智體三方面有一不合格,就可能成為廢品。只有培養出德才兼備、體魄健康、有理想、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有民族自尊心、不計名利、勤勞節儉的青年一代,我們的祖國才能有更美好的明天。”
王志均曾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生理科學會副理事長、《生物科學進展》主編等職務,對我國生理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如在生理學會理事會換屆時,前任理事長馮德培院士對王志均說:“不選你當一任理事長,歷史將是不公正的。”
王志均院士直至晚年仍在勤勤懇懇地工作著,為國家培養生理學人才,撰寫著作,推動學科的發展。“老牛心知夕陽晚,不須揚鞭自奮蹄”,他常以他所喜歡的前人的這句話鼓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