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令智(1915年4月4日),號叔明。出生于湖北安陸。地貌學、區域地質學、板塊構造學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
郭令智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任過山西運城、永濟等縣的知縣。父親畢業于山西大學堂化學系,在山西當過中學化學教師,深明科學救國之道。郭令智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喜愛自然科學,并喜歡閱讀科學家傳記。后來他讀到地質學家李四光的著作,受到很大影響,立志研讀地質科學。1934年高中畢業后,考取中央大學地質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后,他隨校西遷,在重慶沙坪壩讀完了大學,1938年畢業,留校任助教。至1946年先后在中央大學、云南大學任助教、中國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員、助理研究員。19461949年任臺灣大學副教授,臺灣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1949年,赴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做研究工作,1951年,攜妻帶子沖破重重阻撓,回到年輕的人民共和國的懷抱。
郭令智早年從事地質礦產與地貌研究。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華南大地構造研究,在華南大地構造發展特征、華南板塊構造格架與演化規律等研究方面成果卓著。是我國較早研究大陸內部元古代至中、新生代巖石圈板塊運動機制的學者和地體構造的倡導者之一,他首次提出華南活動大陸邊緣溝、弧、盆構造體系的觀點,迄今仍為中外學者廣泛引用。郭令智發表研究專著和論文100多篇(部),培養了數十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后,先后三次獲國家級自然科學獎和三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20世紀40年代,郭令智從事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的研究,指出大巴山第三紀末到第四紀的礫石層的出現,說明該區在當時是處于準平原狀態(侵蝕面),嗣后抬升形成大寧河這一疊置河流,他對康定道孚和大巴山等地冰川類型、冰期劃分和冰蝕地貌研究都提出了新見解,并為蘇聯學者所引用。
郭令智和李承三、袁見齊發表的“西康東部地質之檢討”一文,將大陸地殼的構造單元劃分為侏羅式盆地褶皺、盆地邊緣褶皺和地狀斷層三種類型。特別應當指出,他們發現向西傾斜、傾角30度左右的古生界向東北盆地方向推進,匍匐在侏羅系之上,此乃向盆地推進之逆掩
斷層。他和李承三發現,大巴山南部邊緣構造同樣自北向南大規模向盆地方向逆掩推進,并對盆地邊緣褶皺的規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對指導普查勘探油氣資源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國際地質界后來研究前陸盆地褶皺沖斷帶構造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郭令智和俞劍華、施央申等在研究華南大地構造時指出,華南是加里東褶皺區,即古生代造山區。以江南地背斜為核心劃分出內部優地槽帶(靠海一側),外部冒地槽帶(靠大陸一側)。同時,用沉積學的觀點分析,認為“江南地背斜在震旦紀早古生代為島弧構造形象,它控制著華南地槽褶皺區構造演化和沉積建造分帶性”。這一認識不僅在理論上闡明了華南為一活動造山區,而且為尋找金屬礦產提供了理論根據。郭令智、施央申和學生們通過對華南及揚子地區區域地質研究并參閱大量中外資料文獻,發表“論地質構造的形成和發展兩種形式繼承和上疊”等十多篇論文,認為在一次造山過程中,在地殼正性隆起的上疊構造地區,不整合表現得非常明顯,而在負性構造區,不整合面是可以不存在的或表現為假整合,在地質剖面上表現為連續的沉積。這一構造演化規律的發現,理論上說明了地殼運動的不均衡性;實踐上指出了在上疊構造區尋找金屬礦床,在繼承構造區尋找煤、石油和天然氣等非金屬礦床的可能性,在方法論上解決了造山運動是否存在這一長期
爭論的問題,引起極大反響。郭令智認為,地球科學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現實主義原理。他把中、新生代以來的造山帶與古老地質時期的造山帶進行比較研究,和施央申、馬瑞士共同提出在大陸上鑒定古板塊構造運動留下的痕跡古弧溝系的8項標志:蛇綠巖套、鈣堿性火山作用、對變質帶、島弧復理石、礦產空間分布規律、混合花崗巖和花崗巖帶、構造混雜巖和超殼深斷裂帶。郭令智強調這8項原則要全面分析。這些具有方法學意義上的研究,為板塊構造“從大洋走向大陸”做出了重要貢獻。
元古代地質時期是否有板塊運動,在國內外地質學界仍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郭令智認為,元古代的造山帶與中、新生代造山帶沒有什么差別。經過深入細致的研究,他和施央申、馬瑞士、盧華復首次論述了華南從中元古代開始就有巖石圈板塊向揚子大陸東南邊緣俯沖,形成江南元古代溝、弧、盆構造系。郭令智等在1973年最先鑒定出揚子大陸東南緣這個俯沖碰撞帶。嗣后,詳盡地論述了江南元古代俯沖碰撞造山帶不僅在縱向可劃分出溝弧盆構造帶,而且在橫向上不同地段巖石組合和構造演化都有一定差異性。在華南造山區,人們發現有比造山帶形成時代更老的“陸塊”。實際上造山帶中的“陸塊”就是移置整體。郭令智和施央申、馬瑞士、盧華復等對華南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體運動史作了深刻分析,提出江南元古代島弧和早古生代武夷云開島弧構造由于受地體碰撞、拼貼、離散而經歷了復雜的歷史和強烈變形,構成一幅復雜的鑲嵌狀構造或拼貼構造圖案。郭令智對板塊構造與地體構造歷史的再造,使華南構造研究從幾何學進入到運動學的一個新階段。關于高溫低壓變質作用的形成機理,郭令智和施央申、馬瑞士等指出低壓變質帶出現在島弧(火山山弧)火山深成作用形成以后,由于在它之上疊加的斷裂作用,導致了紅柱石硅線石帶的角閃巖相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混合花崗巖“三位一體”的出現。郭令智在板塊構造理論研究的同時,非常重視板塊構造理論應用于生產實踐,指出了尋找金屬礦床和油氣資源的遠景地帶。
20世紀70年代以后,郭令智所領導的研究集體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大量科學論著。因此多次得到國家有關單位的獎勵,“華南區域大地構造”于1987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華南花崗巖的地質地球化學及成礦規律”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動大陸邊緣和島弧構造的形成及演化”于1984年獲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中國東南及其鄰區活動大陸邊緣板塊構造及成礦關系”于198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東南大陸邊緣板塊構造”于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郭令智在地質界享有盛譽,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農業建設迅速發展,為解決能源之需,他赴長興煤田進行煤田地質調查。為修建三門峽水庫,他和薛禹群等進行庫區勘察。1956年,他與肖楠森、張祖還和孫鼐等對南京長江大橋橋址進行勘察選址,向鐵道部提交勘察報告。19561982年,他任區域地質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59年,作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團。
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他開始研究新的科學領域。為揭示地殼演化規律,他和施央申等指導并帶領青年教師及研究生,在華南地區進行系統的野外地質考察,用地槽學說指導華南區域大地構造研究工作,撰寫十多篇科學論文,對地殼構造演化規律提出若干有科學價值的見解。19561966年他和施央申等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12名、進修教師十余名。19611966年,他任高教部地學教材編委會委員。
郭令智是較早把板塊構造理論引進我國的學者之一。20世紀60年代后期,地球科學中的活動論再度興起,這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災難十年。為把國際上地質學的前沿研究問題介紹給生產第一線工作的我國地質工作者,1973年暑假期間,他冒著酷暑到浙江、江西、湖南、廣西等省做野外工作,并在湖南作了題為“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觀點”的報告,著重論述了板塊學說的發展概況和基本內容,為在我國普及板塊構造理論做出了貢獻。后來,他又分別在地質礦產部、冶金工業部、石油工業部等有關單位舉辦的板塊構造理論學習班講課。他和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重新思考地質學的經典理論,并對華南各省進行實地考察。他和施央申、盧華復、馬瑞士等合作,為國際地質大會、國外學術刊物和國內有關地質雜志撰寫了數十篇有關板塊構造方面的論文。
1983年,他作為南京大學副校長訪問日本,與名古屋大學簽訂了學術交流協議。同年冬季應法國政府邀請,以南京大學代校長的身份率代表團訪法,與巴黎大學等大學討論了文、理科的學術交流。1984年,應美國史密森學會邀請,率中國科協代表團赴美國進行學術訪問。同時,被美國西弗吉尼亞州授予“友好使者”榮譽稱號。
1985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第224項學術會議,他與日本市川浩一郎教授在會上共同作了“板塊構造縫合帶研究”開題計劃的報告,該計劃主要研究東亞前侏羅紀大地構造,以中國南部為重點,同時涉及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北板塊縫合帶,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縫合帶,以及三江泰國馬來西亞縫合帶。1986年,他作為會議構造組召集人第二次赴日本大阪召開第224項東亞大陸邊緣前侏羅紀地質演化會議,在會上作了“華南海西印支期造山帶構造格局與地殼演化”的學術報告,認為亞洲現代的構造格局主要形成在印支期。1986年,他發起組織國際大陸邊緣地質學術討論會,作為會議主席,在開幕式上作了“華南不同地質時代大陸邊緣構造”的學術報告,促進了大陸邊緣地質學的理論發展,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1987年,他赴美國,參加匹茲堡大學200周年校慶學術討論會和講學。1988年春,他應名古屋大學邀請赴日本考察美濃地體。同年冬,應美國斯坦福大學邀請,參加天山造山帶和準噶爾盆地學術研討會。1988年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名譽理事。1989年春,赴泰國參加國際地質對比計劃第224項學術討論會。1990年6月,在南京大學首次召開第267項環太平洋古生代地體中國組學術討論會,他作為會議主席主持了這次會議。
郭令智歷任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南京大學副校長、代校長、顧問,國家教委地學學科評議組組長,地學規劃組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對比計劃224項和267項負責人等。至1991年,郭令智發表150篇論著(包括與他人合作),其中關于地貌學和工程地質方面的21篇,區域地質構造方面的24篇,板塊構造方面的62篇,在國際學術會議和國外刊物上發表的12篇。1978年被授予江蘇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0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家科委授予高教先進工作者稱號。1999年被授予李四光榮譽獎及何梁何利地球科學獎。2001年被授予江蘇省研究生教書育人獎。
郭令智信奉科學的生命力在于奉獻、探索、突破和創新。他經常推薦中青年教師的科研成果出版,鼓勵青年人在科學上“冒尖”,鼓勵學生在科學上超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