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毛漢禮: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物理海洋學家


 

毛漢禮(1919年1月25日—1988年11月22日),出生于浙江諸暨。物理海洋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毛漢禮出生于農民家庭。6歲進私塾讀書,13歲高小畢業。1939年入浙江大學。1947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進修海洋學,1951年取得博士學位。1954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及由其擴建的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等職。毛漢禮還曾兼任國家科委海洋組組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專業組組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洋學科組組員和眾多國際、國內海洋學術團體職務。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中央委員。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毛漢禮是物理海洋學家,是中國海洋科學主要奠基人之一。毛漢禮回國后所參加的第一項工作是搞調查,發展我國海洋科學事業。他1955年便參加了童第周、朱樹屏、張孝威等領導的我國首次漁場綜合調查——煙、威、外海鮐魚漁場調查。1956年秋,毛漢禮參加了由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承擔的1956—1967年《國家重要科學技術任務及基礎科學規劃》的編制工作。1957年,他領導了“金星號”海洋考察船的渤海及北黃海西部綜合調查。1957—1958年,他參與領導了渤海和北黃海西部多船同步水文氣象觀測并領導編寫了《渤海及黃海西部綜合調查報告(水文氣象部分)》。1958年—1961年,毛漢禮參與領導了世界空前規模的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并兼任全國海洋綜合調查技術指導組組長。他與人一起率領技術指導組制定了調查計劃實施方案、海洋調查暫行規范以及調查儀器校驗和調查資料審核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最后統一安排編輯出版10冊《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匯編》,14冊《全國海洋綜合調查海洋圖集和潮流圖集》和10冊《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報告》。1978年全國海洋綜合調查成果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0世紀60年代初,他與曾呈奎等聯合建議成立國家海洋局。1961—1964年,毛漢禮領導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學研究室,成立了水團、海流和混合3個實驗室,開展了渤海、黃海、東海水團、環流、黑潮、長江口和杭州灣潮混合及其海洋溫度預報方法研究工作。以后編寫了我國的海港技術規范,翻譯出版了近200萬字的海洋經典著作。1978年—1983年,他領導進行了東海大陸架及沖繩海槽海洋學研究中心的物理海洋學工作。隨后又領導了黃海、東海環流及海氣相互作用研究工作及海洋石油開發與研究和海洋污染防治研究中的物理海洋學工作。

在海洋環境和資源開發研究領域,毛漢禮先后發表了40余篇論著、譯作、科學報告和海洋科普讀物。20世紀40年代,與涂長望共同在《氣象學報》發表了“我國氣候對于數種疾病死亡率影響之初步研究”。50年代初,他與日本人吉田耕造等發表的《赤道北太平洋上混合層環流》,研究結果的數據與觀測結果相符。1956年,他在“海洋學的任務、發展和現狀”中指出“海洋學的總任務,就是研究海洋中各種自然現象與自然資源的本質及其變動規律,使海洋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關于海洋水產問題,他指出:“只求一時之利,以竭澤而漁的錯誤辦法來增加產量,將會遭受嚴重的損失。”他主張“加強科學研究,制定合理的生產方案,既要增加產量,又要保護資源,又要發展養殖事業”。關于海洋資源開發,他指出:“石油為淺海海相的產物,據估計,目前地球上尚未開采的石油資源,有半數左右藏存在水成巖的巖層內。探勘海底石油這項工作,應由石油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家、海洋學家以及工程師們密切合作。”之后,他的譯作《海洋》第一、二、三、卷、《灣流》和《動力海洋學》先后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些書為我國海洋科學工作者的培養提供了教材。1957年,他發表了在美國期間與人合寫的“大尺度上升流理論”,指出大尺度的氣象條件決定了美國加利福尼亞沿岸上升流及其變化。在該文中所建立的風應力旋度和上升流間的關系式,在其他地區也有不可輕視的價值,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上升流理論研究的經典著作之一,被廣泛引用。

毛漢禮1958年主持編寫了我國第一部《海洋調查暫行規范》、《渤海和北黃海西部綜合調查報告》(物理海洋學部分),是我國第一部海洋綜合調查報告。在60年代初,他發表的關于長江沖淡水和杭州灣潮混合的三篇論文中提出的長江沖淡水的概念,討論了長江沖淡水的擴展范圍,沖淡水冬季流向南,夏季其舌軸轉向東北,杭州灣潮混合的上界和混合橢圓等觀點,是我國在河口海洋學方面最早的論述。他與人發表了根據海洋水文、化學資料,利用T?S多邊形和混合百分比方法劃分水團的結果,是半定量劃分淺海水團的最早嘗試,展示了由中國人闡述的包括東中國海的水團結構及其相互關系。1964年他與邱道立編寫《中國近海溫、鹽、密度的躍層現象》中以躍層的深度、強度和厚度3個參數,定量地對中國近海的躍層現象作了精辟的劃分和闡述,清楚地顯示了中國近海各個強躍層區及其季節變化,對潛艇活動、水下通信和漁業捕撈等都有重要應用價值。80年代初,在他與人合作的論文中,發表了第一次由中國人描繪的中國海及鄰近大洋的環流模式圖及用海洋水文觀測資料和海底沉積資料證實了東海北部中尺度冷渦的長期存在。在主持中國科學院重點課題“黃東海大陸架綜合調查研究”和“黃東海環流結構與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的過程中,共完成重要論文報告30余篇,其中“東海環流結構中的兩個主要分量”和“黃東海水文物理學的調查研究”分別獲得了中國科學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1986年他擔任“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研究》負責人之一,并與他的學生承擔了其中“中國海溫躍層基本特征及數值預報”專題的研究工作。他還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南黃海海流的熱鹽輸送及其動力學研究”的工作。

毛漢禮認為把海洋事業搞上去,關鍵是培養人才,扶植新生力量。他時常對大家講:“沒有一個能打硬仗的科學集體,是不能進行科學攻關的,更不能達到科學的最高峰。”1956—1958年,在他的主持下,招收海洋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外語等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選拔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職人員任教,舉辦了一屆海洋調查技術培訓班。1960年—1963年,他從全國理工科大學三年級學生中招收學員,舉辦了一屆海洋專業大學本科水平的培訓班。他主張從海洋學及氣象學、數學、力學和新技術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中招收研究生,以建立配套的研究集體。1961—1964年,他培養了4名研究生。80年代以后,他組織導師組招收碩士和博士生,并推薦出國進修。經他培養出的物理海洋學方面的人才計有研究員級14人,副研究員級46人。

毛漢禮在帶研究生時,除了有業務指導外,還特別注意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即“科德”。毛漢禮治學嚴謹、不辭辛勞、埋頭工作、一心報國,是一位受人敬愛的科學家。他被選為青島市文化名人,在百花苑樹立銅像,供游人瞻仰學習。

  毛漢禮院士主要著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鸭山市| 庆城县| 乌拉特后旗| 肥城市| 霸州市| 瑞金市| 红原县| 凭祥市| 宿州市| 昌黎县| 连平县| 开化县| 嘉祥县| 岐山县| 太康县| 蒙山县| 承德县| 永康市| 西乌| 和田市| 吴川市| 蓝山县| 峨眉山市| 乌兰浩特市| 五原县| 团风县| 分宜县| 孝昌县| 呼伦贝尔市| 翁源县| 石林| 沙田区| 射阳县| 沂水县| 合江县| 阿坝| 绥阳县| 通山县| 永宁县| 理塘县| 张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