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賈偉平:我的新征程才剛剛開啟


 

“你好,我是賈偉平醫生。”

“賈主任,我是你的老病人了,能看到你真的很開心!”

“好久不見,這段時間居家生活,身體情況如何?”

5月4日上午,一位糖尿病患者進入了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賈偉平的“云診室”。

對于因疫情不能來院復診的患者,賈偉平逐一詳細詢問了他們的身體狀況和用藥情況,給予相應指導。同時,她也掛念著更多隔離在家的“糖友”們,通過上海市人才辦舉辦的“院士TALK”云課堂,分享居家期間的用藥和控糖攻略。

這份對“糖友”的牽掛和關愛,從醫40余年來已成為了她的習慣。

2021年11月18日,新的兩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賈偉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迎來了這一新身份。

在此之前,她已擔任過很多不同的社會角色——

在醫院,她是醫者仁心的專家,也是勤政務實的院長;在內分泌代謝疾病研究領域,她是執著科研創新的科學家;在學校,她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授;在全國人大,她是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大代表;在九三學社,她是認真履職盡責、積極參政議政的社中央委員,還曾擔任多年直屬基層組織主委。

面對這些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角色,賈偉平始終努力做好,臻于至善。

如今,她的故事已翻開了全新篇章……

加速追趕  她將糖尿病關鍵診治技術帶回中國

從醫40余年,賈偉平始終扎根在糖尿病領域的研究及防治一線。她的名字,屢屢與“首次”相連:首次發現12個中國人2型糖尿病新易感基因,首次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生物標志物,首次提出中國人糖化血紅蛋白診斷糖尿病的切點,首次建立動態血糖監測的正常參考值。

這些累累碩果的背后,是中國內分泌醫生一場艱苦卓絕的追趕。

把時間撥回到1993年,彼時賈偉平剛剛進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工作。伴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春風,中國人民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飲食上糖與脂肪的攝入都顯著增加。根據調查顯示,在1990年至2010年間,我國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幾乎增長了5倍,由2%增至9.7%,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患病人數高達9700萬。

急劇增長的患者數量和落后的研究技術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需解決。

 

在出國進修機會極為難得的情況下,項坤三院士為賈偉平爭取到了一次珍貴的機會,去意大利米蘭大學圣拉斐爾醫院學習。至今她仍記得,1995年初第一次踏出國門時受到的沖擊和震撼——當時糖尿病的診斷技術和學術研究高地幾乎都在歐美國家,我國與之的技術差距長達20年之久。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加倍努力,趕上國際先進。

在進修期間,賈偉平成功掌握了檢測人體胰島素敏感性和胰島素分泌功能的全球標準——葡萄糖鉗夾的整套技術,這是開展糖尿病發病機制及藥物療效研究的基礎和關鍵。這項試驗的技術要求高、操作難度大,試驗步驟多且復雜、花費時間長,還需要團隊協作。賈偉平專心致志,全身心投入,邊學習邊實踐,不僅做了大量學習筆記,同時畫了很多示意圖并配以標注來詳細描繪鉗夾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

“何時,中國的糖尿病研究才能走進世界的第一方陣?”賈偉平在內心深處埋下了一個疑問,更是一個目標。

1995年8月賈偉平回國,她帶著國外學習的糖尿病關鍵診治技術回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并和團隊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中國糖尿病診斷治療的追趕之路。她積極籌備,在國內建立了這項復雜的精確檢測技術的設備及試劑。

為了解決靜脈血液動脈化的難題,她與院外懂行的工程師聯合攻關,因地制宜自主設計和制作了帶有恒定溫度和濕度的恒溫箱,既保證了試驗采血的要求,又讓受試者的體驗更為舒適。

1997年,賈偉平帶領研究團隊開展了建立葡萄糖鉗夾技術的工作。相繼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檢測機體胰島素敏感性的精確技術,即擴展高胰島素-正葡萄糖鉗夾技術,制定了判斷中國人胰島素抵抗的標準;檢測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的精確方法——高葡萄糖鉗夾技術,制定了中國人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雙相分泌的正常參考值;隨后又開展胰島素脈沖樣分泌檢測技術。

這些技術的建立為進一步探討中國人糖尿病病理生理機制及新型降糖藥物的研發建立了標準和檢測平臺,并通過這些精確檢測技術對應用于臨床及流行病學的各種胰島素抵抗及分泌功能的簡易評估指數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在糖尿病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最佳的檢測適用方法。

多個“首次”  她建立糖尿病診治的“中國模式”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賈偉平逐漸認識到:要減少糖尿病對健康的危害,必須要“關口前移”,建立適合于國人糖尿病防控的策略、技術及實施路徑,不能照搬國外經驗。必須研究中國人糖尿病的發病特點,創建適用于國人的早期預警技術,制定更適合中國糖尿病患者的篩查、診斷和治療方案,這些成為賈偉平的研究焦點。

為此,自2006年起,她先后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及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開展了中國人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機、預警、監測等系統性研究,一步步解開中國人2型糖尿病的發病密碼。

 

她帶領團隊新發現12個國人糖尿病易感基因,使當時全球易感基因由75個增加至87個。隨后,應用易感基因構建了遺傳風險評估模型,以找出隱藏的遺傳高風險人群,并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延緩糖尿病發病,這已在全國300余家醫療機構和社區應用。

她帶領團隊通過分析上萬人研究獲取的數據和隨訪隊列的結果,首次提出中國人腹型肥胖的影像學精確診斷標準——腹內脂肪面積大于2000px2;提出了腹型肥胖簡易診斷指標,即男性腰圍大于2250px,女性腰圍大于2125px。該腰圍切點被用于制訂中國人代謝綜合征中腹型肥胖(即中心型肥胖)的診斷標準,相繼被《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等9部中國醫學診療指南所采用。腹型肥胖的腰圍診斷標準被列入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成人體重判定》的行業標準,解決了中國人中心型肥胖的診斷難題。

 

2002年,持續血糖監測系統(CGM)這一臨床監測新技術首次在國內被應用,該項技術由于可以連續記錄人體的晝夜葡萄糖變化又被稱為血糖“Holt”。在臨床應用中,賈偉平陸續發現了若干臨床需要解決的問題,如CGM監測技術尚未建立用于判斷機體葡萄糖水平及波動正常與否的標準、CGM圖譜的解讀缺乏標準化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復雜費時等。此外,這一新技術的臨床適應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評估方法以及如何指導臨床實踐都少有經驗。

為此,她帶領團隊設計和牽頭開展了國際上第一個CGM正常參考值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獲取了數十萬的持續葡萄糖監測數據,建立了CGM參數的正常參考值,2009年,在國際上率先發表了研究成果(DiabetesCare);為了在臨床更好的推廣使用,她帶領團隊自主開發了系列配套統計軟件及管理系統,已在全國30個省市216家醫院應用。隨后,學科在CGM研究領域始終處于引領地位。

2017年,賈偉平帶領團隊編著并出版國際上首部CGM技術的學術專著——《持續葡萄糖監測》,該專著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部“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資助。并于2019年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版《ContinuousGlucose Monitoring》。

2018年,她帶領團隊再次在DiabetesCare發表了研究新發現——CGM葡萄糖目標范圍的時間(TIR)可預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并提出TIR可成為評價血糖控制狀況的新指標。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同年10月17日,路透社健康新聞報道這項研究的意義“糖尿病患者是否發生可致盲的眼部病變,可能更取決于每日葡萄糖處于目標范圍內時間(TIR)”。賈偉平被多次邀請參加該領域的高級別研討,共同制定該項技術的標準及臨床應用共識。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又帶領團隊開展了動態血糖監測聯動云平臺,精準指導糖尿病新冠患者的治療,使不良結局下降30%,研究成果于2021年發表于DiabetesCare,對推進全球新冠患者防治中的糖尿病精準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國際空白,擴大了我國在國際糖尿病學術領域的影響,更為我國制定糖尿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詳實的依據,其研究成果多次被寫入國際各類指南如《中國動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美國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持續葡萄糖監測國際共識》和醫改慢病防治實施方案中,直接提高了我國糖尿病臨床診斷治療的能力和水平。

“上海故事”  她實現個體診治邁向群體防控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在日常診治工作中,讓賈偉平痛心無比的是很多患者來到三甲醫院就醫時,往往已經發生了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失明、腎衰、截肢、心梗、中風等諸多病癥吞噬著患者的機體,殘害著他們的生命。

其實,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50%的患者并無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癥狀,但在血糖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機體重要臟器“悄悄然”受損,最終導致殘疾或死亡。

賈偉平總是說,糖尿病致病過程長、誘發因素多、覆蓋人群廣,如果僅僅關注“治療”這一環,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把預防疾病、精準診治、科學管理形成一體化的系統工程管理戰略,才是糖尿病防控的關鍵。但這必須要走出大醫院、走向基層,動員更多的防控力量,使糖尿病早診早發現,從個體診治邁向群體防控。

 

“我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沒有其他想法,只是因為看過的患者越多,越能體會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發展到晚期時的痛苦,越是覺得應該在基層、早期對患者進行篩查。”但經過多次基層社區醫院的實地調研后,賈偉平發現,在三級醫院看病,血糖理想控制可達到60%以上,而在社區僅為20%-30%,并且社區醫院多年來未實施過并發癥檢查。

差距,如何解決?

2007年起,在賈偉平的主導下,上海在國內首創了“醫院—社區糖尿病一體化”管理模式,將三級醫院的糖尿病專科資源變為可推廣的適宜性技術,下沉到社區,實現社區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的無縫銜接。這套管理模式在國際上被稱為糖尿病防控的“上海模式”,世界糖尿病基金會主席對此給予高度評價,“如果大城市的醫院和社區中心之間要建立一個無縫化的管理模式,那一定是正在上海實踐的這樣。”

2015年,賈偉平主持了上海市糖尿病預防與診治體系建設工程,致力于醫療與預防融合的糖尿病全程健康管理。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機構密切合作指導社區,實現上海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糖尿病及慢性并發癥檢驗能力的同質化。由此“上海模式”擴展到“上海體系”。

她的關注并未僅僅停留在上海。為了摸清全國糖尿病并發癥的流行情況,2017年,時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的賈偉平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牽頭實施了首次全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調查,覆蓋了全國所有省市的5萬名糖尿病患者。

她在2018年又發起“路標”糖尿病管理示范工程,將“醫院-社區”一體化管理的上海模式推向全國,在全國25省864鄉村/城鎮試點實施,使得基層糖尿病血糖控制達標率大幅提升。

鑒于賈偉平在糖尿病群體防治所做的大量工作,2018年,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委托,她組建并領導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辦公室開展工作。牽頭制定并組織實施了《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目前已標準化培訓了全國100余萬的基層醫務人員;同時,她還是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第一批成員、健康中國行動糖尿病專項行動工作組的核心成員,主編了《中國糖尿病健康管理規范》,指導開各相關機構開展糖尿病健康管理。

“在國外,總會有人把我的故事稱為‘上海故事’。現在整個上海都在推廣這種一體化管理模式,衛生部也在向全國推廣。我們就是要為社區醫生敞開大門,讓他們多接觸患者,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自身的技能。”賈偉平動情地說,“未來,我還想把這個糖尿病防控的‘上海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永不言棄  她用拼搏與堅持譜寫科研之路

科研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輝煌的成績背后,有著外人想象不到的艱辛。

但賈偉平的身上天然就帶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一股困而不懼、艱而不退、奮而不止的拼搏精神。

面對患者,賈偉平永遠是同事們眼中最拼命的那一個,她的字典中從未有過“放棄”二字,“遇到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患者搶救,到了急診室以后,我是一晚上絕對不回休息室的,一遍一遍地幫他調,一定在那里把這個患者搶救成,因為我的信念就是他一定能夠好。”

出國進修時,賈偉平沒有經過系統的英文和意大利語訓練,但是在她看來,這樣珍貴的機會,哪怕有一個環節沒有弄明白,都是功虧一簣。她就白天看技術員們操作,把每個細節都記下來。晚上再一步步查文獻,用英文逐一寫下她需要了解的問題,“這個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要這樣計算?”最終,她不僅熟練掌握了核心技術,還以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獲得了意大利同行的認可和尊敬。

開展大樣本人群的糖尿病研究,需要采集超過百萬的樣本作為數據庫支撐,建立主要技術及樣本庫,賈偉平并沒有被困難嚇退,“好的研究都是聰明人用笨辦法做出來的,這個樣本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我們只有披星戴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持續做下去。”

為了做好樣本的收集,賈偉平一邊在日常接診中不斷收集病例,一邊不辭辛勞地帶領團隊深入社區,遙遠的云南、寧夏、青海,都留下過她的足跡。

回顧走過的路,賈偉平對引領她步入糖尿病研究領域的前輩和導師充滿感激之情,“在科研道路的前行過程中,我非常有幸得到了學術大師們的指導。一位是我國著名的內分泌代謝病和分子生物學專家項坤三院士,他創立了六院內分泌代謝科;另外一位是德高望重的內分泌學界泰斗,我的博士生導師陳家倫教授;而領我進入內分泌領域之門的則是我的碩士生導師丁漢倫教授。”

“以患者為中心”  她向總書記建言獻策

2008年,賈偉平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一干就是十年。“我是來自上海醫療領域的代表……我發言的題目是《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賈偉平首次參加全國“兩會”時的開場白。

2010年,賈偉平擔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這是首次由一位民主黨派的女醫生擔任三級綜合性醫療機構的正院長。這也讓她能夠從更高的視角來看待慢性病防控管理以及改善醫患關系的思路與方法。

 

她始終牽掛著“人民健康”、關注著“醫患矛盾”,積極撰寫提交相關建議議案;同時,圍繞醫療衛生、慢性病防控、食品安全、民生教育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問題,建諍言、獻實策,貢獻真知灼見。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小組會上,賈偉平就糖尿病防控及醫患關系作了發言,建議糖尿病防控資源要向農村和基層傾斜,關口前移,加強疾病篩查,并向習近平總書記推薦了在六院拍攝的紀錄片《急診室故事》。

“醫療事業是我作為人大代表履職過程中第一關注的領域。”賈偉平這樣總結自己的履職,“我是一名從一線成長起來的醫生,有一位前輩曾告訴我,一定要把手捂暖了,再去給患者進行腹部觸診,這樣對方會感覺很溫暖,會感受到醫生的人情關懷。”

2018年7月30日,在上海市政府參事聘任儀式上,賈偉平從時任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手中接過市政府參事的聘書,出任上海市政府參事,成為了市政府“智囊團”的一員,為健康上海的建設集智聚力。

“健康扶貧”  她譜寫滬寧醫療合作“九三故事”

1996年8月,賈偉平加入九三學社。

那時她剛到六院不久,時任九三學社衛生局委員會主委的六院口腔科陳儀教授很欣賞她,與社上海市委社會服務部部長李國鈞一同找她談話,介紹了九三學社的歷史、章程和“愛國、民主、科學”的傳統。賈偉平深受觸動,就此與九三學社結緣。

賈偉平在“九三”的大家庭中成長得很快。2006年10月20日,九三學社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委員會成立,她擔任主委。2012年12月,當選九三學社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2013年底,賈偉平到北京參加社中央全會時,在與社寧夏區委主委馬秀珍的交流中得知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的情況,那里是寧夏異地搬遷扶貧的主戰場,當地人民醫院的專業技術人員極度匱乏。結合自身專業,賈偉平立刻想到可以借助九三學社的平臺,開展兩地醫療對口支援工作,精準落實健康扶貧。

于是,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和社寧夏區委的共同支持下,一項在紅寺堡區針對18歲以上人群健康狀況和慢性病流行病學的調查項目正式啟動。社申康委員會大力支援了寧夏的慢病防治工作,著力推進基層及鄉村醫務人員的培養和訓練,探索與基層衛生服務的無縫化對接,實施慢性疾病的一體化管理等。有時,鄉醫在學習過程中聽不懂普通話,對專家指導內容難以理解。賈偉平就用自己在西安工作時學會的陜西方言進行授課,耐心細致的講解使鄉醫們受益匪淺。在她的推動下,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還與紅寺堡區人民醫院簽署了對口幫扶協議。

如今,寧夏貧困地區糖尿病防治體系建設已卓有成效,鄉村醫師培訓工作逐步推進,為先進城市三級醫院扶植西部貧困地區提高醫療水平樹立了典型,為國家在西部地區推廣慢病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實踐經驗。

賈偉平的心中始終牽掛著中國農村地區的糖尿病防控。不僅是寧夏,她還走訪了許多偏遠農村地區,她到過交通困難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手把手地培訓基層醫務人員;她牽頭實施了民政部糖尿病救助援藏項目,為西藏糖尿病患者進行并發癥檢查和健康管理指導。

 

2021年12月13日,賈偉平在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作《大健康時代的慢病防控》科學報告,通過網絡直播向全國社員分享健康知識。

這樣的報告,她已做過不計其數——

在醫院和社區,對民眾普及糖尿病知識;在學術會議上,與同行們分享糖尿病防治成果;在中國偏遠農村地區,培養“懂慢性病”的鄉村醫務人員,實現健康扶貧……

一路走來,她懷著對科學探索的堅毅,不斷書寫輝煌。內心那份對患者的責任和關懷,對醫學的執著與熱忱,始終如一,“對我來說,我所有的努力、唯一目標,就是為病家謀幸福。當選院士,只是我的一個新起點。對于關系人民健康的醫療事業,我必全力以赴。”

站在更高的平臺上,賈偉平又有了新的目標——“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全新的征程已開啟!

 

人物簡介

賈偉平,1978年畢業于西安醫學院(現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醫療系;1993年畢業于西安醫科大學(現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內分泌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導師丁漢倫教授;2003年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導師陳家倫教授。現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辦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參事。長期致力于糖尿病精準診療、預警篩查、發病機制的研究及防治工程管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1、2),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排1),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以通訊(含共同通訊)作者在BMJ、DiabetesCare、LancetDiabetesEndocrinol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299篇,主編國際首部持續葡萄糖監測中英文專著。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Distinguished Research Award for 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in Asia。202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于都县| 呼图壁县| 祁阳县| 洛扎县| 新邵县| 海口市| 普定县| 晋江市| 梅州市| 永寿县| 琼海市| 辽宁省| 蓝山县| 吴旗县| 内黄县| 微山县| 广水市| 保山市| 水富县| 怀柔区| 修水县| 舟山市| 黔南| 梓潼县| 永修县| 新干县| 中宁县| 弥渡县| 长兴县| 于田县| 盐城市| 万盛区| 高平市| 当雄县| 双江| 扎囊县| 五台县| 奈曼旗| 河北区|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