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記者張曉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個體工商戶從1978年的10.07萬戶發展到2759.09萬戶;私營企業從1989年的9.05萬戶發展到623.87萬戶;外商投資企業從無到有,發展到目前的41.91萬戶。
這是記者日前從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了解到的。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年均增速達20%以上,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已從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三分之一以上。特別是在一些一般性競爭領域,非公有制經濟有的已經超過80%。預計到2010年,非公有制經濟將貢獻全國稅收的50%。
改革開放以來,約有70%的技術創新、65%的國內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來自中小企業,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業。去年,在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企業總數中和政府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科技企業分別占到70%以上和80%以上。
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企業提供的,從農村轉移出的勞動力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截至去年底,由非公經濟人士發起的以扶貧開發為主要內容的光彩事業已幫助帶動787萬多人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