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4年國務院開發扶貧辦正式批準貴州省大方縣確定為農工黨中央定點扶貧縣至今,大方縣1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處處都有農工黨參與幫扶的具體實例,因循著“情系烏蒙、愛灑大方”的情感基調,堅守著“大方不脫貧,農工不脫鉤,脫鉤不脫線”的莊嚴承諾,農工黨中央熱情幫助各民族群眾開展科技興農、助學助教、醫衛幫扶等具體工作,圍繞民生事業積極踐行“同心”思想,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身體好起來、腦筋活起來,生活樂起來”,汗水灑向烏蒙熱土,真情獻給大方百姓。
農工黨在傾情幫扶,大方也在扎實工作。在這個擁有百萬人口的貧困縣里,黨委、政府各部門還在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小樓里辦公,書記、縣長的辦公室也不過十幾平方米,而對于醫療、教育等民生事業卻如同縣名一般的“大方”。
發展中藥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在農工黨中央的關心和支持下,大方縣依托“同心”工程,把發展中藥產業定為了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
以前,大方縣文閣鄉的土地里種的都是苞谷,喀斯特地貌地區的土壤貧瘠、蓄水能力很差,苞谷的產量也僅限于作為農民的口糧,土地帶來的經濟效益幾乎為零。如今,天麻、半夏、航天丹參成為了這個鄉田間地頭的“重頭戲”,很多農民通過種植藥材發家致富,很多種植大戶一年的純收入能夠達到20萬元。
幫助聯系外地企業前來投資合作,幫助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聯系專家實地指導農民種植……農工黨中央及貴州省委為大方的中藥產業發展積極獻計出力。廣西中恒集團去年在農工黨中央的牽線搭橋下投資300萬元,與大方的5個公司、合作社合作,派出技術管理人員進行管理和業務指導,搞起了示范種植。“按照我們的合同,藥材由集團統收統售,銷路不用犯愁,收益雙方按比例分成,集團再把得到的錢滾動投入到基地,支持咱們做大做強。”文閣鄉負責人對這種合作模式十分滿意,“中藥帶走了,效益等于全部留給了百姓,因此鄉親們的干勁很高。未來3年,我們的三七要突破5000畝,產值要突破1億元。”
“同心助醫”工程方便百姓看病
記者來到貓場鎮衛生院的時候,聯合村硝廠組37歲的村民蒙支全正在這里看病,前幾天他被山風吹感冒了。醫生龍坤為他做了認真的檢查,開了幾種感冒藥,叮囑他回去以后按時吃藥,注意休息,避免重感。
放在以前,蒙支全是不會為了看這點“小病”跑上幾十里山路到鎮上診斷的,一來交通不方便,二來動輒幾百元的醫藥費讓這個農民望而卻步;如今他的顧慮打消了,去年交了50元錢加入了新農合,這次看病費用基本能夠報銷,要是住院,自己也只需要掏30%。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農工黨中央“同心助醫”工程的惠澤下,貓場鎮衛生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幾間茅草房,二三赤腳醫”的簡陋環境,變成了兩層小樓、基本診療設備一應俱全的標準衛生院。醫師龍坤也是專門從貴陽中醫學院招聘來的,加之參加過農工黨中央組織的幾次專門培訓,醫德醫術都足以勝任。
去年,“同心助醫”工程為大方縣配備了總價值706萬元的28輛流動醫療服務車和兩輛可以做手術的流動醫院車,大方成為了西部地區第一個所有鄉鎮都擁有了急救車輛的山區縣。此外隨著31個鄉鎮衛生院和146個村衛生室的全面改造,29種1886件醫療設備全部到位,大方縣基層醫療衛生條件也大為改觀。
“同心同德同向前,同心助醫民心甜,照光化驗不進城,防病治病到家庭,醫院溫馨人性化,康復休息有花園,病房安了呼叫器,換藥打針不麻煩。”大方百姓自編自寫的民謠雖然讀起來不那么合轍押韻,卻把“病有所醫”的幸福寫了出來。
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培養實用技術人才
不甘心在家務農,又苦于外出打工沒有技術一直是大方縣的青年面對的一道難題,僅憑借在中學學習的一些文化知識,外出“闖世界”的他們只能干些洗碗掃地的工作,很多人沒干幾年就放棄了當初的美好愿望,回到了黔西北的大山里。
這種困惑如今也在農工黨中央的幫扶下得到破解,一所畢節同心農工中等技術學校去年開始在大方招生。這所由農工黨黑龍江省委副主委高翔捐資500多萬元開辦的學校,秉承著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理念開始探索,努力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步伐,為本地區產業轉型培養實用技術人才。
如今,881名學生正朝著他們的夢想進發。“我未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汽車修理技師。”數控加工專業18歲的小孟有這樣的夢想。中午休息,他正在專業實訓室里給自己“補課”。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小孟完成了第一年的基礎知識學習之后,正在等待著機會去“校企合作”的企業進行實際崗位培訓的機會。“以前是想學沒有地方學,現在有了這么好的條件,沒有理由不抓緊時間多學一點、多練一會兒。”
“‘同心’給了我們信心,‘農工’給了我們機會,剩下的就是用我們的努力學習去感恩、去回報,去為了家鄉的未來武裝頭腦、貢獻力量。”小伙子樸素的理解蘊含著深刻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