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對廣大民主黨派成員來說,“大事多,喜事多,新事也很多”。這一年,有大量的新聞事件涌現在我們的面前,其中有很多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并讓我們細細回味,有碩果累累的參政議政成就,也有可圈可點的社會服務工作;有民主黨派成員的精彩亮相,也有兩岸交流的躍動音符。為此,本報特別推出年終專稿系列報道,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編者
今年初,民革中央推廣的“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在甘肅取得積極成果,并在白銀市經驗交流會上被推廣開來;9月,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召開,民進四川省委會、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會等作為民族團結模范集體受到表彰;11月,第21屆中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組委會特別授予農工黨中央“最佳組織獎”……
回顧今年各民主黨派的社會服務工作,創新思維脈絡清晰:民革中央與國務院扶貧辦聯合主辦 “全國扶貧協作優勢產業推介暨招商引資洽談會”,創設一個促進東部發達地區企業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資源對接的服務性平臺;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啟動“百名專家進鄉村行動”,積極探尋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的“落地支點”……民主黨派的社會服務工作已經上升到開拓創新的嶄新層面。
愛心智慧的持續接力
貴州畢節地區納雍縣核桃寨村的楊家仁是個科技積極戶。今年8月,他聽說由民革中央規劃、科技部投資的“經果林示范種植項目”要在村里進行實驗,自愿拿出自己的土地讓專家“演練”。
可誰能想到,若干年前核桃寨村還是一個村民完全不懂科學,科技難以推廣的窮山村。
這些變化,得益于各民主黨派中央20年來在畢節地區開展的智力支邊扶貧活動。
自1988年,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成立專家顧問組,在畢節地區建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以來,各民主黨派中央每年都把對畢節地區的扶貧工作作為社會服務的重頭戲。
今年民革中央不僅在納雍開展了“經果林示范種植項目”,還以項目為依托,深入推動核桃寨村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工程;民盟中央完成了“畢節試驗區農村公路建設研究”調研任務,幫助協調商務部的“東桑西移”項目,促進了畢節市蠶桑產業的發展;民進中央與中國林業科學院合作建設畢節金沙縣“石漠化治理科技大院”,投入資金20萬元與金沙縣共建“民心有機農業試驗示范園”;農工黨中央在畢節大方縣7個鄉鎮15行政村,實施1000畝半夏中藥材種植項目,投入192萬元,扶持農戶400余戶,每畝增收上千元。九三學社中央、致公黨中央等其它民主黨派也為畢節實驗區的發展持續傾注愛心和智力。
正如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評價的那樣——“20多年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對畢節試驗區建設傾注感情之深、投入專家之多、參與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支持力度之大,在多黨合作歷史上是少有的。”
打造個性化社會服務品牌
如果說畢節實驗區的發展是各民主黨派智力支邊扶貧成果的集中體現,那么民革中央的“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推廣、民盟中央的“燭光行動”、民建中央的“思源工程”、農工黨中央的“和平周”組織活動等則體現了各民主黨派在社會服務工作中不斷探索形成的“品牌”服務。
今年2月,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大壩村的村民魏宏生在一場經驗交流會上給村民們推廣了一項好技術,“多虧了‘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讓我的西紅柿告別了化肥,產量還比去年提高了40%。”
自2003年起,民革中央就積極關注并參與實施“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示范推廣工作,相繼在山東、河南、遼寧、甘肅等地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示范推廣也成為了民革中央一個知名的社會服務品牌。
“燭光行動”是民盟中央近幾年著重打造的社會服務品牌。“燭光行動”旨在通過開展城市與農村小學之間交流與幫扶,喚起全社會對鄉村基礎教育的關注。
今年3月,來自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和隴南成縣的6位教師結束了在江蘇昆山玉峰實驗學校的掛職培訓,依依不舍地踏上了歸途,他們把此次培訓的收獲帶回給更多的老師和學生。而這6位教師是民盟“燭光行動”培訓的5萬多位教師中的幾個個體。
記者了解到,自2007年,民盟開展“燭光行動”以來,已培訓農村中小學校長及一線骨干教師5萬余人次,援建學校36所,捐贈款物合計2500多萬元。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民盟、民進聯組會的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民盟的“燭光行動”。
實踐證明,在社會服務工作中,各民主黨派善于發揮各自成員的優勢,打造自己的品牌服務,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一定影響。
——今年9月,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民進四川省委會、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會作為民族團結模范集體受到表彰。民進四川省委會開展的“進康合作”、“西蒙德木”等工程,極大地推動了康定、甘孜、阿壩、涼山等民族地區的發展。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會幫助少數民族脫貧致富的“九喜合作”、“九阿合作”等工作也受到肯定;
——從第5屆“和平周”活動開始,農工黨中央就積極參與組織,今年11月,農工黨中央被第21屆中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組委會特別授予“最佳組織獎”;
——今年6月,致公黨中央在江蘇召開“致福工程”學習交流會,江蘇省副省長黃莉新感謝致公黨中央和各省級組織對江蘇發展的支持。2003年以來,致公黨中央開展的“致福工程”,在農村推廣普及計算機和網絡知識,共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累計培訓農民10萬多人,受益范圍覆蓋江蘇省72個縣(市、區)。
追求創新,拓寬社會服務領域
在盤點2009年各民主黨派社會服務工作的時候,記者發現其中閃耀著不少創新思維,民主黨派在開展社會服務工作中,不斷探索新形式、新方法、新領域。
今年11月,在第一屆“全國扶貧協作優勢產業推介暨招商引資洽談會”上,參會的60個“中西部扶貧優勢產業對接縣”之一,民革云南省委會的定點掛鉤扶貧縣——屏邊苗族自治縣與廣西百果鄉果汁有限公司經協商達成了投資總額為7500萬元的5萬畝熱帶亞熱帶水果基地項目合作意向協議。
而這個“全國扶貧協作優勢產業推介暨招商引資洽談會”正是今年民革中央與國務院扶貧辦外資中心達成的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民革中央希望通過創設一個促進東部發達地區企業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資源對接的服務性平臺,探索扶貧開發工作的新途徑。
無獨有偶。今年3月,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啟動了“百名專家進鄉村行動”,積極探尋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的“落地支點”。一大批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農村,通過現場指導、結對幫扶、建立工作站點、簽訂服務協議等形式,把最新最實用的生產技術送到農民手中。農民形象地說,專家“貼身”,科技“落地”。
一個個新生的社會服務品牌正在茁壯成長。民主黨派的社會服務工作正在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