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提出“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當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已實現連續八年增收,稻米和小麥自給率達95%,玉米基本自給。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將呈剛性增長,糧食安全問題永遠不能放松。對此,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民主黨派中央高度關注。
■警惕“去農(糧)化”
【背景】有關部門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耕地面積下降到18.26億畝,比1997年減少了1.23億畝。18億畝“紅線”已接近“臨界區間”,然而一些地方的圈地沖動仍未有改觀。根據遼寧省國土資源廳提供的材料,遼寧的耕地后備資源僅夠支撐三四年的“占補平衡”。
【問題】目前,我國糧食產量穩中有增,糧食安全短期無慮,但“去農(糧)化”趨勢明顯,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特別是市場化、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市場價格剪刀差已成為“去農(糧)化”的強勁推力,影響深遠,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
【觀點】民盟中央在提案中呼吁各級政府重視“去農(糧)化”現象,建議把糧食播種面積、良種推廣面積、農業新技術推廣面積、單產提高幅度和商品糧收購數量作為地方黨政領導任期考核的重要指標,對耕地和糧食出現問題的部門和領導實行“一票否決”。建立糧食安全的發展基金和補償機制,加強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糧田保護;進一步完善糧食直補政策,考慮增加“按價格補貼”的直補方式,使補貼至少可以彌補物價的上漲;設立基本農田保護補貼和商品糧生產補貼,改變按糧田面積補貼的缺陷。
■筑牢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
【背景】2011年7月,中共中央召開了水利工作會議,會議強調,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把農田水利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筑牢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
【問題】農工黨中央調研時了解到,當前糧食主產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滯后、農田抵御水旱災害的能力很弱、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等問題十分突出,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明顯增多,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觀點】農工黨中央在提案中建議,加快完善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機制和政策體系,降低經濟欠發達的糧食主產區水利項目配套資金比例,探索建立糧食外調補償機制,并將農田水利投資重點向糧食主產省份傾斜,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統籌使用水利建設資金。健全糧食主產區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加快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
■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背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的,要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
【問題】目前,我國制約糧食生產發展的科技問題主要有:資源利用效率低。一些地方降水、化肥利用率較低,停留在30%至40%水平上,而農藥利用率也只40%至50%。土壤肥力下降;品種潛力不夠,種質資源亟待創新;缺少低耗高效少耕免耕技術。病蟲害安全有效控制技術缺乏。
【觀點】民建中央提案建議,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提高農業抗災能力。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開發糧食多樣性功能,延長糧食產業鏈。聯合糧食加工企業及科研院所成立糧食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抱團攻關,解決糧食加工產業在種植、加工、銷售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進技術和管理方法,降低儲存和物流成本,從而推動糧食產業的轉型升級。應完善公益性服務,指導科學種田;進一步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提高糧食生產積極性。
■開發鹽堿地緩解糧棉爭地
【背景】面對耕地逐年減少、人口逐年增加的基本現實,既要不斷滿足全民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又要保證棉花等的有效供應,必須找到新路子。開發利用濱海鹽堿旱地發展棉花生產,對緩解糧棉爭地、糧菜爭地矛盾,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問題】充分開發利用濱海鹽堿旱地資源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轉變該地區農業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應有的重視,也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共識;在科研投入上各級政府既沒有資金投入,也沒有項目扶持,基本靠地方農業部門和科研單位自發地進行示范和試驗;基本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專項資金支持;基本種植技術已經成熟,但是配套的其他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總結完善。
【觀點】九三學社中央提案認為,發展濱海鹽堿旱地棉花生產,不與糧食爭地,發展新棉區,實現棉花生產的戰略東移,工作重點應該是:輕度鹽堿地搞推廣,中度鹽堿地搞示范,重度鹽堿地搞試驗。建議各省建立濱海棉花實驗站,廣泛吸收省內外棉花科研、教學、生產、農機、土肥、水利等方面專家開展濱海鹽堿旱地技術推廣與創新;采取農藝措施、農機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對新棉區鹽堿旱地改良和開發利用提供資金支持;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