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陳家驊在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大會書面發言中說,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中共中央從全局出發,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總要求,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金鑰匙。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要準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字是一個有機整體,內容極其豐富,涵義十分深刻,是中共中央對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提出的總要求。
發言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注意把握七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重在發展現代農業,在夯實農村經濟基礎上下功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經濟。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產業支撐。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的組織形式經營農業,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農業,促進我國農業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二是重在擴大就業,在確保農民持續增收上下功夫。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要優化農業結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名特優農產品,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擴大勞動力就業門路,廣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加大農民工權益維護力度,清理和取消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及不合理收費,逐步建立農民工最低工資、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保障制度,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三是重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上下功夫。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要開展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生態鄉鎮、生態村建設,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建立和完善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加強農村公共交通、供水供電、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讓每個義務階段的農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學。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建設,加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力度,讓每個患病的農民都能得到治療。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做到每個行政村都有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四是重在推進村莊整治,在改善農民居住環境上下功夫。“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要尊重農民意愿,進一步優化村莊布局,搞好村鎮建設規劃,做到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分步實施。大力開展村莊整治,推行“一池五改四清”(建造沼氣池,改路、改水、改灶、改廁、改牲畜圈,清危房、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全面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積極開展村莊綠化美化,實現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潔化,創造整潔、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五是重在加大“三農”扶持力度,在深化農村改革上下功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拓寬投入渠道,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農民自身投入的主體作用、社會各界共同投入的重要作用,引導各方面資金投入農村建設。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重點解決城鄉分割、要素分配不均、管理方式滯后等突出問題,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機制和制度保障。六是重在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在維護農村穩定上下功夫。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務決策聽證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意識。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逐步形成尊老愛幼、鄰里和睦、見義勇為、扶貧濟困的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妥善處理影響農村穩定的各種矛盾,維護農村穩定。七是重在示范引導,加強組織領導上下功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分步實施。各地要認真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和分步實施方案,并與“十一五規劃相銜接,合理確定目標和任務。開展多種形式的新農村建設試點,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組織和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在全社會形成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