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國家在科技創新上有多大作為,就能夠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上贏得多大主動。縱觀我國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化進展,有喜有憂,喜憂參半。喜是科技創新與經濟結合取得很好的成績,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憂是國家在全局性、戰略性、關鍵性技術等方面的國際競爭力與發達國家仍然有很大差距,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國家在核心技術升級和產品國際競爭中面臨重大挑戰。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常委韓忠朝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從事醫學及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產品研發、臨床應用和市場經營等工作多年,在產學研結合和科技產業化創新實踐中,歷經風風雨雨,品嘗了辛酸苦辣,對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有著切身感受。
韓忠朝在提交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大會書面發言中認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認的原因有:研發經費不足、人才不夠、產學研結合體制不完善、創新主體錯位、國家優惠政策難以發揮作用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家自主創新的社會基礎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創新就是做前人未做過的事。基礎研究的創新主要由科研人員自由探索、獨立實施,只要具備必要條件,科研人員通過自身努力就可以取得實效。近年來,隨著科研經費投入的不斷增加,我國在一流學術刊物發表的論文數量逐年增多。產業自主創新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其成功與否不是科技人員本身可以把握的,它受多種因素制約。其深層次因素包括思想觀念、科學素質、用人體系、教育體系、社會評價體系等。現代科技產業的研究和發展往往需要多學科、多技術人才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合作。而我們習慣了那種單打獨斗,惟我獨尊的思維模式。對創新人士的態度往往不是崇敬、學習和追趕,而是嫉妒和隨之而來的流言蜚語、誹謗打擊。傳統文化推崇“中庸之道”,其本意是提倡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從大局出發使各方達成共識。當今社會將“中庸之道”這一觀念帶到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等活動中來,由中庸之道衍生出來的沒有原則,馬虎隨便的風氣影響了科技的嚴肅性、真理性,影響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改造。嚴重的是,“中庸之道”觀念深刻地影響了用人制度,常導致敢于創新、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得不到很好使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一直是國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名校、博士、官員、院士就意味著將來的高地位和高薪水。其結果是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動手能力,產業技術創新所急需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合格技工嚴重匱乏,影響現代工業化進程。
發言認為,現行對科研院所和大學及其專業人員的評估系統注重形式、數量、規模、硬件等,而不太注重實際效果、質量、投入產出比、培養人才社會使用率、核心技術產生率、科技成果轉化率以及對經濟社會促進的能力。應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將上述內容作為業績考評和經費再投入的主要指標,這樣就能促進科研院所和大學主動與企業緊密合作,實現科技與經濟的完美結合。科技創新一是以人為本,二是以自主為脈。中國科技發展急需培養和引進一大批有自主創新精神與高產出率的科學家和建立“以人為本”的人才平臺。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研發能力就只好買外國人的技術、去復制別人的產品或等著科研院所提供現成的技術。實際上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離商業產品距離較遠,中間有一個斷檔,解決這個問題就需建立一個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以人為本的機制,使越來越多的科技人員通過產業開發從“知本家”也成為“資本家”,使他們能隨自主創新項目進企業或創辦企業,以企業為主體開展深一步的研究開發活動,加快產品進入市場的速度。要真正做到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科技界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但責任不完全在科技界。政府各部門出臺的政策經常不協調,有時甚至相互矛盾。國務院應有相關機構及時協調解決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資金投入也是要素。除國家增加投入外,科技風險投資既是解決成長型高科技企業資金不足的有效途徑,也是一種制度創新。政府應盡快制定風險(創業)投資管理辦法,并針對風險(創業)投資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并提供退出渠道。科技自主創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集中體現,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因素,是國家經濟成敗的關鍵。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下,我們必須全面調整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發展的思路,從構建自主科技創新的社會基礎著手,提高我們的國際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