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離不開公眾參與,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至關重要。沒有公眾對于科學事業的了解和理解,科學事業不可能繁榮。”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茅玉麟呼吁,“國家應建立科學家參與科普工作的良好機制。”茅玉麟說,中國近年的科普創作隊伍出現青黃不接的被動局面。“有許多因素制約著科普效果的提高,其中有來自于受眾的,也有來自于科普工作者或科技傳播者的。受大環境影響,很多科技工作者往往不屑于參與寫科普文章、著作這樣的事情。總的來講,雙方參與的力度不夠,科普的成效難以得到提高。”茅玉麟強調,“科普離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科學家有責任有義務盡可能向公眾普及與他們所從事的研究有關的科學知識,以獲得更多的支持。”
據茅玉麟介紹,科學家參與科普在國際上很流行。國外一些機構要求科學家在提交科學論文的同時,必須提供一篇科普短文簡明介紹他們所從事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科學家應該去普及他們熟悉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積累形成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這對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至關重要。科學家參與科普,最有權威性,最具說服力,最容易被受眾接受。例如,最近被廣泛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眾說紛紜,如果科學家們站出來用最科學最通俗的語言去解釋,就不至于引起公眾的恐慌。
茅玉麟建議,國家盡快建立在更大范圍內動員科學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科普活動的機制,制定鼓勵科學家進行科普活動的政策,如設立有關科普獎。有關科技政策也應該向科普傾斜,使科技人員能夠主動從事科普工作,使他們感到科普是與自己的專業研究同等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