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羅錫恩在提交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大會書面發言中說,畜牧業是內蒙古的傳統產業和基礎產業。全區33個牧區旗縣、21個半農半牧區旗縣,草原面積8667萬公頃,占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74%。畜牧業比重占自治區第一產業總產值的47.6%,是自治區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支柱產業和農牧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毫不夸張地說,牧區、牧業、牧民問題對內蒙古來說,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重要的政治問題。“三牧”問題解決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聲譽、邊疆的鞏固和各民族的團結。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的牧區基礎建設大為改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牧民收入增加,生產、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畜牧業一舉扭轉了畜產品供給絕對短缺的局面,從生活型家庭副業發展成為農牧業諸部門中市場化、產業化特征最為突出和最具活力的產業。2004年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全區畜牧業在牧畜存欄數量僅提高1.23倍的情況下,肉類產量則增長8.67倍,鮮奶產量增長68.35倍,禽蛋產量增長9.88倍,絨毛產量增長1.77倍,畜牧業產值增長5.95倍。羊肉總產量、鮮奶總產量、山羊絨產量、細羊毛產量均躍居全國第一位。
發言中列舉了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在牧業發展中存在的五方面問題。一是由于氣候及牧區人口增加等綜合因素,草原生態退化、沙化達全區草原總面積的40%多,草畜矛盾突出,給畜牧業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為保護、建設草原生態,不少地區草原畜牧業正在由自然放牧向圍欄輪牧、季節性休牧,舍飼禁牧逐步轉變,在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的過程中,棚圈、圍欄、飼草料購置等較大幅度地增加了牧民的生產性支出,降低了草原畜牧業的生產效益,影響了牧民收入的提高。二是牧區牧業基礎薄弱。不少地方仍然不通電、不通路、不通郵、沒有電視信號,人畜飲水缺乏,看病難、子女上學難成為難題。牧區多為自然砂石路,一到雨季農畜產品運送困難,農牧民反映強烈,與國家提出的“村村通”目標差距較大,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牧區衛生醫療條件更差,村嘎查無處看病、無處買藥,鄉蘇木衛生所技術、裝備十分落后,小病治不好,大病看不了;教育生源分散,學校少,辦學成本高,多數牧區低年級小學生就需要住校或需要家長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無形中加大了受教育費用,使牧區義務教育得不到保障,提高入學率、控制輟學率面臨困難,不少牧民因病、因子女教育返貧現象普遍,約占貧困戶總數的15%左右,形成了新一輪的扶貧對象。三是產業化程度低,組織化程度低,季節性出欄、生產不平衡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有效改進。牧區牲畜出欄大多集中于每年秋末冬初,出欄季節出現賣難和價格偏低,非出欄季節能出欄上市的牲畜很少,無法滿足市場和加工企業的需求,影響了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農牧民收入的提高。加之牧區干旱、雪災、沙暴、鼠蟲災害頻繁,經營風險較大,一遇較大自然災害和牲畜疫病,往往造成嚴重損失,使占70%的中小牧戶無力承受,至少影響3~5年生產生活。四是牧區地處偏遠,居住分散,生產、生活性支出大大高于農區。盡管牧民收入高于農民,但同等條件牧民生活狀況不如農民。據自治區扶貧辦調查,牧區燃料、住房、衣著等方面的消耗要比內地高出1~2倍,生產生活資料價格要比內地高出2倍以上,其中醫療費為農區的2.4倍,子女教育費為農區的2.1倍,交通通訊費為農區的6倍。五是發展不平衡。牧戶之間收入差異較大,80%的牧戶生產低而不穩,20%的牧戶生產水平較高;從富裕程度來看,溫飽戶約占50%,富裕戶占10%,特富戶占5%,貧困戶占35%。全區163萬絕對貧困戶,45%在邊境牧區。
針對上述問題,發言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向牧區傾斜。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大牧區公路、電力、水利、生態、醫療衛生、中小學教育及文化事業建設的投入,特別是在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新型合作醫療、九年制義務教育、人居環境治理、社會保障制度、牧區水利、通電通路等方面對邊疆少數民族牧區給予重點政策傾斜和投入傾斜。二是強化對牧區和畜牧業的扶持和補貼。比照國家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一樣,在牧區實施優質畜產品產業工程建設,支持畜產品集中產區、主產區重點建設集約化飼養、四季均衡出欄的生產基地及示范基地,國家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實施畜禽良種直補政策,從鼓勵和主推的畜種入手,如剛開始的良種奶牛補貼等,然后逐步擴大范圍,補貼到其他主要畜禽品種,通過補貼示范和引導,推進畜牧業良種化建設。比照國家糧食風險基金制度,在畜產品集中產區及單一經營畜牧業的牧區建立畜產品風險基金,同時比照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給種糧農戶直接補貼的政策,對牧區單一從事畜產品生產的牧戶給予一定補貼,并直接補貼到牧民手中。強化國家牲畜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和基層技術服務工作,提高強制撲殺牲畜的補貼標準,避免養殖戶因損失巨大而逃避撲殺,造成疫情進一步擴散。實行畜牧業政策性保險,采取國家投一點、地方各級政府配套一點、農牧民拿一點的方式,籌集政策性保險起步資金,然后選擇適合的畜牧業保險經營模式,加以實施推廣。三是生態移民與培訓就業相結合,加快牧區人口向非農非牧行業轉移。隨著氣候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一些地方已經喪失了生存和建設條件,與其建設投資,不如移民搬遷,一方面可集中人口強化小城鎮建設,促進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推進集約化經營,減輕遷出地方的生態環境壓力,使之得以休養生息。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牧區二三產業和城鎮經濟,增強吸納牧區人口的能力,加強牧區職業教育和牧民培訓,促進牧民向二三產業轉移,發展壯大牧區勞務經濟,實現減人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