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世界正邁入智能化時代。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新經濟發展給我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帶來新挑戰,為解決我國工程教育面臨的高端領軍科技人才短缺,關鍵核心產業工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質量不高,人才培養與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有所脫節等問題,亟須改革工程教育體制機制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一流師資隊伍建設,打破固有學科之間、校企之間的藩籬,促進跨界跨學科綜合能力的提升,加快培養能夠在新時代建功立業的卓越工程師。新時代卓越工程師作為擔負民族復興偉大使命的四類戰略人才之一,對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制造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同時我國制造業總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許多產業面臨工程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問題。要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努力建設一支愛黨愛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弊吭焦こ處熽犖槭菍崿F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制造強國戰略的人才基石,是戰略科學家和領軍科技人才的蓄水池,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對于打造我國戰略科學家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今經濟和社會加速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加快工程科技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對于培育數字化時代大批卓越工程師,打造我國戰略人才隊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邁向制造強國至關重要。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對我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帶來新的挑戰。當前我國工程教育高層次領軍人才培養亟待加強,關鍵核心領域人才質量有待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鏈”有待與工程科技“人才鏈”更好有機銜接。當前亟須解決如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高校學科設置和專業布局亟待優化。我國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周期較長,高校對學科專業設置自由度不高,學科專業結構往往滯后于知識更新和實際需求,對創新發展的支撐不足。二是跨學科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亟待健全。學科專業間的壁壘阻礙了跨學科知識體系的建設與實施,教學資源在學科和專業之間流通共享不夠,教師固有的學科專業身份和傳統的考核評價機制不利于跨學科課程體系的建立。三是工科師資隊伍能力素質建設亟待加強。多數教師從學校到學校,工程實踐經驗和能力偏弱,工程教育存在較嚴重的工科“理科化”現象,“重科研、重論文、輕教學、輕實踐” 等現象突出,缺乏跨學科知識儲備和通識教育等知識運用能力。
在我國科技創新進入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關鍵時期,需要以“超常規”舉措和力度開創工程科技人才培育工作的新局面。為此,建議:
加快更新:進行學科結構調整和專業知識體系再造。一是引導高校瞄準世界工程科技前沿和國家“高精尖缺”領域,培育學科增長點,布局交叉學科新方向。二是鼓勵高校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遵循科學技術創新和人才成長規律,持續優化學科體系和內涵。三是構建學科動態調整機制,加快專業知識體系的迭代更新,探索設置前沿性、綜合性、學科交叉型、問題導向型和創新創業教育類等課程。
探索模式:培養多元化、復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一是探索“工科+人工智能”等雙學位、主輔修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培養既掌握工業生產、工藝、研發、質量、檢驗等專業知識,也了解物流、法律、環保、安全、項目管理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三是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工程學科深度融合,盡快將新知識、新技術、新業態融入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方案。
創新方式:開展工程科技人才跨學科培養。一是打破學科藩籬,組建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團隊,共同打造新技術與制造業相結合的課程,建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體系。二是建立制造專業與現代信息技術領域跨學科“雙導師”或“導師組”制度,與不同專業導師、校企導師等共同指導學生開展工程實踐問題研究。三是鼓勵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在讀的工程制造、信息技術等專業學生跨學科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隊伍建設:打造卓越工程師一流師資隊伍。一是出臺鼓勵企業、科研院所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到高校任職或兼職的政策,大力引進和培育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大力培養“雙師雙能型”師資。二是創造有利于教師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開展跨學科研究的條件,鼓勵制造業和信息技術領域教師對工程技術難題開展跨學科研究。三是將工科教師解決企業現實工程問題的成效作為績效考核、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提升教師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上海市委主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