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合村是海南島西部霸王嶺腳下一個少數民族自然村落,依山而建,地處偏遠。自宋末始有黎民遷居以來,一直沿襲著傳統的農耕農作模式,吃多吃少“全看老天爺的心情”。
2021年一個春日的下午,村里突然開來一輛新奇的車。原本寂靜的村莊沸騰了。村民聞訊紛紛丟下手中的活計,前來圍觀。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笑意,眼里滿是欣喜的光芒,圍著這個從未見過的龐然大物左瞧瞧、右看看,伸出好奇而羞澀的手上前摸一摸——“嗨,鐵的!”
圖為周學東捐贈給重合村的“和周1號”光電控水車
面對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鄉村振興電視夜校》記者的鏡頭,有的村民直搖頭,說“沒有見過”;有的村民比劃著說,“就是好奇怪,兩旁都是豎著掛著下來,好像是有翅膀一樣的那種”;有的村民說,“這車是沒頭沒尾,四四方方的,很奇怪,整天放在那里,我也不知道是啥”。有的村民猜測是農用車,有的村民斷定是有用處的,不然沒用處不可能來這里。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村里很久沒有這么熱鬧歡快了。
其實,重合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算是很優越的。它位于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政府所在地,背后的霸王嶺擁有絕美的自然風光和高濃度負氧離子,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旁邊的昌化江是海南島第二大河,濤濤江水奔流不息,距重合村僅有3公里。重合村可稱是依山傍水了,然而,由于地處七叉盆地,全年干旱炎熱的時間占去一大半,加上村里耕地面積少,農業基礎薄弱,村民長期以來處于貧困狀態。
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苗家黑瓦木樓前的一塊平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2016年,重合村成為九三學社海南省委的定點幫扶對象。社海南省委定點幫扶重合村以來,深入調研、仔細分析,認為缺水是該村脫貧致富振興經濟的最大障礙,而這個問題卻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解決。七叉盆地多年“望江興嘆”的原因,主要是昌化江的地勢低于地面太多,調水成本太高。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若想讓水改變性格往高處流去,不下一番狠功夫是不容易做到的,依靠傳統電力水利模式(得架設電網、配置變壓器)需要復雜的協調工作、較長時間的建設周期,還需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使用中源源不斷的電費開支,綜合成本對于七叉鎮來說,都難以承受,更遑論重合村了。
九三學社昌江縣基層委員會社員周學東得知這一情況,立即決定將他的最新研發成果——“和周1號”光電控水車捐贈給七叉鎮重合村灌溉農作物使用。九三學社海南省委參與和配合完成捐贈流程,并承擔監督責任。光電控水技術是周學東團隊在農田水利建設領域潛心研究十多年的一項重大技術創新,它通過光電組件、光電增壓系統及其配套設施集成光電轉換系統,獨創了一種完全利用太陽能實現調水、供水的模式。與傳統農田水利工程相比較,其應用優勢顯著:一次投資、獨立運行;管網供水無滲漏、無蒸發,可大量節約水資源;不受地形地貌地勢限制,系統運行穩定可靠,可遷移。2020年12月11日,節能環保和太陽能應用中又一個發明專利成果轉化產品——光電控水車誕生,標志著光電控水技術的全面成熟。光電控水車移動自由、靈活方便,根據揚程大小及功率調節供水量,可廣泛應用于農業灌溉、農村供水、水產養殖、人畜飲水、供水管網的增壓及互聯互通等領域,也可作為保障生產的抗旱應急設備,還可以作為綜合能源車使用,如磨面、碾米、照明等,同時可拉線并網。
社中央、社海南省委領導深入田間了解光電控水車。圖左7為社中央社會服務部徐國權部長 圖左6為社海南省委主委過建春 右6為周學東
車內還配備常用的生活用具,可供兩個人在野外生活、休息。周學東說,這不僅是光電控水車、綜合能源車,也是為農民兄弟量身定制的房車,是專門為農民、為農村、為鄉村振興研發的農機設備。曾經投資農業因缺水失敗,周學東深知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2005年以來,他全身心投入到光電控水技術的研究中,為解決農業農村缺水問題付出了艱辛努力,開辟出一道全新有效的道路。
當“和周1號”光電控水車開進七叉鎮重合村的農田,為久旱的土地帶來甘露,村民對這一幕驚嘆不已。光電控水車易學易用,村民很快就掌握了使用技術,自行開往附近的水源,接管澆灌干渴的土地了。村支書說,光電控水車就像及時雨,有效緩解了他們村的旱情。九三學社中央社會服務部部長徐國權,九三學社海南省委主委過建春等深入了解光電控水車的工作情況后,也不禁為科技創新帶來的神奇效用點贊,為周學東關注民生、服務社會的情懷點贊。
(作者:郭文蓮,九三學社昌江縣基層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