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報》2022年11月24日第05版
抗戰時期,一群關心時局的知識分子在山城重慶組織了一個座談會。誰也不曾料想到,這個座談會后來順遂歷史潮流,匯流成川,積壤成丘,發展為中國八大民主黨派之一,成長為一個政治上成熟、組織上健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作用日益彰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九三學社。
創建與主張
九三學社誕生時,面對的是一個飽經戰亂、災難深重、百廢待興的舊中國。
1944年下半年,許德珩、褚輔成、張西曼等一批文化、教育和科技界人士,出于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在重慶發起組織民主科學座談會,以期促進民主和團結抗戰。
1945年9月3日,為了慶祝抗日戰爭的勝利,民主科學座談會召開擴大會議,與會同志一致同意以這個特殊的日子命名,正式成立九三座談會。1946年1月6日,九三座談會舉行會議聲援出席政治協商會議各代表,并決定籌組九三學社。
圖片九三學社成立大會召開地——重慶青年大廈外景。
經過約4個月時間的積極籌備,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在重慶召開了成立大會,通過了《九三學社緣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張》《對時局主張》等幾個文件,宣示“民主與科學之要求,實較前迫切,本社同人,愿本‘五四’的精神,為民主與科學之實現而努力,始終不懈”。九三學社堅持“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的基本精神,為民主與科學而奮斗,反對國民黨的官僚政治和內戰政策,爭取和平、民主,建立新的經濟制度,謀求發展科技和普及教育等,這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最低綱領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同中國共產黨在戰后提出的“和平、民主、團結、建國”方針的精神是一致的。此后,九三學社作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反對內戰,爭取和平,匯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浩大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洪流。
參與建立新中國
在國民黨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撕毀“政協協議”,發動全國內戰的時期,九三學社堅決同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不承認國民黨召開的“國大”及其“憲法”,積極參加國統區的愛國民主運動。
在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并且取得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九三學社社員不顧國統區的白色恐怖和鎮壓、迫害,聯合當地民主力量,共同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而英勇斗爭。
從1947年下半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民黨統治的崩潰指日可待。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簡稱“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各民主黨派紛紛響應,九三學社當即起草了一個擁護中共中央“五一口號”的代電。由于身處國統區,當時還不便公開響應,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于1949年1月26日,九三學社在北平發表宣言,擁護中共“五一口號”暨毛澤東八項主張,以全社名義公開響應中共“五一口號”。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開幕,許德珩參加了會議,并擔任了籌備會常委會下設的6個工作小組第三組(起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副組長。6月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最后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規定》,九三學社被正式確認為中國民主黨派,為參加新政協的45個單位之一。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勝利召開。九三學社推選許德珩、潘菽、黎錦熙、袁翰青、吳藻溪為正式代表,葉丁易為候補代表;后因潘菽出訪蘇聯,推選薛愚代替潘菽出席會議。以其他各界代表身份出席會議的九三學社成員還有:梁希、茅以升、嚴濟慈、涂長望、陳鶴琴、孫蓀荃、潘震亞、侯外廬、樊弘、張雪巖、王之相、盧于道、謝家榮等。
參加新政協,標志著九三學社作為一個民主黨派,其革命歷史被社會所公認;使九三學社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為九三學社的不斷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攜手建設新中國
從1949年底到1950年初,各民主黨派相繼召開了各自的全國大會,總結歷史經驗,修改章程,公開宣布一致擁護新民主主義和《共同綱領》,決定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至此,各民主黨派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義政黨的轉變,同中國共產黨建立起新型的親密合作關系。
1950年3月,九三學社恢復了中央理事會,許德珩任主席。新的中央理事會在九三學社恢復工作、健全機構和發展社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0年11月底至12月初,九三學社召開了建社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工作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確定本社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的中心工作,鞏固與發展本社的組織。這次會議標志著九三學社邁進了新的歷史階段。
1952年9月11日至20日,九三學社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擴大)工作會議。會議決定九三學社中央領導機構由原來的理事會改為社會政治團體通常采用的委員會名稱。
九三學社在參與恢復國民經濟的同時,積極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美援朝戰爭、土地制度改革、鎮壓反革命等三大政治運動,以及“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運動,積極迎接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群策群力向現代科學進軍。
1956年2月9日至16日,九三學社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舉行。許德珩主席在大會上強調,要在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方針下,根據需要與可能,作出具體規劃,努力發展社的組織。此后,九三學社根據中共中央統戰部精神,大力推動組織發展工作,成員數得到較快增長。
此后,九三學社廣大社員努力工作,為國奉獻。黃汲清、謝家榮為摘掉我國“貧油”的帽子實現石油自給,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對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周培源頂著壓力上書周恩來并發表文章,就加強基礎科學研究赤誠進諫;譚其驤傾注多年心血主持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取得了人文社會科學的重大成就。
投身改革開放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邁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也開啟新的篇章。在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指引下,九三學社進一步明確性質、地位和使命,組織不斷發展,社務工作趨于活躍。全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任務,自覺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重要力量。
1977年冬,九三學社組成了由許德珩、周培源、潘菽、茅以升、嚴濟慈、孫承佩等參加的臨時領導小組,著手調查、了解成員情況,組織成員學習有關方針政策,整頓加強各級領導班子,重建一批基層組織,九三學社的組織活動開始逐步恢復、發展。
1979年10月,許德珩(左)和周培源在九三學社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親切交談。
1979年10月11日至20日,九三學社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舉行,許德珩繼續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在許德珩主席的帶領下,九三學社協助中國共產黨和政府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深入調查研究,提出《關于進一步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幾點建議》《關于中年知識分子問題的意見和建議》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建議,發揮智力優勢,開展支邊扶貧、科技咨詢活動,工作領域逐步拓寬;九三學社社員王淦昌、陳芳允與王大珩、楊嘉墀等四位老科學家聯名給中共中央寫信,促成對我國高科技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的“863計劃”的出臺。
1987年12月28日至1988年1月2日,九三學社七屆三中全會在京舉行,大會接受許德珩辭去九三學社中央主席的請求,一致推舉周培源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在周培源主席帶領下,九三學社就國家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等問題組織專題調研,反復論證,提出《關于三峽工程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大西南連片貧困巖溶地區脫貧與振興經濟建設報告》等深有影響的建議,深入開展科技服務、支邊扶貧工作,在實施“星火計劃”、醫療服務、資源開發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1951年,吳階平(中)率領手術隊駐守后方醫院,積極搶救治療傷病員,成績卓著。
1992年12月26日至30日,九三學社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舉行,選舉吳階平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在吳階平主席帶領下,九三學社深入調查研究,提出《關于保護和建設好延安革命紀念地的建議》《關于切實做好我國農業“入世”應對準備的緊急建議案》《關于東西部開展科技合作的思路與對策案》等受到高度重視的建議,圍繞西部大開發、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優勢,“三九合作”取得顯著成效,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2003年7月,韓啟德(右)考察青海生態保護工作和青藏鐵路沿線環境保護情況。
2002年12月3日至8日,九三學社第八次全國社員代表大會在京舉行,選舉韓啟德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在韓啟德主席帶領下,九三學社大力實施人才強社戰略,積極探索推進工作的新思路、新機制、新辦法,發揮優勢,抓住重點,提出了《關于加大“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的建議》《關于解決國企退休科技人員待遇問題的建議》《關于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問題的建議》《關于把握機遇,走中國特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提案》《關于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建議》等產生重要影響的建言,塑造了“百名專家進鄉村入學堂”“九三院士工作站”“亮康工程”等多個具有“九三”特色的工作品牌,積極參與抗擊“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等抗災救災工作,為奧運會、世博會的舉辦貢獻力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對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多黨合作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為新時代多黨合作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7年12月3日至7日,九三學社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舉行,選舉武維華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在武維華主席帶領下,九三學社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履職盡責,著力建設政治堅定、組織堅實、履職有力、作風優良、制度健全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開創了九三學社事業的新局面。
2018年11月29日,九三學社中央與海南省政府“九瓊合作”簽約儀式在海南舉行。武維華與海南省政府省長沈曉明代表雙方在協議上簽字。
在參政履職方面,圍繞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文化發展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通過“直通車”、專題報告、提案等方式,充分發揮了建言資政作用。聚焦國家科技體系、國企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等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通過舉辦科學座談會、九三論壇等議政性會議集智聚力,提出意見和建議,為中共中央和國家制定政策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在專項民主監督工作方面,將其作為一項光榮而重大的政治任務全力以赴。在對口陜西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中,累計開展專題調研33次,并就事關長遠的重點問題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見建議,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在對口四川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中,組織動員長江干流10省(市)社組織共同參與,組建百名社員專家隊伍,建立健全溝通聯絡和協商機制,形成監督合力,為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貢獻力量。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方面,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凝聚了九三力量、貢獻了九三智慧;全面參與脫貧攻堅,開展省級層面的九地合作(簽訂“九瓊合作”“九蒙合作”協議),深化科技服務,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自身建設方面,堅持以中共為師,持續加強班子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強社戰略,擁有一支較高素質的成員隊伍,聚集起一大批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和專家學者。眾多社員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為中國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卓越貢獻。王選、黃昆、師昌緒、謝家麟、程開甲先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王淦昌、王德寶、鄒承魯、侯先光、陳均遠、閔乃本、潘建偉等主持研究的項目分別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王弭力、萬建民、叢斌、黃潤秋等主持研究的項目分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憶往昔歲月崢嶸,望未來任重道遠。歷經70多載跋涉前行,九三學社從一個建社初期數十人的學術性政團,發展成為目前(截至2022年6月30日)擁有30個省級組織,281個設區市市級組織、29個縣級組織、7803個基層組織、超過20萬名社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起點上,全社各級組織和廣大社員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切實承擔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光榮使命,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的業績,奮力譜寫九三學社的新篇章!
(來源:《團結報》2022年11月24日05版, 作者:段正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