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黃愛龍,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重慶醫科大學校長、教授,國家傳染病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他長期從事醫學科研工作,在感染性疾病發病機理研究與防治領域產出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與原始創新產品,在乙型肝炎防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火線攻關,科研報國,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力量
2022年9月7日,《科技日報》在頭版報眼位置以《鼻噴式中和抗體藥實驗證明可防奧密克戎感染》為題介紹了重慶醫科大學黃愛龍教授團隊攀登科研高峰、勇于擔當作為的最新抗疫科研成果,他的又一項重要研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研發全球首款鼻噴式新冠肺炎預防性抗體藥物。
新冠肺炎疫情呈現多點散發態勢,影響著全國人民乃至人類的生命健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黃愛龍就第一時間帶領團隊持續開展抗疫科研攻關,日以繼夜、不斷攀登,科研工作碩果累累。
黃愛龍帶領團隊成功篩選出具有超強中和能力和廣譜性的特異性中和抗體,并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一種具有即時性預防和阻斷感染的廣譜藥物——鼻噴式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藥物。黃愛龍介紹,目前該藥物已完成臨床前研究、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研究,均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正在爭分奪秒地推進藥物臨床研究。
這款可以被稱為“液體口罩”或者“生物口罩”的預防性抗體藥物獲批生產上市后,將能夠為高風險暴露人群提供有效防護,降低感染幾率,這也是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新冠病毒應急攻關以來,取得的又一階段性高水平研究成果。
時間回到2020年。
1月20日,鐘南山院士首次提出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人傳人的現象。1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確認重慶市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當時,疫情處于極度不明朗階段,危重病人呈爆發趨勢,社會面十分恐慌,黃愛龍當即決定,整個研究團隊要立即開展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火線攻關。他第一時間召集相關學科專家,緊急成立新冠病毒應急攻關團隊,投身到科技抗疫工作當中。
當時國內已有多家公司可以提供核酸檢測試劑產品,但免疫診斷試劑還是空白。黃愛龍認為,與其做“N+1”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很快,團隊把主攻方向聚焦在新冠病毒抗體的化學發光檢測試劑研發上。
他鼓勵團隊成員,“疫情當前,作為老百姓,居家隔離就是作貢獻;作為傳染病學國家重點學科團隊,要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研發中,他冒著被感染風險多次深入定點救治醫院組織推進臨床驗證工作。當被問及是否害怕被感染,黃愛龍說:“激情大于害怕。”
黃愛龍帶領重醫科研團隊克服疫情封閉期間的重重困難,日以繼夜、火線攻關。僅僅40天時間,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個新冠病毒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就獲批上市。截至目前,相關4款試劑產品已在全球捐贈、銷售2000萬人份,在全國近1000家重點醫療機構及10余個海外國家應用,為國內外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貢獻。
此后,他率領團隊繼續開展相關研究,成功研發新冠抗原快速檢測試劑,2022年3月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
黃愛龍團隊在新冠病毒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2020年以來,他帶領團隊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頂級期刊發表新冠病毒相關的高水平研究論文30余篇,單篇新冠研究論文最高引用5200余次,代表性研究成果影響巨大,被國外兩百余家家媒體報道以及權威專業人士專題點評,入選2020年臨床研究全球高被引論文,近五年生物學領域中國學者單篇引用最高的學者,Nature Medicine近五年單篇引用最高的學者。
黃愛龍有關研究成果受到高度重視,自2020年以來,先后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和“九三學社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等榮譽。他所帶領的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實驗室團隊因此先后獲得“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全國科技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拳拳之心,共克乙肝,為人類生命健康筑起守護之墻
為什么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科技攻關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黃愛龍認為,這和團隊此前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工作中打下的深厚基礎密不可分。
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由黃愛龍從2004年開始牽頭組建,其前身為重慶醫科大學病毒性肝炎研究所。自1988年來到重慶醫科大學起,黃愛龍便在該研究所進行乙型肝炎的發病機理和治療等方面的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問題。目前全球約有2.96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約有55.5萬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相關疾病,其中肝硬化占22.5%,原發性肝細胞癌占39.5%。中國作為乙肝大國,中國約有1.2億人攜帶乙型肝炎病毒,約占全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三分之一。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2800萬例。
黃愛龍表示,乙肝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都尚未完全解決的一種重要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領域的重大難題。一旦HBV感染發生,乙型肝炎病毒可以持續存在于宿主肝細胞內,現有乙肝治療藥物能實現功能性治愈者極少。那么乙肝病毒不能清除的難題是什么?實現清除乙肝病毒的抗病毒策略是什么?
黃愛龍表示,要解決肝硬化和肝癌的問題,首先要解決慢性乙肝的問題。目前研究發現阻礙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的關鍵是乙肝病毒產生的高穩定性遺傳物cccDNA 難以清除或失活。圍繞清除或失活cccDNA 的最終方案這一重要目標,黃愛龍通過系統研究闡明cccDNA調控機制,提出了“cccDNA表觀干預”策略,并以這一理論為指導,完成了從新模型構建到新型抗病毒化合物發現的實踐。以上成果在病毒性肝炎領域產生良好的國際影響,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Medicine》《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等發表SCI收錄論文229篇,IF合計 890.37。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7項;先后主持或牽頭承擔國家傳染病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區域聯合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重大研究項目;獲得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
2019年初,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國際肝臟病學領域頂級期刊《HEPATOLOGY》在線發表了重要文章,闡明了宿主調控乙型肝炎病毒cccDNA轉錄和穩定性的新機制;2021年團隊繼續在國際肝臟病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線發表了重要成果,鑒定出靶向病毒蛋白HBx的新型抗病毒小分子化合物,這為尋找新的抗病毒藥物靶點提供了堅實的實驗依據。
“通過34年來對乙肝病毒堅持不懈的研究,我認為我們正在對乙肝病毒的堡壘發起最后的沖擊。”黃愛龍表示。
團隊對艾滋病的研究也有新進展。
此前,艾滋病常見的療法是“雞尾酒療法”,即將多種抗艾滋病藥物混合在一起使用,療效不錯,但副作用較大。
團隊經過實驗證明,高危人群在暴露前使用安全性高的抗病毒藥物,具有阻斷作用,可以降低艾滋病感染和傳播風險——這也為后來的鼻噴式新冠肺炎預防性抗體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思路。
聚焦重大傳染性疾病發病機理及綜合防治研究領域,實驗室獲得“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2項。近5年,團隊已累計發表SCI論文250余篇,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7項。
勇立潮頭,奮楫揚帆,筑巢引鳳造西南醫學人才高地
“我們研究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40歲。”黃愛龍介紹,重慶醫科大學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有成員50人,教授(研究員)2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5人;擁有國家級人才2人、市級人才8人,重慶市高校創新群體2個。
組建之初,團隊只有幾名成員,后來陸續從全國各地引來很多人才,分別從事生物信息、免疫應答、病毒復制、藥物篩選等方面的研究。他們來自不同的學科、專業,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
實驗室副主任陳娟在2011年從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畢業后,受黃愛龍邀請回到重慶。她是黃愛龍抗疫科研攻關團隊的骨干成員,目前已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國家優青、重慶英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等稱號。此外,實驗室還有2個年輕學者被納入重慶英才·拔尖人才計劃。基于重慶和重醫良好的人才政策,實驗室已陸續搭建起“梯隊化”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重慶醫科大學將對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作為辦學治校的重中之重。黃愛龍2018年4月擔任重慶醫科大學校長以來,他簽發的第一份文件就是《高層次人才引進管理辦法》。
“我是科研人員出身,能夠深刻的感受到,人才對一個學校發展來說才是第一位的。”黃愛龍說。
在他的帶領下,學校將破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作為第一要務,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詳細調研并先后出臺《高層次人才引進管理辦法》《博士后管理辦法》《校內特聘教授崗位管理辦法》《人才引育管理辦法》《未來醫學青年創新團隊發展支持計劃》《重大科技人才項目“揭榜掛帥”實施方案》《教學名師獎評選辦法》等10余項人才工作的新文件、新辦法。
正是由于這一系列創新制度的“保駕護航”,學校以“團隊”形式快速從全球吸納了一批優秀人才。
公共衛生學院石丘玲教授曾在美國的安德森癌癥中心學習工作17年,2019年被學校引進。她主持的“基于患者報告結局的肺癌圍手術期動態康復評價體系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她研發的智能化院外患者管理系統推廣項目已由四川省科技廳區域創新合作項目立項,將在川渝6家醫院展開,將覆蓋上千名食管癌患者。
從事高性能功能化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及抗腫瘤納米藥物的設計與合成研究的趙征寰教授表示,“2020年5月我來到重醫,在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實驗室只用了4個月就搭建起來。”趙征寰教授目前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項目1項,參研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并獲重慶市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第一批資助;自己還作為負責人成立了高校創新群體,吸納7位青年教授,致力于將多種不同的探針相結合,為精準化診斷或者精準化醫療服務。
從事新藥創制的黨永軍教授團隊,在黃愛龍的鼎力支持下,一年內成功從海內外引進和組建了約10人的團隊,覆蓋新藥創制的多個學科。團隊針對當前藥物新靶標匱乏和發現困難的現狀,建立蛋白、細胞和模式動物等多維度的藥物篩選和活性小分子靶標驗證技術體系和研發平臺,已成為重慶地區具有影響力的新藥研發中心,202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重點項目。
……
如何管理大學,黃愛龍經常講,“首先是一流環境和一流人才,然后是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再對應的是一流成果和一流學生,最后才是一流大學。”
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了一流環境,一流人才才更加愿意來。一流環境和一流人才,其實是一個筑巢引鳳的過程。
在“人才強校”戰略推動下,重慶醫科大學人才隊伍建設碩果累累:目前,重慶醫科大學精心培育出傳染病學、超聲醫學、兒科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神經病學等多個學科的高水平人才團隊。“十三五”期間,學校獲國家縱向科研經費近10億元,發表SCI文章5000余篇,研發3款出口海內外的抗疫產品……識才、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科研成果轉化和高層次人才的支撐作用明顯。
“作為九三學社社員,我認為對黨派最好的貢獻就是立足崗位為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黃愛龍說,在“十四五”期間,更要牢牢把握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緊跟國家醫療衛生和教育方針政策,按照學科發展需要,精準引進、培育和用好人才,重視年輕科技人才引育和年輕管理干部培養,營造更好的干事創業環境,為打造西部地區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高地提供肥沃土壤,為“健康中國”建設和服務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劉湘 唐衛 蔡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