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李迅雷,1963年9月生,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執行院長、機構業務委員會主任。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經濟專門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經濟專委會主任。曾任上海市第十三、十四、十五屆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財經委委員。
李迅雷從事宏觀經濟、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工作三十余載,是我國最早從事證券市場研究的專家之一,被公認為中國證券行業賣方研究體系的創始者。曾榮獲《新財富》“杰出研究領袖”“上海市十大青年經濟人物”“滬上金融行業領軍人物”“滬上十大金融創新人物”“年度最佳首席經濟學家”等稱號,獲評2001-2003年上海統一戰線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先進個人,2012年和2015年連續兩次獲得“上海市統一戰線(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經世濟民 他為中國經濟診脈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應該如何作為。
在李迅雷看來,應該像一名醫生,把找病癥視為責任所在。作為實證經濟學學者,李迅雷的研究致力于回答經濟將會怎樣變化,評估不同經濟增長階段政策作用的差異。
2010年,在研究中,李迅雷認為,中國城鎮化率數據與現實情況存在明顯的差異,居民的現實購買力被低估,于是李迅雷開始著手通過農村化率來推算真實的城鎮化率,研究居民可支配收入被低估的程度。2012年,基于公開數據的研究報告《中國經濟結構存在誤判》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報告》上發表。文章對城鎮化率被低估、農業人口數量被高估、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被高估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被低估等問題一一作了闡述和剖析,引起有關領導的重視。
2014年和2019年,李迅雷兩次受邀參加李克強總理召集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就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和營商環境改善發表看法、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作為一名宏觀經濟研究者,應該如何作為。
李迅雷的回答是“不要為了研究而研究”,要服務國計民生,推動科學決策,助力改革。
2018年,是李迅雷應邀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的第二年。在會上,他拋出一個問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40年,堪稱奇跡,但為何人均GDP水平至今只有韓國的三分之一?中國是1949年開始建設新中國,而韓國的戰后重建1953年才開始。過去40年韓國經濟增速顯然沒有中國快,但為何韓國早已成為發達經濟體呢?顯然是因為中國之前走了彎路,被韓國大幅超越了。他據此指出,中國不能走彎路,如果前面走了彎路,后面即便經濟增速再快,也很難實現超越了。“我們必須要看到問題所在,通過問題導向來堅定地推進改革。”李迅雷說。
2019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李迅雷對消費增速減緩發出提醒,“在投資和出口都出現下降的情況下,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但是收入增長放緩,社會保障存在缺口,居民消費增速可能會持續放緩,如何應對?”他呼吁政府采取舉措,對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階層進行補貼,包括提高社會福利、對中低收入階層實行消費退稅,保障居民在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利益。“因為這些直接關乎老百姓的生活質量與切身感受!”李迅雷說。此后的幾年,他持續對此建言。2020年上海兩會上,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來到浦東代表團的全團審議現場,李迅雷率先發言,“在我看來,機制往往比政策更有效,過去習慣給政策、給傾斜。今后,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應更加積極!”
唯實唯真 用事實說話
時時觀照現實,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厚積薄發,貢獻真知灼見,一直被李迅雷視為是經濟學家和九三學社社員的職責。
而要做好這一點,必須向九三學社前輩那樣“始終說真話”,保持“研究的獨立性和客觀性”,讓研究和建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經濟數據背后的財富密碼》一書自序中,他寫道,“在本書中大家不難發現,沒有任何一篇文章是‘歌頌式’的,或者出于商業利益目的,或者去迎合什么。”——用數字說話,唯實唯真,是他一以貫之的信條和宗旨。
僅最近幾年,李迅雷就聚焦各領域發展,發表了《中國還有多少農業勞動人口可向城市轉移》《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效應及潛力測算》《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體系構建探究》等各類研究報告百余篇,其中《我國新金融發展研究——背景、現狀和對策》和《2020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戰略研究》等專著引起國家有關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的重視。
李迅雷多次受邀主持和參與中國證監會、上海市人大、上海市發改委等政府部門,以及上海和深圳兩大證券交易所委托的課題研究,為中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積極建言獻策。他主持的研究課題《我國機構間市場的定位和構建研究——基于多層次場外市場的發展戰略》《證券經營機構牌照管理境外經驗與我國業務牌照管理體系研究》榮獲中國證券業協會2013年、2014年重點課題研究一等獎、上海金融業改革發展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2008年,李迅雷當選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財經委委員,并連任三屆。在13載代表生涯中,他在財經和金融領域,就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金融改革開放、科創板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對于引導市場健康規范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他提出的《上海應率先放棄“保八”堅守轉型》《應對人口老齡化要充分利用市場之手》等建言,社會反響熱烈。他還就促進第三方金融支付行業的發展,與其他代表共同提交書面意見,得到有關部門肯定和反饋。
受市委市政府、市發改委、市政協和九三學社市委之邀,李迅雷多次參加有關宏觀經濟、經濟轉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等專題座談會,以宏觀經濟學家的視角為政策制定提供建議。由于參政議政上的突出貢獻,李迅雷先后獲評2001-2003年“上海統一戰線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先進個人”,2012年、2015年“上海市統一戰線(工作)先進個人”。
李迅雷于2018年提出的有關中美貿易紛爭的建議和2020年提出的應對當前經濟問題和信用收縮、經濟下行壓力的建言被相關部門采納。2021年,他提出以原油、天然氣現貨期貨市場建設為突破口,加快推進油氣交易市場建設,其中關于“建設國際油氣交易和定價中心”的意見,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中體現。他帶領九三學社同仁承接的《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自貿區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研究》《關于加強上海航運金融市場建設的建議》《關于上海加快發展新金融的政策建議》等課題,在社內外都產生了積極影響,為產業發展、戰略布局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意見。
忙碌于本職研究和參政議政的十多年,李迅雷的關注點日益豐富,觸達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也讓他的研究愈加豐贍立體,“在過去的10多年中,我交流接觸的面比較廣,如作為地方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人大財經委委員,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和國家多個部委咨詢專家,下至社區的基層百姓、上至決策層,我與他們都有過很多交流。過去12年中我還參與了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各方面的上百項立法工作。所有這些社會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加深了我對很多問題的思考。而且研究的層面和范圍越來越廣,對經濟學的理解也就比較全面。”李迅雷說。
披荊斬棘 開創賣方研究模式
1990年,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立。
1996年,依據投資學理論側重基本面分析的券商分析師開始受到市場重視。這一年,李迅雷辭去大學研究所的工作,加盟君安證券研究所。
1999年的深圳彌漫著夢想的味道。30歲的章飆懷著朝圣的心情,來到深圳君安證券研究所,“面試我的先生坐的是靠近窗子的格子,比一般格子大的主管位……很帥,大高個,白凈,儒雅,像一個教書先生……我跟著大家叫他李老師”。章飆并不知道,這位“李老師”是入職不到2年就升任研究所副所長的李迅雷,他更料不到,因為這一面之緣,他不但叫了快20年的“李老師”,還一路追隨著他加入了九三學社。“面試談話是從我的碩士論文股價均線的有效性開始,接著談數理模型在股市研究中的可能性,還談到了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等一系列統計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他告訴我:‘你可以進這個公司了。’”
也是1999年,國泰、君安兩大券商聯姻,這是20世紀末中國資本市場最重大的事件之一。2000年,李迅雷成為重組后的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年僅37歲的他面對的是薪酬、風格和理念完全不同的兩大證券研究所的整合。他大刀闊斧改革薪酬制度,京、滬、深三地按照統一的業績考核標準來計算薪酬,績效高、收入就高。整合和薪酬改革同時進行,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李迅雷很少提及其中曲折,只說“坦誠的溝通能夠解決很多難題”。
一場風暴未息,一場新的變革又起。當時的研究所多為買方模式,研究成果主要為公司各個部門服務,屬于沒有競爭力的壟斷性服務。李迅雷認為研究資源是有限的,應更多地向外部客戶提供服務,把資源配置到最能創造價值的地方。2000年,李迅雷撰文《讓客戶改變我們的研究模式》,前瞻性地提出研究所要以機構客戶為主要服務對象,研究要圍繞著滿足客戶的答疑解惑需要。
但是這一理念在推行中,卻遭遇到極大阻力,面對內外壓力,李迅雷堅持認為,只有把外部研究服務做好,為公司創造價值和品牌,路才能走得長遠。
在他的帶領下,2003年起國泰君安研究所的研究分倉傭金收入突飛猛進,在短短幾年間超億元,位居同行第一。《新財富》雜志首次在國內開展最佳券商分析師評選活動,國泰君安研究所最佳分析師數量第一,同時還蟬聯了2003年至2005年三屆份量最重的獎項——“中國本土最佳研究團隊”第一名。李迅雷也因此在2006年當選新財富首屆“杰出研究領袖”。憑借著這一實踐,他被譽為中國券商賣方研究模式的創始人。
2011年10月,他從國泰君安證券辭職,加盟海通證券,帶領海通證券研究所異軍突起,再次獲得新財富“中國本土最佳研究團隊”第一名,成為迄今為止唯一在兩家券商研究所擔當所長,帶領不同團隊獲得此獎項第一名的人。
他個人也相繼獲得2008年度“上海十大青年經濟人物” “2013滬上十大金融創新人物”等獎項。
真誠和開放是李迅雷的原則。“大研究員小所長,我是最小的,研究員是最大的”李迅雷說。作為所長,他致力于為研究員創造各種機會,營造開放包容的氛圍和環境。章飆回憶,“李所長領導下的研究所,我們都有做自己的自由和膽量……玩得很盡興,業績也很好,在2003年新財富評選中,26個行業,居然有11個第一名,得了第二名、第三名都有點不好意思,感覺對不起李所長給予的自由”。
經濟學不是玄學 要讓更多人讀懂
2008年,獲獎無數的李迅雷,心中的“不甘”卻日益增長,因為從1998年到2008年,十年的管理工作讓他離開宏觀研究太久了,他開始重新思考工作的價值所在。不惑之年的李迅雷決定職業轉型,重回自己更為鐘情的宏觀及策略研究工作。2011年海通證券全球招聘,他欣然應聘成為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所所長。
李迅雷說,一個人要有熱情去揭示和發現表象背后的真實世界。他也說,“我始終認為要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理論的東西通俗化,讓更多人享受研究的價值。”
這“更多人”,并不只是專業的投資人,更多是在瞬息萬變的經濟大潮中期望有所獲益的普通人。從資產短缺時期最知名的那篇《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到提倡配置核心資產的《買自己買不到的東西》,從《中國經濟:相信奇跡還是相信邏輯》到《相信趨勢的力量》,從《新財富》、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專欄,到擁抱新媒體,領風氣之先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成為擁有百萬粉絲的金融大咖。2017年6月底,他的著作《經濟數據的財富密碼》,一經上市,便登上財經類新書銷量榜前三名。新書《趨勢的力量》2021年問世,再次成為炙手可熱的金融類暢銷書。
暢銷而不從俗,在李迅雷的文章中,沒有驚世駭言,也沒有高深莫測,有的只是公開的數據,淺顯的語言和理性的聲音。他始終以冷靜的思考,帶領讀者抽絲剝繭地找尋數字背后的真相,讓更多人“相信邏輯,不相信奇跡”,擺脫思維定式、真正智慧而理性地思考,多維度地分析和看待問題。
望之儼然 即之也溫
2005年,懷著對愛國民主科學的認同和追求,李迅雷加入了九三學社。2008年,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的支持下,他籌建了九三學社上海金融支社。2009年,金融支社正式成立,李迅雷當選首任主委。
“我們每季度都會在海通證券的會議室開展活動,最期待的就是李總的分享。他沒有高談大論,用的是公開的數據,說的是最樸實的話,但是扎實的研究功底,嚴密的論證和獨樹一幟的思考,帶給我們的沖擊和酣暢淋漓的感受,至今記憶猶新。”作為金融支社最早的社員之一,熊凱回憶時心情和語氣仍有幾分澎湃,“那時,我們也會邀請有意入社的同志參加活動,感受組織的氛圍,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李總帶領下的金融支社開放包容,有情懷、講民主的氣氛,吸引了大批金融人才,社員隊伍迅猛發展,三年內就升格為金融委員會。”
15年間,從15人到500余人,金融支社像滾雪球般發展壯大。年輕、學歷高、富朝氣、創新力強,平均年齡42歲,覆蓋銀行、券商、保險、基金、信托、交易所、金融類高等院校等十多個金融子行業,這一個個標簽,讓委員會成為金融領域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民主黨派基層組織之一。
在金融委員會,李迅雷大力支持社員們參與課題討論,發揮各自所長,參政議政、社會服務各項工作風生水起,斬獲榮譽無數。他總是說,你們大膽去做,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來。
2018年4月,金融委員會承辦的“九三講壇”在同濟大學舉辦,李迅雷應邀就參加博鰲亞洲論壇所思所感作主題分享。因為感染了重感冒,李迅雷的整個精神狀態很不好,但他堅持乘高鐵從外地趕來。九三學社的事情,無論多忙碌,他克服各種困難都會來。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大家對李迅雷的評價。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則是李迅雷對自己的評價。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