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集體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水慶霞、單增海、朱悅萌、汪玉成、侯蓉、張克勤6位代表現場回答了記者提問。
團結君注意到,其中有一位民主黨派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云南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社員張克勤。
記者問到,您來自彩云之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云南的顯著特征。作為一名從事線蟲防治的研究者,您能否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跟我們聊聊怎樣用綠色健康的方式來保護和利用好我們的生物資源?
張克勤用研究生物防治線蟲的一個案例回答了記者的問題。張克勤介紹說,線蟲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無脊椎線型蠕蟲。線蟲雖小,但對農作物損害很大,會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收。防治作物線蟲全世界目前主要靠化學農藥。由于土壤的復雜性,往往需要大劑量使用化學農藥才能保證防效。這樣一來不但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還有部分殘留在作物中,影響食品安全。
“怎么樣逐步替代高毒性的化學農藥呢?找到一種綠色、安全的生物防治線蟲的方法就成為我團隊的主要任務之一。”張克勤說,云南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占全球4%的土地面積上,我們卻擁有了占全國50%以上的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所以云南號稱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微生物王國。充分利用云南豐富的多樣性資源,我們歷時30年,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建成了防治線蟲的微生物資源庫。
但是,要高效防治線蟲光有資源還遠遠不夠。張克勤團隊研究了施入土壤中的生防菌,怎么樣克服土壤的抑菌作用,怎么樣建立種群的分子機制的問題。“研究了建立種群的生防菌和線蟲的相互作用、相互戰斗的分子機制。還研究了生防菌在作物根位怎么樣保護作物的機制。同時,還通過小分子的信號化合物調控土壤當中原有的線蟲的天敵微生物,與生防菌一道包圍它、限制它,甚至消滅它。通過這些機制的理論突破,成功開發了生物防治線蟲產品,獲得了農藥登記證,并且實際推廣應用。”
生物防治線蟲的實踐讓張克勤深深感受到,要保障綠色安全農產品的供給,關鍵是科技。張克勤說,“作為一名從事科學研究的代表,深感責任重大,將繼續努力發揚攻堅克難、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力爭為推動綠色發展,為科技強國、農業強國作出自己應有的新貢獻。”
(來源:團結報團結網 原標題: 這位黨派成員登上首場“代表通道”,暢談保護生物資源 推動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