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增加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經費是解決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關鍵和根本,也是我國自主發展高水平科技,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基石。”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說。
叢斌指出,我國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方面還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不足。從投入規模來看,基礎研究的經費數量以及占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總經費的比重不斷攀升,但還是低于發達國家在基礎研究上的經費投入規模。我國R&D經費支出的結構不盡合理,應當增大基礎研究在R&D經費支出中的比重。
二是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主體單一。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超過90%來自中央財政,其他渠道投入很少。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亟須向多元化轉變,多元化不僅有利于保障基礎研究資金的總量,更能發揮其在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是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在執行結構上存在一定問題。基礎研究經費的支出按執行部門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企業、研發機構、高校和其他。其中,高校作為基礎研究的重要力量,其實際研究經費占比與最優比相比一直較低。在企業執行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不變的前提下,需要將部分科研經費向高校傾斜。
因此,叢斌建議:
一是加強對基礎研究的認識。要遵循基礎研究活動的特點與規律,推動我國基礎研究穩步發展。在相關科技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要科學看待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的關系,兼顧政策的實用導向和科學導向,給予基礎研究具有彈性、柔性的發展空間;同時積極營造包容失敗、鼓勵嘗試的科研氛圍,引導科技界樹立創新自信,鼓勵支持原創性研究,發揮首創精神。
二是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監督考核機制。改變目前將論文、專著、舉辦或參加國際會議次數等作為評分依據的量化考核機制,從重視成果數量向重視成果質量轉變,從硬性考核方式向柔性考核方式過渡,重點考核基礎研究為國家貢獻了哪些新知識。同時加強對基礎研究人員的生活保障支持,讓科研人員能心無旁騖地從事基礎研究工作。
三是加大財政對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與保障力度。政府應逐年提高基礎研究預算支出比重,確立財政中長期或年度基礎研究投入強度的指標。建議國家應加強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經費支持。同時建立多元經費投入機制,通過加大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稅收優惠力度,加大基礎研究活動在國有企業考核體系中的比重和力度等方式,進一步鼓勵有條件的央企或者民營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四是要加大對高校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在現有投入的基礎上,將高校執行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提高,鼓勵高校發揮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引領作用,鼓勵科學家圍繞重要方向開展長期研究。
(中國教育報 林煥新 焦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