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涵蓋數理天文信息、化學材料能源、地球環境、生命醫學等領域。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4名九三學社社員團隊獲此殊榮。九三學社社員、國家天文臺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團隊聯合北京大學、之江實驗室和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隊的“FAST精細刻畫活躍重復快速射電暴”,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宋志棠團隊的“新原理開關器件為高性能海量存儲提供新方案”,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與趙博團隊、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白春禮團隊合作“實現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九三學社上海交通大學委員會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賈金鋒團隊的“實驗證實超導態‘分段費米面’”四項成果脫穎而出,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四名社員與四項成果介紹如下:
FAST精細刻畫活躍重復快速射電暴
快速射電暴(FRB)是宇宙無線電波段最劇烈的爆發現象,是天文領域重大熱點前沿之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李菂團隊聯合北京大學、之江實驗室和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團隊利用FAST發現了世界首例持續活躍的快速射電暴FRB20190520B,通過監測活躍重復快速射電暴FRB20201124A獲得了迄今為止最大的FRB偏振樣本。FAST精細刻畫活躍重復快速射電暴,構建統一圖景,為最終揭示快速射電暴起源奠定了觀測基礎。
“中國天眼”發現重復快速射電暴
李菂簡介: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天文臺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首席科學家,九三學社社員。提出利用傅立葉變換求解塵埃溫度分布的新算法,發現星際氧氣分子及多種空間新分子,命名了氫氣窄線自吸收(HINSA)的觀測分析方法,首次測量HINSA的塞曼效應,以《自然》封面文章形式發表。領導發現FAST首個新脈沖星、首個新快速射電暴 、獲取最大快速射電暴事件集合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領導或參與多項國際大型射電新設備的研發,在《自然》《科學》《自然天文》《中國科學》(包括中國科學出版社年度最佳封面文章)等發表期刊論文200余篇,獲得授權或受理專利10余項(含美國專利)。
新原理開關器件為高性能海量存儲提供新方案
高密度與海量存儲是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與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宋志棠、朱敏團隊發明了一種基于單質碲和氮化鈦電極界面效應的新型開關器件,綜合性能優異,為發展海量存儲和近存計算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案。
新原理開關器件示意圖
宋志棠簡介: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九三學社社員,國家萬人創新創業領軍人オ、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主任。開辟和引領我國相變存儲器研究領域,創立八面體基元與三維限定相變理論,與中芯國際、華虹集團、華為、長江存儲等密切合作,組建產學研團隊,推動我國相變存儲器芯片研究的工程化與產業化。組建公司實現PCM芯片、電子級SiO2磨料與IC拋光液成果轉化與批量銷售。榮獲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排名第一)、2020年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2016年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一)、2019年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國家4個973、3個02專項等重大項目。在Science、IEDM等期刊和頂級會議發表SCI論文700余篇,出版相變存儲器專著兩部,授權發明專利500余項。
實現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
利用超冷分子來模擬化學反應,可以對復雜系統進行精確、全面研究,而制備超冷三原子分子一直是實驗上的巨大挑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團隊與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白春禮團隊合作,在鈉鉀基態分子和鉀原子混合氣中利用射頻合成技術首次相干地合成了超冷三原子分子。該研究為超冷化學和量子模擬的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
從超冷雙原子分子和原子混合氣體中利用射頻場合成三原子分子的示意圖
潘建偉簡介: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近代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
潘建偉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多光子糾纏操縱等研究方向的系統性創新工作使得量子信息實驗研究成為近年來物理學發展最迅速的方向之一。潘建偉及其同事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于1999年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英國《自然》雜志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其研究成果多次入選《自然》雜志評選的年度重大科學事件、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的“年度十大科技進展”、英國或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以及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實驗證實超導態“分段費米面”
費米面決定了固體材料的電學、光學等多種物理性質,對費米面的人工調控是材料物性調控的重要途徑。超導體因為存在能隙而沒有費米面。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鄭浩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傅亮團隊合作,設計制備了拓撲絕緣體/超導體異質結體系,實現并觀察到了由庫珀對動量導致的“分段費米面”。該研究開辟了調控物態、構筑新型拓撲超導的新方法。
超導“分段費米面”
賈金鋒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上海交通大學委員會副主委,國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長江學者”。1987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92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獲博士學位。先后在日本、美國等重要研究機構工作5年,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低維物理與界面工程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在SCI收錄的雜志上發表文章310多篇,其中Science 5篇,Nature Phys. 3篇,Nature Materials 3篇,Phys. Rev. Lett. 30篇,文章被引用17000多次。
(九三學社中央宣傳部綜合新華社、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等消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