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家創造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受中共中央委托,九三學社中央圍繞“以科技創新引領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優化升級”課題,赴廣東、遼寧等地開展2023年度重點考察調研。
廣東是我國制造業大省。在廣東深圳、東莞、佛山、廣州等地,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組走訪了集成電路重點產業鏈企業、新能源汽車、電池以及新型儲能相關企業、實驗室、聯合研究平臺等十多家單位,深入調研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優化升級面臨的共性難點、堵點問題。
季華實驗室副主任李賀軍:我們的制造業還是更多地偏重于傳統產業。我們高端的基礎性的裝備以及新材料新器件方面的企業偏少。尤其是核心的材料、核心的器件,我們現在的生產能力很低。現在我們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些措施,更多的是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原創性的引領性還需要不斷提升和加強。
調研組發現,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制約了我國挺進制造強國的步伐。目前,很多高端芯片、關鍵射頻器件和工業母機、高端檢測設備等硬件“卡脖子”問題突出,核心軟件高度依賴進口。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廣東省首批省重點實驗室之一,一期投入50億元搭建科研服務平臺,利用當地良好的產業化基礎,正在探索面向制造業實際痛點的基礎研究創新。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汪衛華:大概百分之十左右,十到二十。(比如)一種新材料,實驗室的創新就很難,它創新出來到走向市場,一般是要10年到20年的時間。地方政府更多希望它的投入用于它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領域,那么真正的要做長遠的基礎研究,還是需要國家,當然還是要有社會和企業做更多的投入。
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強企業創新至關重要。調研組了解到,廣東持續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大量企業參與其中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協同創新意愿亟待加強的問題。要強化制造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打造一批能夠有效帶動、整合產業鏈供應鏈的“鏈主”企業,全面提升產業鏈創新活力。
九三學社廣州市委副主委、廣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賈鵬程:現在的鏈主他不愿意去試錯,因為用這種(國產)新的產品,它可能面臨質量風險,面臨研發的風險、面臨迭代的風險,面臨客戶的投訴。(建議)工業部門甚至發改部門,對于鏈主企業它的考核要提出新的要求,由鏈主來設定專業方面的需要去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專業的方向,對于成功的企業給予扶持,實際上用市場化的方法去推進兩邊的合作,而不是指定的,這個效率一定是最高的。
走訪中,調研組還發現,科技成果的轉換率也有待提高。
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趙久紅:急需的就是把高校的老師的這種研發產品,實驗室的人才和實驗室的技術能夠在產業,在我們這種實體企業里面去落地,而不僅僅是在實驗室做。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賀靖策:是(缺少)中試的問題,沒有中間這個環節,其實很多企業沒法去從研發到量產中間這一個驗證問題。我們從高端(科研)到最終量產終究是脫節的,所以這個問題希望從國家這個層面,給予中試基地以及相關政策來支持。
當前,全球制造業產業鏈正在加速重構。調研組認為,應抓住機遇,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加快推進制造業產業鏈優化升級。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劉政奎:科技創新的力量還需要進一步整合,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的平臺在攻克關鍵的核心技術、促進成果的轉化和服務于產業發展方面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的生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還要進一步梳理,提出切實可行的一些(意見)建議,最終形成調研報告報送給中共中央,發揮九三(學社)科技界別的特色、優勢,在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中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央視記者:周培培 高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