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大保護是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之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高水平開放、建設科技強國題中應有之義。培養更多復合型國際化高層次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是構建大保護工作格局的關鍵所在。
2023年4月,全國知識產權專業學位建設學術研討會指出,我國知識產權人才需求400萬—500萬人,現有人才規模約69萬人。補足缺口,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亟待從本碩為主,轉向碩博為主,著力培養能夠適應國際知識產權領域激烈競爭、企業維權、國家安全需要,能深度參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框架下的全球知識產權治理的復合型國際化高層次人才。
1986年,國家教委將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列為法學二級學科,人才培養路徑隨之分成兩條:一是法學培養路徑。諸多院校設立知識產權本科,26所高校開設了知識產權法二級學科博士和碩士點,取得可喜成就。二是交叉學科培養路徑。融合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知識培養人才。
目前看來,雙路徑存在明顯不足。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偏重法律的知識產權法碩博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數量,難以滿足對復合型國際化高層次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不同高校、不同學科對知識產權“交叉學科培養路徑”存在爭議,對學科基本要素難以達成共識,甚至認為學科知識根基不牢,“什么都會點,什么都不精”,以致知識產權專業畢業生不能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雙路徑培養模式各有特色,缺乏包容性,導致知識產權學科方向、核心課程與實踐難以實現科學、系統、統一,學科“高峰高原”格局難以形成;《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設學術性與專業性緊密結合的知識產權專業學位,雙路徑呈并軌之勢,很大程度上也凸顯了專業學術師資與實務師資,尤其是具有國際知識產權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國際化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矛盾。
知識產權學科具有“兩種甚至多種學科交融”的特點,在知識產權領域國際競爭激烈、西方制裁頻出的嚴峻形勢下,高層次人才極其緊缺,將知識產權列為一級交叉學科、強化高層次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2022年,同濟大學按照《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支持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自主設立知識產權一級學科”的規定,自主審核設立知識產權一級交叉學科博士點并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批準,知識產權列入一級交叉學科的試點已經起步。
為加快試點,培養更多更好的知識產權復合型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建議如下:
加快學科定位。組織試點院校,按照知識產權學科服從于服務于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的要求,科學確定知識產權一級學科方向及二級學科設置,制定本碩博不同階段的核心課程、選修課程與業務實踐,分層指導,分類管理,實現培養模式與內容的科學化、體系化、統一化,盡快將知識產權提升為一級交叉學科。允許知識產權專業學位和交叉學科畢業生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考試。
重視實務師資。國家知識產權局搭建知識產權師資庫。選拔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特別是具有國外知識產權領域工作經驗的知識產權學者專家,具有應對“侵權違法、長臂管轄、制裁打擊、技術壁壘”豐富經驗的行政司法人員、海外維權律師等,擔任專職或兼職實務師資,提高實務教學的實用性與國際化水平。
加強國際合作。參照國家留學基金委設立并實施的高校國際組織師資出國留學項目和選派優秀學生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實習任職的經驗,選派知識產權優秀教師和研究生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及其所屬機構參與師資留學和實習任職。
著力培養博士。重點引導和支持10所左右“雙一流”高校設立知識產權一級交叉學科博士點,開通知識產權碩博連讀通道,引導在職知識產權專業人員讀博深造,培養更多熟練掌握運用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知識、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的復合型國際化博士研究生。
(作者趙雯,系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