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到目前為止,高標準農田建設還沒有按照平原灌區和丘陵山區的地形地貌,分類確定不同的建設標準和投資標準。對于西北寒旱區來說,高標準農田建設還需要國家從標準制定、配套投資等政策機制方面給予傾斜支持。”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住甘全國政協委員、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柴守璽,始終將履職的方向鎖定在農業領域。今年全國兩會,他提交的4份提案,全部是涉農提案,其中的《關于提高寒旱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標準的提案》,讓他尤感迫切。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耕地質量和產能,實施“藏糧于地”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多年,我國作物單產快速提升,在氣候類似國家中處于較高水平。但在高產基礎上繼續高產,難度逐漸加大,增產潛力空間逐漸縮小。” 柴守璽委員認為,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由低產田變中產田、中產田變高產田的絕對增產量一般遠大于高產變超高產,耕地產能提升的技術難度也較小。因此,從戰略上考慮,中低田區是今后增糧保供的主要潛力區,應作為耕地質量提升的優先區。
據柴守璽委員介紹,我國耕地按照地形可分為平原灌區和丘陵山區兩大分布區。丘陵山地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占當地總耕地的70%;其中坡度2—25°的耕地約1.9億畝,西北約占1億畝。相比平原區,丘陵山區耕地坡度大,受水土流失影響,地力瘠薄、旱薄相連,產量低而不穩定,是我國中低產田集中分布區。
而相比水熱資源較為充沛的西南山區,西北山區大多處于寒旱地帶,耕地質量更差,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柴守璽委員看來,西北寒旱山區以農為本,是少數民族和革命老區集中分布區,經濟相對落后,鞏固脫貧成果和防止返貧壓力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將極大助力寒旱區農業快速高質量發展,對推進鄉村振興、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生態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柴守璽委員說,目前,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沒有按平原和丘陵山區的地形地貌,分類確定不同的建設標準和投資標準,而配套投資也未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另一方面,對保護活土層缺乏硬性要求,一些地方在建設中只是將土地推平了事,破壞了活土層,建成后反而變成低產田,有違初衷。此外,高標準農田還缺乏建設、利用和管護的長效機制。
“丘陵山區建設重點是坡改梯,起高墊低工程量大,加上完成活土層的移除和回填復位,多次動土的作業量遠高于平原區,畝均建設成本超過4000元。”柴守璽委員說,當前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平均投資為1500元/畝,其中中央投資1000元/畝,其余為地方財政配套,投資標準與建設成本相差懸殊,必然會導致建設粗放、質量差。“尤其是西北寒旱區普遍財政困難,難以負擔高額的配套資金。”
“廣泛研究和實踐證明,西北寒旱山區通過耕地質量提升,可大幅度增產30%以上。”柴守璽委員說,西北寒旱山區雖然水熱資源欠缺,但也具有光照豐富、晝夜溫差大、不利于病蟲發生、可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利于糧食作物高蛋白高營養成分形成和馬鈴薯、雜糧、道地中藥材種植等獨特的優勢。當前,西北寒旱區各地已形成一批區域優勢農業產業,打造出甘味品牌、高原夏菜、和尚頭面粉等一批名優特農產品品牌。
為此,柴守璽委員建議,將寒旱山區新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資標準提高到4000元/畝,其中中央財政投資3000元/畝,省市兩級財政配套投資1000元/畝,免去縣級財政配套投資。“一方面,優先選擇西北寒旱區的重點省份或地區,先行先試,邊試邊總結完善,逐步全面展開。另一方面,對于國家確定的重點幫扶縣,可實行中央全額投資。另外,建設主要針對20度以下的坡地,20度以上坡地可用于發展林果草產業。”
此外,柴守璽委員還建議,要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監管,保證30cm的活土層回填復原,增加單塊田的面積和寬度,配套建設機耕道、排水溝等,方便機械化作業;設立管護專項資金,拓寬社會資本的多元化投資渠道,完善建用管和責權利相結合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