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疾病譜變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諸多因素,居民健康服務需求呈現多樣化,對于康復、養生保健等服務具有更高的需求,而中醫則在養生保健等方面具有優勢,居民健康服務需求對于中醫藥健康服務提出更高和更多要求。《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措施,推進“互聯網+”人工智能應用服務,重點強調中醫辨證論治智能輔助系統的開發和應用,為中醫數字化的發展營造新環境。
“借助數字技術的發展,醫療健康領域將未來愿景變成了現實,對居民健康產生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陳瑋說,計算能力、算法模型、數據資源、微傳感器等計算機基礎技術日漸成熟完善,為中醫智能設備的算法漏洞的填補提供了可能,可為中醫服務能力的提升提供強大助力。
陳瑋代表告訴記者,中醫健康管理大數據是將中醫藥治未病、天人合一整體觀念、形與神俱、藥食同源等核心思想與現代健康管理學完美融合,通過對數據的挖掘與分析發現或印證中醫學理論中證候、體質、經絡腧穴等中醫指標之間的關聯性。通過還原中醫重要理論歷史演化,凝練中醫本體理論共識,提煉中醫病癥診療共識,結合知識更新,臨床優勢病種有關數據,形成中醫大規模知識圖譜,可為中醫健康管理平臺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服務體系提供數據與技術支持。
“用戶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各項生理指標,在平臺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方案,醫療機構也可以通過平臺監測用戶個人身體狀況信息,隨時發現具有潛在危險的患者,給予健康督導或者告知就醫信息。”陳瑋代表說。
人工智能的介入也為運用中醫“整體觀念”等思想指導健康管理提供可能。陳瑋代表介紹,在賦能未病階段健康管理中,通過便攜式可穿戴智能化設備,檢測收集相對高質量的身體體征信號,對人體健康狀態進行智能化預估,以達到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在賦能已病階段健康管理中,利用智能化訓練手段,結合傳統中醫經驗和較強的人工智能交互手段,幫助有長期亞健康、慢性病、身體殘疾群體實現康復訓練,并通過職能分析身體功能數據實時優化和調整治療方案。”
“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由于自身數據模糊性、經驗性的特性,目前仍處于‘小數據’階段,而標準的統一正是將主觀性‘小數據’融合成中醫藥客觀化‘大數據’的橋梁。”陳瑋代表指出,如何制定合理通行的中醫藥標準和推動已有的標準融入到醫院等實際應用中,加速數據融合發展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此外,目前中醫數字化設備存在智能程度不高,中醫藥人工智能人才不足等問題。“目前,較多中醫數字化設備過分孤立了病證與診斷之間的關系。面對病情單一、診斷明確的疾病上,設備尚可給出較好的診斷方案,但面對較為復雜的病例,會突顯出缺乏診斷的靈活性與變通性等問題。”陳瑋代表表示,較多設備在數字化診斷上的作用沒有顯現,特別是符合臟腑辨證和氣血辯證等傳統中醫辨證思路上缺乏有效銜接,且較多設備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無法進行基于概率論的自主學習與判斷。
“目前進行中醫人工智能設備開發的科研單位大多為中醫藥院校,團隊中兼顧中醫和人工智能兩個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是較為長期的缺口。”陳瑋代表說。
對此,陳瑋代表建議,有關部門應對中醫數字化發展前景和實際研發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制定出具有學科特色的頂層規劃和階段性研究方向。
“名老中醫在長期臨證中形成許多經方驗方,歷代名家醫案也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璀璨瑰寶,這些數據是中醫傳承中最基本、最可靠的知識載體,也是醫學生學習的寶藏。”陳瑋代表說,由于中醫“千人千方”的特點,規劃應著重提升技術的創新性和醫療活動過程中設備的靈活性,充分利用中醫藥數據庫,發揮中醫人工智能的輔助診療和健康管理等功能。“鼓勵易于臟腑辨證和氣血辨證的中醫多參數數字化人工智能項目,建立多參的數字化輔助診斷標準,利于中醫數字化輔助診斷效果。”
“還應積極鼓勵創建中醫藥數字化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加強社區中醫健康小屋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中醫藥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以低廉的成本、便捷的渠道獲得高質量的生命健康保障。”陳瑋代表說。
制定和推行權威、統一、規范的中醫藥數據標準是未來中醫數字化發展的關鍵。
“可依托大量的臨床診療數據,改進中醫人工智能學習的靈活性,提高診療結果的可靠度,最大程度保證信息的客觀性、規范性。”陳瑋代表表示,通過建立標準和數據共享,不僅實現中醫健康平臺信息化的建立健全,更能掌握區域人口健康水平的數據變化和大數據分析,有助于臨床療效提高,并推動政府在人口健康領域重大決策的科學化、信息化與智能化,有效服務于政府宏觀管理能力和科學決策能力的建設。
此外,陳瑋代表建議,系統調查供需雙方對中醫藥數字化發展的實踐需求和用戶體驗情況,科學優化模塊和配置資源,減少中醫智能設備閑置和資源浪費。
“開發具有充分技術含量和普適性的中醫輔助診療系統,在挖掘整理中醫古籍、病案、方劑以及知名中醫的診療思想、中醫辨證處方經驗、臨床實踐進行整合的基礎之上,在規范的倫理法規及認責制度框架之下,形成輔助學習和輔助診療的中醫健康服務系統。”陳瑋代表說,關注數字化設備使用的落實,鼓勵居民積極體驗設備并開展中醫數字化市場需求調查,使設備真正得到充分利用,真正服務于社會,推進中醫健康服務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