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
生物技術轉化,尤其是關系到人民健康的臨床疾病診療領域關鍵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轉化,刻不容緩。以醫學影像為例,2020年外資企業占有近80%的我國市場份額,中國三大品牌市場總額相加僅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0%。如何在醫學“卡脖子”技術方面,使我國擺脫對國外的依賴,加速自主研發的醫學創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今年兩會前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通過對醫療創新成果轉化案例的調研,發現卓越醫學工程師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高校工程師人才培養與醫療機構創新產品研發相脫節。實驗室的研究內容與醫療機構創新產品實際開發環境差距較大,高校工程師一般需要經過2年及以上的醫學培訓才能真正投入創新藥械的研發,顯著延長了卓越醫學工程師的培養周期。
二是缺乏重視醫學工程師的源頭培養。無法實現醫學工程系列人才培養的延續性,人才粘性偏低。同時,大部分高校工程類學生在博士畢業后才進入醫療機構,對于科研思維已有一定的固化,不利于學科間的深度融合。
三是醫學工程人才評價體系和資助體系尚待完善。醫學工程師們在醫療機構中的“獲得感”、“認同感”和“價值感”偏低;且醫療創新產品最終將應用于患者,因此其研究開發,具有耗時長、高風險和高投入的特點,而目前對于工程類人才的培養仍以國家投入為主,無法支撐長期人才培養的投入。
基于此,葛均波提出以下建議以期破解這些壁壘。
首先,形成“強強聯合”的學習場景交叉合作模式,加快推進高端醫療裝備研發。建議將高校國家及省部級工程類重點實驗室與醫療機構優勢學科相結合,以高端醫療裝備研發為導向,形成強強聯合的“學-研”融合模式。
其次,提升合作模式靈活性,注重醫學工程師源頭培育。建議以“工作室”或“聯合實驗室”等模式,形成源頭人才交叉培養。以“工作室”或“聯合實驗室”模式合作,可以形成階梯式的醫工交叉人才團隊,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傳幫帶”效應,也可以伴隨高端醫療裝備研發的全流程,形成復合型研發人員的“接力棒”模式,符合高端醫療裝備的研發特征。
再次,建立卓越醫學工程師培養的“雙導師”制度。
另外,葛均波還建議建立多元化的經費資助渠道,保障研發的長久性和可持續性。建議建立“產-學-研-醫”多元化的經費資助渠道,建立卓越醫學工程師“工作室”或“聯合實驗室”。以企業資金為主導,建立項目資金池,結合醫療裝備研發的階段性目標,以5年為一個周期,對研發人員進行考核,同時要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將資助經費用在研發的“刀刃上”。
同時,對于考核優秀的,建議采取滾動資助和優先職稱晉升,讓研發人員安心坐“冷板凳”,直至高端醫療裝備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