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第二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設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李興鋼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走進人民大會堂。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鳥巢”中方設計主持人,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設計師,李興鋼親歷了北京這座“雙奧之城”奧運場館的誕生與成長,也對建筑設計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可持續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履職的過程中,李興鋼常常思考建筑要傳達的“勝景”是何種狀態,重新對建筑和自己進行發問。他認為中國的傳統城市、建筑、園林和聚落之中存在著一種一體化的營造哲學,這種一致性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對人工交互自然的狀態的追求,可視為是一種關于“理想世界”的營造。“我將其與當代現實相結合,形成一種‘現實理想空間營造范式’,并以此指導建筑設計,稱之為‘勝景幾何’理念。”李興鋼介紹道。
關于如何在城市更新中,留住文化和鄉愁,履職已一年的李興鋼也有了新的理解,提出“新構與遺存相生”的文化環境交互設計建造方法,將遺存保護與更新活化需求高度結合,慎重分辨判斷歷史遺存的“基因”和“遺物”兩種價值,采用“新舊因借”和“新舊疊合”兩種更新模式,用以解決歷史遺存傳續中新建筑的定位和協調問題以及既有建筑與歷史遺存保護和利用問題。以“融和”應對“失和”,是構建建筑人居環境中留住“記憶和鄉愁”的文明傳承與文化延續路徑。
去年全國兩會上,他提交了《關于以高質量建筑設計建造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公開了提案答復的函,明確了“高質量建筑設計建造是建設符合時代和人民需要的好建筑的重要基礎,是促進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創造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支撐。”
今年,他在撰寫提案時,更加關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行業存在的共性問題,深入分析問題,提出具體建議。
今年李興鋼帶來了四份提案,分別是:《關于推進全國“大空間建筑平急轉換”基礎設施試點工作的提案》《關于建設國家建筑博物館提高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案》《關于盡快出臺新版收費標準、促進建筑設計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和《關于以試點建設推動產儲調消一體化農村屋頂光伏系統的提案》。
在確定選題的過程中,他走訪行業內領軍人物和諸多同行,著重了解實際情況,明確現在各級管理部門已經做了哪些事,還有哪些事沒做,未來計劃還要做什么事,過程中遇到哪些具體困難、需要如何解決等,確保給出的建議具備必要性和可行性。
對比去年的提案,關于建設國家建筑博物館和推進“大空間建筑平急轉換”基礎設施試點的提案讓人眼前一亮。
李興鋼表示,建設國家建筑博物館,迎合時隔三十年再次在北京舉辦2029年UIA世界建筑師大會的契機,有助于全方位展示我國建筑的成就,與世界共同交流;“大空間建筑平急轉換”基礎設施試點著眼于利用好既有和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空間資源,通過試點推進統籌規劃和技術規范工作,真正實現好國家推行的“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我和團隊都覺得今年的提案撰寫工作更順暢、更精準一些,還要努力爭取不斷進步,真正做到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李興鋼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