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去年十月,全球首個“碳關稅”——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開始試運行。根據這一法案,非歐盟生產商在歐盟銷售相關商品,須為二氧化碳排放付費,彌補其原產國的碳價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中的碳價差異。這意味著在不久的未來,“碳”將成為定義和影響全球貿易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國迫切需要引領或參與建立更經濟可行、科學可信的,且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碳計量與標準體系。”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北省委會主委、中國工程院院士秦順全建議,要充分發揮我國碳遙感技術優勢,形成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碳匯交易新規則,建立健全中國-南方國家碳市場合作機制,推進我國雙碳目標的落實與科學監管,提升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與國際碳金融市場中的話語權。
秦順全指出,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2022年碳排放總量約為110-115億噸,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8%-30%,我國在“成本+質量”兩維國際競爭格局中取得的比較優勢,將在“成本+質量+碳”的三維競爭中受到極大的挑戰。
“利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核算體系開展碳計量與碳核算工作是歐美共識,但對我國的碳中和行動極為不利。采用這一標準體系,將對我國各產業帶來很大的經濟成本沖擊,嚴重制約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秦順全說。
IPCC最新報告提出,利用遙感手段開展“自上而下”的碳監測,對現有的“自下而上”的核查進行對比和補充。相比于傳統核查方式,遙感碳監測的最大不同在于,無需被核查對象配合就能進行,且可以對世界上任意地區和目標實施排放測量。這意味著,一旦在該項技術上掌握了話語權,就可以成為碳盤點的“世界警察”。
為此,秦順全建議,充分發揮我國碳遙感技術優勢,為我國在國際碳合作與碳競爭中爭取喘息和發展的新空間。近年來,我國對遙感對地觀測技術非常重視,在碳遙感技術領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議我國打造以遙感碳計量為基礎的碳匯核算、交易、監測等為一體的國際碳匯治理體系,實現對全球碳匯資源的實時動態盤點與管理。進而可在現有框架下拓展空間,為我國爭取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更大的操作余地。
此外,秦順全還建議,牽頭建立跨國性的全球碳匯交易體系,形成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碳匯交易新規則,大力挖掘南南合作的潛力,進一步夯實發展中國家在氣候治理上的集體立場,提升南方國家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整體格局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建立健全中國-南方國家碳市場合作機制,形成以“人民幣+新能源”為主導的低碳化國際金融新秩序,實現推動國際援助、增加碳匯儲備與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多目標的高效耦合;充分發揮優勢高校的橋梁紐帶作用,開辟海外先行先試綠色通道,探索南南碳匯合作新范式,為解決南方國家應對氣變的“人才缺口”、“技術缺口”貢獻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