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發布文字生成視頻模型Sora,掀起一股人工智能的新風潮。從ChatGPT到Sora,我們要如何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沖擊和機遇?
在今年兩會上,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對此提出了相關建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建議,普及生成式智能教育,培育新質生產力人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徐坤建議,做好人工智能與新文科融合發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新工具為生成式人工智能開拓廣闊產業應用空間
Sora的突破性體現在哪里?以ChatGPT、Sora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會給各行各業帶來哪些變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表示,Sora是高清短視頻生成軟件,是基于大模型的研究成果訓練出來的。以往Pika等模型只能生成幾秒的短視頻,但Sora生成的視頻不僅質量高,且長達60秒。“這意味著它可以直接用于生產了,沒有學過影視、剪輯的人給它一個簡單的描述,它就可以生成一段廣告級、電影級的高清、帶有故事情節的視頻,且和真實物理世界極其接近。”他說,這會對電影行業、廣告行業產生沖擊,使行業的準入門檻極大降低。
有從業者擔心崗位會受到威脅,張云泉認為,以Sora為代表的高質量短視頻AI生成工具的出現,不僅推動科技創新,也為生成式人工智能開拓了廣闊的產業應用空間。Sora作為新的生產工具,可以更高水平地協助從業者完成工作,但最關鍵的是要掌握這一工具。影視行業從業者的競爭力在于其創意水平,他們應該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去設計有吸引力的故事情節,同時從繁瑣的視頻制作中解放出來。
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預示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短視頻、廣告創意、新聞、財會、法律等行業都可能受到大模型沖擊。某一行業的數字化公開數據越多,越有利于大模型學習和訓練。”
張云泉認為,要應對這一挑戰,培養既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又能熟練應用AI新技術的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大學中應該設置“生成式人工智能”選修課,讓學生掌握人工智能生產工具和本專業的結合,同時也要對老師進行培訓。
建議普及生成式智能教育,應對課程、師資等挑戰
在今年兩會上,張云泉帶來了《關于普及生成式智能教育,培育新質生產力人才的提案》。他認為,為滿足市場對“新質生產力”人才的需求,需積極解決課程、師資和資源配置等問題,以提升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的優勢。
提案中提到,截至2022年,我國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已取得顯著成就,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達438所,研究中心68個,為培養新型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我國教育行業仍存在一些問題。他以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舉例,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頂尖學府和城市地區,導致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學生無法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他建議,通過國家層面的宏觀規劃優化資源分配,特別關注偏遠和農村地區,確保上述地區也能獲得必要的資源。可以在現有的政策框架內進行探索,如設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鼓勵學校共享教學內容資源和教學計算資源。
“同時,課程內容更新滯后。”他說,由于人工智能領域發展迅速,學校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無法及時跟上技術的最新發展,學生學到的可能是已經過時的知識和技能。他舉例,可以設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國際協同創新計劃”,鼓勵國內外學校(或企業)合作創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并在學校示范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教學助手,以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
另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大量的實踐和實驗,但很多學校由于資源限制,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驗設備和實踐機會。他建議,學校和產業界應加強合作,通過實習、項目合作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實際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戰,從項目式學習中提高教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師資力量不足也是一大問題。對此,他建議加快推進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企業導師的引進速度,幫助校內教師提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和教學能力。
建議人工智能與人文社科學科創新融合
談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徐坤認為,智能技術的加速演進,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生產效能和場景應用的巨大變革。我國文化資源豐富,但經過數字化采集后的文化資源卻還呈現出孤立存儲、關聯不緊、挖掘不夠等問題。
人工智能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數字化轉化和傳承開辟了新的路徑,將有效助推文化資源的整合匯聚和創新發展。同時,這也對智能技術與人文社科的創新融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他建議,要做好人工智能與新文科融合發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他認為,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但從當前進展來看,仍沒有突破原有學科建制的思維局限,信息科學技術與傳統人文社會科學間的“化學反應”還較弱。例如,在文化強國建設領域還存在“文化理論與智能技術復合人才”供給不足、人才“文化數字化培養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等問題。
他認為,應該統籌做好人工智能與新文科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遴選一批信息科技特色、人文社科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文博機構為試點單位,打破高校學科邊界,推進人工智能與新文科融合、科技與文化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等方面的試點指導、政策激勵、資源保障和經驗總結,力爭在促進學科交叉、提升文化科技領域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為打破文化資源孤島化、碎片化壁壘,更好實現文化資源關聯整合和傳承轉化作出積極貢獻。
據他介紹,北京郵電大學已經與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等國內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圍繞“信息科技+影視創作、數字舞臺、經濟金融、生命科學”等數字經濟產業急需,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我們打破學科和學校的邊界,面向未來和國家需求開展人才培養。”他建議,要深化校際合作的精品課程和精品教材建設,打造一批示范性“智能新文科”新形態課程和新形態教材;建立高水平數智文科研究機構,加強數智文科理論的中國化研究與實踐。
他還認為,應該推動校企聯合,建議先期以落實文化數字化戰略、服務文化強國建設為試點目標,積極整合電視廣播、網絡媒體、文博機構、文化企業等單位資源,建立國家級“AI+新文科”實踐實訓平臺,打造人工智能助力新文科建設和文化數字化的示范應用,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雙向互動。
建議通識教育增設人工智能技術教學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成都市政協副主席徐玖平認為,AI浪潮席卷全球,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文明和世界的面貌,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從機遇來講,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的戰略新興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是掌握發展主動權、塑造競爭新優勢的主動仗,是搶占發展制高點、蓄積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面對機遇和挑戰,政府、企業、高校需要協同發力、共同應戰。我國在2017年就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人工智能發展進行了戰略性部署,走在世界前列。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是2024年重點工作之一,將有利于推動人工智能的研發應用,提升產業競爭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主體,企業要加快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產品研發、工藝設計、生產制造及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和業務場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建未來競爭新優勢。
高校方面,高素質人才是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應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平臺等先進技術手段在學科教育中的應用,加強對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培養具備高水平數學知識、數據意識、人工智能技術和運籌思維的人才。
徐玖平關注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民營經濟和應急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建議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應用。比如通識教育,可以充分利用VR、ChatGPT等技術手段,增設人工智能技術教學。
教育部:把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到教育教學和管理全過程
在3月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民生主題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對教育系統來說,人工智能是把“金鑰匙”。
懷進鵬說,未來將致力于培養一大批具備數字素養的教師,把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到教育教學和管理全過程、全環節,來研究它的有效性、適應性,讓青年一代更加主動地學,讓教師更加創造性地教。“同時,我們會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提升科學研究創新能力,加快平臺建設。”
他還表示,要加大關注數字教育之下人工智能倫理、隱私保護等的規范性,來引導好、建設好平臺,積極參加世界關于人工智能與教育、與倫理相互關系的規則制定。“我們的宗旨是讓人人有更好的機會,順應數字時代、迎接智能時代,享受人工智能技術給我們帶來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