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銀發經濟再度成為焦點。3月5日上午,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發布。報告在總結過去一年工作成果時指出,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制定促進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在3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劉結一在回應民生議題時表示,過去一年里,前瞻布局發展銀發經濟等方面提出的實打實的意見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積極回應。
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杭州市委主委羅衛紅表示,她今年關注銀發經濟,帶來有關激發“新老年人”消費新動能、“掘金”銀發經濟新藍海的建議。
羅衛紅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她現場聽完政府工作報告后,很是振奮,“政府工作報告里也提到銀發經濟、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等內容,我很受鼓舞”。
她表示,面對老年消費市場所釋放的巨大潛力,如何精準捕捉被忽視的需求,布局線上線下場景,激活“新老年人”消費新動能,是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羅衛紅建議,大力提振消費,積極發展銀發經濟,更需要政府、企業從消費轉型、產品供給、消費保障、場景創新、服務提質等多個層面出發,引導推動老年消費市場壯大。積極鼓勵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在新老年人消費領域的研發應用。加強陪伴式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資源釋放。
“新老年人”消費需求待挖掘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大力提振消費,積極發展銀發經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強調“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2019年人口報告,“新老年人”(60-74歲)人口于2035年將增至最高點3.02億,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保持在70%-80%之間。
羅衛紅告訴央廣網記者,當下,作為充滿活力與朝氣的“新老年人”群體,往往注重保養、追求舒適,喜歡高品質的現代化消費,“新老年人”是我國銀發經濟的主力消費人群。因此,激活“新老年人”消費新動能,是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關鍵。
根據相關測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約為6%,預計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約10%。
羅衛紅指出,當前我國“新老年人”需求結構已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呈現更加鮮明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特征。但目前,存在一些抑制老年消費潛力釋放的因素,主要包括刻板印象尚未破除,“新老年人”消費需求仍未“被看見”,針對性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明顯滯后;細分市場還不成熟,“新老年人”消費服務仍未“被貼近”;消費陷阱仍需警惕,新消費環境亟待“凈化”。
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在養老領域的應用
大力提振消費,積極發展銀發經濟已成社會共識。羅衛紅認為,需要政府、企業從消費轉型、產品供給、消費保障、場景創新、服務提質等多個層面出發,引導推動老年消費市場壯大。
羅衛紅建議,要摒棄“老年消費=養老消費”的固有觀念,從“衣食住行游購娛”全方位重新審視老年消費定位,更加精準把握老年消費結構轉型。
一是要加速“適配”,更加全面地拓展老年消費細分市場,建議在國家分類基礎上,鼓勵各行各業激發創新活力,對于老齡產品的研發設計,進行差異化界定,針對快消品、電子產品、時尚品等較為容易實現無齡感的產品品類,加強老齡需求研究。積極鼓勵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在新老年人消費領域的研發應用。加強陪伴式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資源釋放,提升情緒價值供給,以科技創新賦能新消費。
二是要加強“保障”,以更強力度營造老年友好型消費環境。一方面,要制定并完善適老產品的市場準入條件,加快推動對現行涉老相關標準規范的全面梳理、修訂和完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保護老年消費者利益,進一步完善法律條款、各級標準,針對當下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金融、醫療、養護、再就業等一系列問題扎緊監管之網,守護老年群體利益。
此外,羅衛紅還建議將金融領域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她建議進一步加快健全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推動商業養老保險高質量發展,鼓勵開發專屬養老保險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保障需求。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