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推動生產力躍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聚焦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這一關鍵問題,在3月5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小組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主委王桂林提交了自己的“答卷”——他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議構建科技創新、企業育成、人才成長“三螺旋”體系。
王桂林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他理解其中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創新的目的,是通過科技與制造雙輪驅動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第二,創新的載體,是構建企業主導的產業生態體系,通過企業矩陣重塑產業格局。第三,創新的核心,是依托人才金字塔激活創新源頭。
因此,他提出建立“三螺旋”體系。一是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牽引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形成“樣品-產品-商品-產業”有效轉化的科技創新鏈。建議堅持問題導向,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健全企業需求選題征集機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聯動各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施產業應用導向的國家重大科技任務。
二是要建立以科技金融為主線的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體系,打造“初創企業-領軍企業-世界一流企業”梯次進化的企業育成鏈。建議優化金融市場體系結構,增加對種子期和初創期科技企業的直接融資投入和保險保障支持力度。健全適應國有資本風險投資的長周期考核評價機制,鼓勵國有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三是要營造鼓勵創新、公平穩定的良好生態,完善“創業者-企業主-企業家”和“科研工作者-科技領軍人才-頂尖科學家”的人才成長鏈。建議設立企業家日,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支持企業家通過創新實現生產要素優化組合。深化科技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對青年科研人員實行“5年靜默期”考核,重點評估潛力與長期貢獻,減少年度量化指標壓力,鼓勵科研人才“十年磨一劍”。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呈現體系化、生態化特征,單點技術突破已難以支撐產業升級需求,唯有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才能將科技勢能轉化為產業動能。”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技術轉移或成果轉化,而是通過重構創新范式,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應用”的閉環系統,推動科技創新、企業育成、人才成長“三螺旋”同頻共振,在循環互動中催生新質生產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