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全國人大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法醫學會副會長、河北醫科大學副校長叢斌教授做客正義網、新浪網聯合推出的2012年全國兩會系列訪談時,呼吁重視和加強法醫學人才培養。
叢斌告訴記者,我國目前僅有31所高校開設法醫專業,每年培養出的法醫專業人才只有1200人左右,而我國僅公安系統缺少的法醫專業技術人員就達6000多人。
“如果現狀得不到改善,缺口繼續擴大的話,將有可能影響司法公正。”叢斌對此不無擔憂。
社會需求與法醫隊伍形成強烈反差
法醫學,是為司法服務的一門醫學科學,主要是為刑事偵查提供線索,為司法實踐提供技術支持,也就是提供證據。
“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對法醫學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很多與人生死有關的案件離不開法醫學,有些非訴訟案件也要用到法醫學。我初步進行了統計,在社會公共安全領域里,至少有60類事件的處置需要法醫提供技術支持。”叢斌介紹說。
他舉例說:“現在的醫患關系比較緊張,醫療糾紛也在不斷增加,如果發生了醫療事故,到底醫院在對患者的治療上究竟有沒有過錯,就需要法醫學提供死因或者傷害因素的鑒定建議。在眾多拐賣兒童案件中,如果孩子幼年丟失,到成年以后才找到,認親時就需要做親子鑒定,還有群體性災難事件中的尸源認定,也需要法醫提供技術支持。”
雖然在公共安全領域,法醫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法醫隊伍的發展狀況卻十分堪憂。
最近10年,法醫學的發展在醫學領域被邊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缺少法醫的情況愈顯突出,社會發展對法醫技術的需求愈加突顯。
法醫學發展面臨兩道門檻
在叢斌看來,造成法醫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法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擇業渠道單一。
法醫學專業的學生,前四年所學的課程與臨床醫學課程是完全一樣的,但是衛生部出臺的《醫師資格考試報名資格規定》卻規定,法醫學類,不予受理醫師資格考試報名。如此一來,法醫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只有從事法醫職業一條可行之路。
而對法醫學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公檢法機關,招錄法醫技術人才又必須遵循公務員考試制度,法醫學專業人才只有通過了公務員考試,才有機會進入這一隊伍就業。
這就給法醫學專業的學生設置了兩道門檻:一道是,法醫學專業的畢業生要從事法醫專業,必須通過公務員考試。另一道是,如果不從事法醫專業,打算從事臨床醫學專業,又不能進行職業醫師資格考試。就業渠道的阻塞,導致報考法醫學專業的考生越來越少,法醫學專業人才隊伍也逐漸萎縮。
“這種情況在最近五年尤為嚴重。”叢斌說,“不是沒有人喜歡法醫學這一專業———在網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我想當一名法醫’、‘怎樣才能當一名法醫’的帖子,但由于這一專業的就業渠道、擇業形式的諸多限制,讓考生在填寫報考志愿時只好選擇放棄。”
報考法醫專業的考生越來越少,也使有些高校不重視法醫學這一專業,法醫學專業的應有資源在逐漸減少。叢斌說:“在31所設立了法醫學專業的院校中,法醫學科的設置大都是二級單位。”
對法醫學的教學和科研加大支持力度
“法醫學是應用法律手段保護公民生命健康權所必須的科技支撐。如果我國法醫專業的人才缺口太大,會嚴重影響我國的司法公正。”在叢斌看來,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
針對法醫學專業人才的缺失,叢斌建議:一是要把法醫學研究生教育設置為一級學科。法醫學雖然是醫學里的一個分支學科,但它是一門獨立的系統科學。法醫學本身就有10個分支學科,把它放在哪個一級學科里也不合適。二是在科研方面,對法醫學的支持力度要加大一些。國家的重大科技攻關,“863”、“973”這些計劃里,也應當考慮法醫學方面的工作和科研項目的立項問題。三是在機制上,要鼓勵高等院校把法醫學專業辦精、做強。
叢斌說:“目前,雖然法醫學在我國發展遇到瓶頸,但法醫學作為社會公共安全領域里的一個重要學科,在維護社會穩定中是不可或缺的,由此決定了這種瓶頸肯定只能是暫時性的。我對我國法醫學的發展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