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九三楷模事跡展播⑧ 董元華


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player.

2008年5月初的一天,董元華在南京土壤研究所的辦公室突然闖進一位滿臉疲憊焦慮的郊區菜農,他姓范,一進門就心急如焚地向董元華求助如何能讓他的10畝菜地起死回生。原來老范在南京郊區租地種菜已十年,從去年開始,他的菜地顆粒無收,多方咨詢、各種藥肥試驗過仍毫無起色,隨即家庭經濟也陷入窘境。正當他一籌莫愁時,偶然聽說南京土壤研究所有一位叫董元華的專家幫附近句容白土鎮幾家農戶解決了草莓生產中的癌癥——連作病害的傳奇故事,就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來找他幫忙。

董元華詳細詢問了老范菜地及周邊農民種菜的情況,第二天就帶著3個課題組成員去了現場,見老范菜地里芹菜長了一年僅10公分高,一人多高的黃瓜絲瓜大片整株死苗,豇豆只能串10-20公分高,葉片發皺卷曲,茄子苗枯死,十幾公分大的茄子發霉腐爛……放眼一看,現場周邊還有40多畝蔬菜也如此。董元華初步推斷:可能是由于盲目施肥、打藥以及土壤管理方面不當而造成土壤健康受損、功能紊亂,必須從現有土壤的改良入手。董元華團隊與老范一合計,選定了一塊田進行土壤改良與綠色施肥試驗,作物選定目前發病嚴重的豇豆,總成本不超過當地慣有的施肥與管理支出,一切憑試驗結果說話。

果然,董元華進行的土壤改良在新一季豇豆出苗后便發現有明顯效果,當季凈收入增加900元/畝以上。接著他們又進行了兩季試驗,均取得成功。江蘇省農林廳土肥站有關領導評價說:中科院董教授真正解決農業實際生產問題,將研究論文寫在了大地上!菜農老范更是喜是合不攏嘴,逢人便說董老師可以解決我菜地的問題,九三學社就是能人多!

董元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中國科學院泰州應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中心主任、中國土壤學會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省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全國土壤質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

他長期從事污染生態和土壤生態研究,以農業生產中實際科學需求為導向,積極研究開發切合中國土壤實際的實用技術。他常年深入農村開展技術培訓和田間現場指導,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的理念和水平。他針對規模化農業示范園區農民和農業企業需求,開展典型作物的連作病害與土壤退化防治技術應用示范試驗。從業近30年,董元華為江蘇乃至全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農民的增收致富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土壤研究領域敘寫了一位九三學社社員的光輝事跡。

扎根農業生產第一線

1985年畢業于華中農學院土壤農化系,獲農學學士學位; 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3年獲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至今,董元華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土壤生態、污染生態領域的研究。扎根土壤研究與農業生產幾十年,他已然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農村與土壤,每年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奔波在田間地頭,足跡遍及江蘇大地及全國的十多個省份。

董元華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我國日益嚴重的土壤退化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數十年來,他帶領課題組深入研究我國的土壤健康問題,開發了一套經濟實用的綠色施肥生態調控技術體系。該技術突破了僅基于作物需求的現有施肥技術,初步建立了同時滿足作物需求和土壤生物需求的生態系統施肥技術,通過增強土壤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免疫能力,提高養分吸收利用效率,有效抑制土壤連作病害,進而顯著降低肥料和農藥施用量、提高農產品的內在品質、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經6年來的實踐檢驗,該技術體系可使農作物發病率從20%-80%以上降到10%以下,減少化肥、農藥投入20%以上,在高校農業園區經增效1000—5000元/畝以上。

好技術、好效果,董元華開發的技術體系的好口碑是靠一季季農作物的豐收樹立起來的。在江蘇,他應一些地方政府與九三學社組織的邀請,針對規模化農業示范園區農民和企業需求,深入當地的農田菜地,開展綠色施肥技術應用示范試驗,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效果。

2009-2015年,他先后在南京江寧青菜、連云港東海西紅柿、泰州興化香蔥、泰州靖江香沙芋、常州金壇紅香芋上開展了綠色施肥示范試驗,每畝凈增效達1000元以上;2009-2013年,在常州、鎮江開展了葡萄、水蜜桃綠色施肥示范試驗,每畝增效1000元以上,桃樹流膠病得到明顯控制;2009-2014年,在連云港東海縣草莓基地、鎮江句容草莓基地、宜興萬石草莓基地、蘇州望亭草莓基地開展了綠色施肥試驗,提早采摘期1周左右,減少化肥用量15-30%,顯著改善草莓品質,每畝凈增效3000-5000元;2010-2015年,在蘇州、常州建立了蔬菜綠色施肥生態調控技術試驗示范基地,核心示范面積3200畝,黃瓜、瓠子、豇豆、小冬瓜、玉米、花菜、小青菜、包菜、大白菜等每季每畝增產30-50%、增效1000-3000元;2010-2015年,在徐州豐縣退化蘋果園開展了綠色施肥試驗,平均每株產量達175公斤,增產幅度達50%以上,每畝增效達5000元以上。

董元華的技術不僅惠及江蘇大地,也被傳播到了中華大地農業生產基地的角角落落。2009年至今,從新疆到贛南,從浙江到河北,有關技術在4省8地40多種經濟作物上進行了技術的轉化應用,總面積26.12萬畝,新增經濟效益3.31億元。該技術體系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件。

往返于天南海北田間菜地的試驗工作也給養了董元華的科研成果。這些年來,他發表有關論文180余篇,出版專著3部,申請PCT國際專利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7項。曾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4項(其中2項個人排名第一)、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獎1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1項。被江蘇省科協與中共江蘇省委農工辦聯合授予“江蘇省興農富民工程優秀科技專家”稱號。一位躬耕田頭的農業生產指導者,一名獲獎無數、碩果累累的科學研究員,董元華的角色切換自如。

“百名專家進鄉村行動”標兵

2009年,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員會在全省開展了“百名專家進鄉村行動”,大批專家學者進入支農第一線,開展了一系列旨在長遠、重在實效的支農惠農活動。各地組織專家通過現場指導、結對幫扶、建立九三工作站、簽訂長期技術服務協議等方式把最新最實用的生產技術送到農村,送到老百姓的手里。

董元華每年深入農村開展技術培訓和田間現場指導的工作常態恰巧契合了活動主題,作為九三學社的社員,他義不容辭地擔當了社江蘇省委一系列“下鄉村”行動的主角,足跡遍布江蘇一省。在常州、蘇州、泰州、徐州、連云港等市建立土壤退化修復與綠色施肥技術應用試驗示范點共計14個,為各地農民送去先進、經濟、實用的技術。

2009年11月,作為“百名專家進鄉村”的一項內容,董元華到常州笙綠農業科技公司和春暉乳業有限公司進行了調研。常州笙綠農業科技公司在蔬菜生產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土壤退化與連作障礙。董元華介紹了綠色施肥技術理念、技術特點與全國各地應用試驗效果,又帶領課題組成員到現場考察、采樣,并從青菜綠色施肥、苗床土壤改良等方面進行了試驗,產量、品質效果顯著提高,發病率明顯減少。隨即雙方簽訂了為期3年的合作協議。常州春暉乳業有限公司目前企業面臨的問題是溧陽新基地1800畝牧草基地土壤快速改良與功能性優質牧草種植上缺少有效技術,雙方第一次座談后即達成長期合作協議。春暉公司張董事長時常說起:要是早認識你們就好了,春暉肯定早上了一個臺階!九三學社讓我們公司同科學家結識,給了我們公司從科技內涵上提升的機會,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好的平臺。”

這些年來,利用社江蘇省委與各市委會、各基層“百名專家進鄉村”的組織平臺,董元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培訓的方式傳達給更多的當地群眾,為基層行政管理人員、農民進行綠色施肥理念和技術培訓,拓寬了指導面,發揮了科普的效用,擴大了九三學社的社會影響,可謂一舉多得。如2010年3月常州洛陽鎮的水蜜桃綠色施肥培訓講座(210人),2010年3月泰州興化的蔬菜綠色施肥培訓講座(30人),2010年10月舉辦蘇州新埂蔬菜基地綠色施肥現場觀摩培訓(100人),2010年11月無錫江陰水蜜桃綠色施肥技術現場咨詢會(40人),2010年7月豐縣退化果園綠色施肥現場培訓(20人),2010年10月連云港東海縣草莓綠色施肥現場培訓(30人),2011年12月江陰市顧山鎮綠色施肥講座(40人),2014年4月靖江土壤健康培訓(30人),2015年4月張家港馬來西亞果農土壤健康與綠色施肥培訓(30人),2016年3月太倉土壤健康培訓(100人)。此類培訓不勝枚舉,董元華業已成為“百名專家進鄉村”行動中的“紅人”,他聲名在外,應外省兄弟黨派之邀前往培訓指導。2011年11月考察了天水市蘋果生產狀況,上山對農民進行了綠色施肥現場講解(10余家);2012年春又應邀去天水對果農進行了土壤健康與綠色施肥培訓(60人);2012年夏天應江西民盟邀請,對贛南進行了土壤退化考察,并對農民和基層干部開展了土壤健康講座(100人);2016年9月,應上海市委會《名家科普講壇》的邀請,董元華赴上海做《土壤健康與人類健康》科普報告,開啟了社上海市委和社江蘇省委整合科普資源、開展科普互動的首次合作。一次次地奔波,董元華將社江蘇省委社會服務品牌欄目的效力帶到了外省的鄉村、農田與講堂。

董元華是農業專家,他的工作地點在廣大鄉村、指導對象是廣大農民,他孜孜不倦在做的實事,正是“百名專家進鄉村”行動最鮮活的詮釋。七年來,他配合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做的大量農村社會服務工作,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得到了當地有關政府部門、專業合作社及農民的好評。《人民政協報》、《團結報》、人民網、中國政協新聞網、央視7套、央視2套、蘇州電視臺、常州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也進行了專題報道與轉載。社會媒體的報道不僅推動了農民施肥理念的更新,也擴大了九三“百名專家進鄉村行動”的影響力,為九三學社樹立了新形象。基于董元華個人的突出成績,江蘇省科協與中共江蘇省委農工辦聯合授予他“江蘇省興農富民工程優秀科技專家”稱號。

參政議政孜孜不倦、碩果累累

在繁忙的“服務三農”的本職工作之余,作為九三學社社員和江蘇省政協委員,他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履行職責從不懈怠。

2003年社中央首次開展課題招標活動,董元華個人就提交了“我國土壤污染面臨的形勢及對策建議”課題,經過專家評審,在29個省級組織的102份標書中脫穎而出中標。課題中標后,在社江蘇省委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董元華與其團隊經過三個多月的大量認真細致的調研與總結,向社中央提交了調研報告,并起草了提案報告以及大會發言材料,被社中央采納并在2004年全國政協大會上提交。大會發言受到了國家環保總局、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后其他黨派積極跟進,形成合力推動了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該調研報告和成果曾受到韓啟德主席及其他社中央、社省委及領導的高度評價。

他結合自身的工作,撰寫了關于土壤污染、資源開發利用、高效農業、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多篇信息,被社省委與社中央采納。2011年有關徐州豐縣退化果園的建議得到了時任江蘇省省長李學勇的批示,2014年,有關土壤健康的建議得到國家領導人俞正聲主席和汪洋副總理批示。

他積極參與社中央、社省委招標課題及其他調研工作,個人成績突出,多次獲社省委、社中央 “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個人”、“社會服務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曾獲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建社65周年優秀社員”、“2006-2010年度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2011-2015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2011年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個人”、“2014-2015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個人”。2015年獲政協江蘇省委員會“優秀社情民意信息”獎。

作為社江蘇省委人口資源環境專委會主任,董元華積極組織專委會成員承擔或參與社省委調研課題。2014年,專委會獨立申報并承擔了 “進一步做好江蘇省土壤污染修復工作的對策研究”的調研課題,形成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議”提案上報社省委并被采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進一步強化對土壤環境的保護與監管”信息被社中央采用,并被政協江蘇省委員會評為“2013-2014年度優秀社情民意信息”。

他不是農民,卻將全年的一半時間用在了田間地頭;他是教授科學家,撰寫的提案信息卻在社內赫赫有名;他不是九三學社的專職干部,卻擔任了“百名專家進鄉村行動”代言人的角色。董元華幾十年奮戰在農村與農業生產的第一線,心系三農、服務三農,農田與菜地是他科研與工作的主要陣地,他將研究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將九三學社的形象樹立到了基層企業與農民的心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重庆市| 普兰店市| 墨竹工卡县| 大竹县| 松桃| 吴江市| 吉首市| 齐河县| 瑞安市| 古浪县| 临高县| 滦南县| 茶陵县| 托克逊县| 五大连池市| 祁阳县| 中西区| 东平县| 土默特右旗| 灵宝市| 龙门县| 司法| 和静县| 崇左市| 桑植县| 阳新县| 台江县| 永宁县| 襄汾县| 赣州市| 芒康县| 横峰县| 疏附县| 岐山县| 巴楚县| 莱西市| 溧阳市| 定陶县| 剑河县| 镇平县| 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