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player.
人物檔案:劉月寧,女,漢族,1965年10月出生于湖南益陽。1996年加入九三學社。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中東歐分會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及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2004年李斯特音樂學院訪問學者;2008年德里大學音樂系美國福特基金“亞洲學者”;2016年密歇根大學中美“富布萊特”研究學者。
符號• 中國揚琴第一人
1978年,12歲的劉月寧在中國100多個駐外使領館播放的新聞紀錄電影《春蕾》中以一曲優美、動聽的《映山紅》名聞海內外,并登上人民大會堂的舞臺。2004年,38歲的劉月寧成為中國揚琴界最年輕的正教授。
2005年4月—7月,劉月寧在北京舉辦的六場師生揚琴專題音樂會系列《悠揚琴聲通南北•師生情深貫東西》,在中國開創專題系列音樂會的先河;劉月寧在海內外發行18張專輯,出版教材系列10余套,發表學術論文、專著10余篇;2010年翻譯出版中國第一本世界揚琴領域譯著《東歐揚琴音樂文集》;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并與泰戈爾全集翻譯家白開元合作翻譯出版中國第一本《泰戈爾歌曲精選集》。因為對揚琴演奏、教學與研究方面的建樹及在中外人文藝術交流領域中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劉月寧已成為一個“中國音樂”符號。
內涵• 立體化“孔夫子”
2012年6月,在孔子學院總部和中央音樂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劉月寧率領的中外團隊共同努力,由中央音樂學院與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合作建立的全球第一所音樂孔子學院在哥本哈根揭牌成立。適逢時任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首訪丹麥,當地主流媒體爭相報道,盛贊音樂孔子學院對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音樂孔子學院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坐標”。
從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孔子學院逐漸成為全球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平臺,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而孔子的一個著名論斷就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書禮樂,不僅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也是中華文明的源泉。因此,音樂成為了孔子學院傳播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成為立體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位于哥本哈根的音樂孔子學院,先后有25名中方院長、教師和志愿者來此任教,為丹麥皇家音樂學院開設了三門中國音樂和樂器演奏學分課程;開設多種音樂文化講座,注冊學員460名,各類學生總人數累計達3456名;先后舉辦了三屆“音樂孔子學院音樂節”、20場丹麥音樂博物館“中國音樂文化系列工作坊”等品牌活動,在歐洲10余個國家舉辦中國音樂文化講座和演出,成為以丹麥為中心,輻射歐洲的一張“中國音樂文化名片”。另一方面,在劉月寧的領導下,位于北京的全國唯一由孔子學院總部設立的“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更是為孔子學院的中國音樂教育和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積累大量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開發了適用于外國人學習中國音樂的中英雙語系列教材《中國音樂輕松學》和普及性讀物《百首中國經典音樂作品》,填補了中國音樂國際教育教材領域的空白,創造性地開展了四項音樂文化品牌活動,一是連續三年在北京、天津、云南和湖南舉辦了三屆“國際音樂夏令營”,來自五大洲7個國家的8所著名大學的105名音樂專業優秀學生到訪中國,學習中國音樂、體驗民俗文化;二是連續3年開展中國音樂海外“巡演、巡講、巡展”,先后到訪歐洲、北美5國13個城市,舉辦19場音樂會和學術交流活動,受眾達14200人;三是舉辦兩屆“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國際高端論壇,32位中外知名文化傳播專家、學者及56位演奏家參與;四是舉辦“基地”系列學術交流活動,有來自非洲、印度、羅馬尼亞、美國和捷克的15位著名藝術家來基地展示本國音樂文化,開展高水平的學術交流。
劉月寧認為,中國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并且“走得好”,首先要有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充分自信心,同時,以尊重與分享的心態與外國交往。其次,探索一種既適合外國國情,又能積極有效地發揮我國政府和民間多方力量的運作模式,對于文化成功“走出去”至關重要。劉月寧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讓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朋友們了解中國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把音樂孔子學院建成植根丹麥、輻射歐洲的中國音樂文化中心;把基地建成聯結全球的世界音樂文化綜合交流與分享平臺。”
外交• 以弦為橋,助推國際間對話
在劉月寧看來,音樂有一種“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力量。作為中國音樂文化的使者,劉月寧的足跡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斷努力開拓中國音樂文化對外交流的新路徑。
“Madam Liu”
2009年,劉月寧作為福特基金“亞洲學者”在印度德里大學音樂系進行了為期9個月的學術研究,她對桑圖爾(印度揚琴)的研究整理,填補了印度桑圖爾藝術理論的空白。期間,她還帶著中國揚琴與印度揚琴在加爾各答進行了世界范圍內揚琴大家族的首次“中印對話”,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幾乎所有印度媒體,特別是印度和中國的主流媒體,都報道了她對播撒和平友好種子的美好愿景。
印度的夏季,氣溫高達 50 多度,“門摸著都燙手”。作為第一位中國音樂家初到克什米爾地區,正趕上發生宗教沖突事件,當地因維持治安設制的路障并沒有讓劉月寧退縮。9 個月的時間,劉月寧到訪了印度多個城市,舉辦數場中國音樂講座和音樂會, 成為首位開啟“中印音樂對話” 的中國民樂演奏家。加爾各答聽眾說,“融合的音樂把中印兩國人民的心拉到一起,印度和中國的關系一定會越來越好”。他們親切地稱劉月寧為“Madam Liu”—— 劉月寧用她的音樂打通了中印人民之間的心橋。
2009年12月,劉月寧從印度回國后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當東方與東方相遇”——劉月寧和她的印度朋友們》主題系列音樂會首場演出,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等出席。中央電視臺英文頻道全程錄制了專題紀錄片,《中國日報》等媒體報道了此次中印藝術家在中國的首次交融與對話。
《泰戈爾歌曲精選集》來到中國
2011年,劉月寧與泰戈爾全集翻譯家白開元聯手出版《泰戈爾歌曲精選集》,這不僅填補了泰戈爾中文版歌曲的空白,對泰戈爾音樂在中國的傳播、演出與研究也起到重要促進作用,成為中印兩國音樂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
《泰戈爾歌曲精選集》共選擇了50首在印度廣為流傳的泰戈爾歌曲,內容涉及愛國、虔誠、愛情、大自然、節日等各個方面。泰戈爾的作品一直感動著劉月寧,為了詩集能在中國出版,劉月寧不顧高燒,從金奈飛到德里,專門找到國立音樂出版社。當聽到因高燒導致臉部浮腫的劉月寧表明心意后,國立音樂學院出版社負責人為她的執著和真誠而動容。最終劉月寧用2000元人民幣買回了《泰戈爾歌曲精選集》的中國版權。
復興“洋”琴
中國揚琴與歐洲各種名稱不同的揚琴都源于中東地區,雖然經過歷史上的演變,它們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外形、大小、音色和音樂風格等的不同特色,但仍然屬于同一個樂器家族。因此,2016年4月底,劉月寧率團赴歐洲三國尋訪“親戚”,開啟中國揚琴的“破冰”之旅:在布達佩斯音樂中心和賽格德影劇院舉行了兩場公演,在維也納“歐洲時報”文化中心、李斯特及布加勒斯特音樂大學舉辦了三場“中歐揚琴”學術交流音樂會。
早在2006年時,作為首位在匈牙利舉辦獨奏音樂會的中國音樂家,劉月寧曾與匈牙利著名揚琴演奏家鮑羅格•卡爾曼合作一曲《索特馬爾舞曲》。這場音樂會直接促成了李斯特音樂學院欽巴龍(匈牙利揚琴)專業在中斷60余年之后,于2007年在新建立的民族民間音樂系中回歸專業教學課堂。10年后的2016年,當劉月寧率領“中國揚琴獲獎師生歐洲巡演團”再赴匈牙利,兩位音樂家在李斯特音樂大學再度重逢,各自帶領團隊交流分享,欽巴龍藝術已重新煥發生命活力。
隨后,中國揚琴首訪羅馬尼亞,首在布加勒斯特國立音樂大學與羅馬尼亞著名揚琴大師Marius Mihalache舉辦“中羅揚琴之夜”交流音樂會。校長迪安娜•莫什說,在布加勒斯特,中國揚琴的專場演出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布加勒斯特將記住這來自中國的聲音!她說她為中國揚琴藝術的表現力感到震撼,而坦巴爾(羅馬尼亞揚琴)與揚琴的合奏為這兩種同源樂器同臺演繹增添了美妙的感染力。她表示,布加勒斯特國立音樂大學或將考慮正式開設坦巴爾專業。
履職• 為音樂傳播拓寬道路
“我從不把音樂局限在一個固定空間里,也不希望中國的民樂只是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賞,我希望所做的事情可以使中國民族音樂的視野越來越寬、平臺越來越大。”——劉月寧
至2016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劉月寧已經連續四年為中國音樂文化“走出去”奔走。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新委員劉月寧提出關于“設立海外傳播專項藝術基金”的建議,同年年底,文化部就推出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隨后,劉月寧就音樂人才相關問題不斷提案,比如建議鼓勵留學人員在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事業中發揮積極作用,建立“體制內—體制外”的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同時,拓寬來華獎學金資助的專業范疇,鼓勵更多外國人來華學習中國音樂文化等等。
從2014年開始,首個體制外留學人員成為中央音樂學院外派丹麥音樂孔子學院的志愿者教師;今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又率先在全國專業藝術院校開設《孔子學院國際教育與實踐》學分課,為國家文化戰略發展培養后備專業藝術人才。
公益• 為殘障音樂才俊點亮心燈
2011年11月2日,我國首次舉辦以關愛殘障音樂群體為主題的“網明之夜[表情]點亮心燈”大型公益音樂晚會在21世紀劇院上演。來自全國各地的盲人音樂才俊們以歌、舞、樂及戲曲等形式,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震撼心靈的藝術盛宴。
作為藝術總監的劉月寧,為了這場晚會每天自己駕車往返五環以外的排練場,車子在路上開鍋、拋錨,她自己花錢去修車,然后繼續奔波在塞堵的路上。很多人不理解劉月寧的行為,認為這些工作對她個人的藝術提升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是消耗時間和精力。但劉月寧從不在意這些議論,在她的心里,音樂是純粹、平等和溫暖的,她始終相信“尊重與分享”就是音樂的真諦。演出結束后,年輕的盲人音樂家們動情地對劉月寧說,“我們看不見您,但能感覺到您。”“聽您的聲音就知道,您一定很美”。
信仰• 只要生命沒有停止
劉月寧也曾經軟弱過。在從德里飛往孟買途中遭遇惡劣天氣,飛機幾乎失事,坐在她旁邊的印度夫婦已經開始做最后的禱告,劉月寧有過一瞬間的驚慌和后悔: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圖什么啊。但是幾乎就是一瞬間,她想通了:我就是上天派來的使者,一切都是上天給我的歷練和考驗,是幫助我完成音樂使命的。如果我沒了也就算了,如果還在,我還要繼續前行。
那次“考驗”沒有奪走劉月寧的生命,只是給她的額頭留下了一個疤痕,就像是一個“開竅”的紀念。
在印度,劉月寧的高燒幾乎要了她的命,室外50攝氏度的高溫也給她的皮膚造成了傷害,至今都需要格外小心不要被烈日直射到,否則皮膚就會出現過敏反應。但劉月寧說,她再沒有過絲毫的動搖,或者恐懼。
歌德曾說“我們為祖國服務,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劉月寧的使命,就是以音樂為橋,向世界展示中國音樂,并在世界范圍內尋找中國知音。
劉月寧的中國音樂文化使者之旅還在繼續……(孔瑤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