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player.
彭淑牖,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邵逸夫醫院外科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分別被美國外科學院、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歐洲外科學院和法國外科學院授予榮譽院士,曾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膽道外科學組主委,現為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
彭淑牖,1932年出生于廣東梅縣一個醫學世家, 1955年畢業于浙江醫學院并分配至附屬第二醫院,開始了他為此奮斗一生的外科生涯。1981年,公派赴英國倫敦大學、Belfast女王大學深造,是Sheffield大學附屬醫院外科高級訪問學者。期間他涉獵廣泛、專業精進、,被吸納為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1985年放棄國外舒適的環境、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國,擔任浙醫二院外科主任和外科研究所所長。現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活躍在手術臺上。
自主創新,勇攀醫學高峰
2005年8月,彭淑牖應邀赴德國做專題報告。會上,一位德國專家在聽了他作的有關肝尾葉切除的報告后,正巧他有一位病人是肝尾葉腫瘤,已準備放棄,于是邀請彭淑牖為這個病人手術。彭淑牖運用自己發明的手術器械以流暢的操作、細致的解剖為該患者切除了位于禁區的腫瘤,使德國外科同行心悅誠服地驚嘆他的高超技藝,專家們稱他使用的器械為“魔術刀”。而對于這類手術,彭淑牖已成功做過上百例。如果把肝尾葉切除比作攀登肝外科的“珠穆朗瑪峰”的話,彭淑牖已摸索出了一條登頂的捷徑,這就是他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出的替代國外進口器械的“多功能手術解剖器”以及他創立的“刮吸手術解剖法”。
肝尾葉是國際肝癌外科的“禁區”。肝臟里膽管、門靜脈、肝動脈和肝靜脈互相交錯并深埋其中,而肝尾周圍布滿大血管,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大出血。傳統的指折法和鉗折法,手術中要使用大量的止血鉗,不但影響視野,而且容易誤傷血管。20世紀80年代末,醫院曾從國外引進超聲刀技術,用過后卻大失所望,因為國內肝病85%以上已經硬化。針對這個缺點,彭淑牖著手改進手術器械,1992年成功研制出多功能手術解剖器,并創立了刮吸手術解剖法。至今二十余年的臨床應用表明,刮吸手術解剖法和多功能手術解剖器實現了傳統外科手術的革命,整個手術的四大基本外科操作――鈍切、吸引、電凝、止血,只要運用僅有的一把多功能手術器就能完成,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提高手術質量,使傳統方法難以實現的手術變成可能,使高難度手術從難到易、由繁變簡。這項技術發明被譽為50年來外科進步的標志之一,是國際外科領域的一項重要進展。迄今為止,全國已有26個省市500余家醫院在手術中推廣和使用刮吸手術解剖法和多功能解剖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憑著《刮吸手術解剖法的建立與多功能手術解剖器的研制》項目的雄厚實力,2001年2月1日彭淑牖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大紅證書。2004年,該器械通過了美國FDA認證,作為中國人的自主創新進入了美國醫療器械市場。
潛心鉆研,攻克世界難題
從1935年美國進行世界上第一例胰腺癌切除手術以來,一直都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胰漏問題。1953年,21歲的彭淑牖作為實習醫生,在浙二醫院目睹了中國第一例胰腺癌切除手術,在臨床實踐中彭淑牖發現,發生胰漏的原因在于胰切除術后縫合的針孔上,胰漏是通過針孔才引發的,沒有針孔,也就不會有胰漏。1995年12月27日,他完成第一例“捆綁式胰腸吻合術”,把胰腸吻合中的“縫”改為“捆”,一字之變,解決了困擾世界醫壇70年的難題。該法在我國推廣應用1000余例僅有2例發生胰漏,胰漏0.2%。實踐證明,這一方法是可行的。這一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美國著名外科教授克萊克評價說“他的技術和創造在外科史上具有時代意義”。他創設的“捆綁式胰腸吻合術”經法國學者前瞻性研究證實可靠,并命名為“彭氏捆綁式胰腸吻合術”。
病人至上,教書育人
幾十年來,彭淑牖已做了上萬例手術,有多少人被他從死神手里救回來,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他常說,或許對有的人來講,十幾億中國人死個把沒什么,但對每一個病人家庭來講,死的都是親人。作為醫生,我們一定要把每一個病人都當作自己的親人,千方百計地把他們從死神手里救回來。多年來他幫助國內145家醫院開展了一系列的高難度手術,僅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他就親自為全國各地196位患者施行了重大疑難手術。在中國東南西北的大醫院外科手術室里都曾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曾經在7天里奔波于杭州、北京、南昌、烏魯木齊四地,先后做了7臺大手術,救了7條命,平均每臺都要4、5個小時。有時為患者的病情考慮,彭淑牖剛下飛機就給病人做手術。 “作為一名醫生,沒有權利拒絕一個病人的求生愿望”,崇高的職業道德驅使彭淑牖收下了病人。2003年初春,恰逢彭淑牖七十大壽。十幾位經他“妙手回春”的癌癥患者在市抗癌協會會長的率領下,自發前來浙醫二院向他祝壽和新春團拜。一位患者將自己精心插的一盆白色的蝴蝶蘭送給彭淑牖。他說,白色象征著醫護人員的純潔,紅色的花芯象征醫務人員一顆紅心為病人。
精湛的技藝,良好的醫德,使彭淑牖成為我國外科界的一名楷模,前來向他學習求教的人絡繹不絕。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花滿園。在辛勤耕耘的同時,60年來,彭淑牖為我國外科學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培育了一大批外科的領軍人才。他的許多學生不僅成為國內醫學界的領軍人物,而且在國際醫壇也非?;钴S,作為一個整體,他們被譽為“彭家軍”。他培養了近70名碩士和博士,其中博導22名,長江學者3名,學生遍布全國各地。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爭取發言機會,并且全程指導,甘做人梯。在他的帶領下,一大批中國外科學者走向了國際舞臺,成為許多院校的外科領軍人物。幾十年如一日,他把時間都奉獻給了病人和學生,在國際醫壇打造出了被譽為“彭家軍”的外科團隊。彭淑牖帶學生,除了教他們各種外科的技術技能外,首先教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良好的醫德醫風。他常說,“行醫先做人,一個醫生心里始終要裝著病人”。
揚名國際,為國爭光
為推動我國外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彭淑牖不遺余力,他多次被邀請在國際、國內會議作專題報告和手術示教。有一次,他受英國北愛爾蘭大學皇家維多利亞醫院外科主任肯尼迪教授的邀請作高級訪問學者,為他親自主刀的一臺胰腺腫瘤手術當助手。肯尼迪教授是英國外科界的權威,尤其在肝膽胰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詣。術前,彭淑牖對這臺高難度的胰腸手術作了研究分析,估計可能會發生胰漏,因此,他善意地向肯尼迪提醒,“這可是只“tiger”(老虎)呦”??夏岬辖栌昧酥袊囊痪浔扔?,十分輕蔑地說:“No. This is a Paper tiger.”(不,這是一只紙老虎)。果然不出預料,手術進行到一半時,出現了胰管損傷的跡象,這可把肯尼迪急得滿頭大汗,胰漏不僅會造成手術的失敗,病人的死亡,還會影響他一生的名聲。此時,彭淑牖胸有成竹地向他介紹了自己多年來摸索和創新的解決辦法序貫式外內引流法,手術很快化險為夷。
在世界醫壇,彭淑牖是一位非?;钴S的醫學專家。2004年,鑒于他為當今世界外科領域所作出巨大貢獻,美國外科學院授予他為榮譽院士,這是被世界外科醫學領域公認為最高的一種榮譽,目前全球當選者不足百位。在那次美國外科學院榮譽院士頒獎大會上,香港大學的美國外科學院榮譽院士黃健靈教授激動的說:“這是中國人的驕傲!”他忘不了,第二天一早,法國貝藏松大學中心醫院外科學教授喬治•芒斯揚,拿著一份印有他圖片和文字介紹的會刊,找到他說:“你們中國人,就是善于制造奇跡的人。”他為自己是一個中國醫生感到自豪
國際上許多知名專家如,英國皇家愛爾蘭外科學會主席T.G.ParkS教授、國際胰腺外科權威HG Beger教授等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來自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位外科專家也慕名前來參觀他的手術表演。
碩果累累,創無止境
彭淑牖從醫六十余年,先后取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肝膽外科杰出貢獻獎、中國抗癌協會終生成就獎等榮譽。他主編和參編了20多部專著,發表論文700多篇,受邀國際會議報告70多次。世界權威的Springer出版社為他出版了國際上第一本英文肝尾葉切除專著,并受邀赴德國會診手術。2015年同國際著名學者共同主編胰腺癌專著,由Willy Blackwel出版。今天彭淑牖仍在不斷創新,如捆綁式胰胃吻合、腹膜后淋巴脂肪板層根治性切除……在他的眼里,仍有許多新領域有待開拓,把肝養大了再切,是這幾年彭淑牖和他的學生們在努力探索和創新的課題。末梢門靜脈栓塞術可以將栓塞劑送到主血管并通過主血管滲入毛細血管,實現完全徹底對肝癌進行封鎖。這實際上是一次手術分兩個步驟做,第一步是介入法,對患者幾乎不構成影響。而且大大節省了養肝時間,一般養兩周就可以進行手術了。目前,通過這種養肝方法施行的12例巨型肝腫瘤切除手術全部取得成功。在介紹這一方法時,他謙遜地說,方法不難,重要是理念,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醫學發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正如彭淑牖經常所講“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了我國外科學事業的發展,他始終精神飽滿地戰斗在臨床、科研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