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恐龍玩具成了每個孩子的最愛之一,那些生于遠古時期的大大小小體態各異的龍,成了孩子的幻想和夢想。
楊鐘健,一位會寫詩的古生物學家把沉睡的龍從泥土中帶入了我們的人生。
九三學社【致敬先賢】04楊鐘健
這是電影《無問西東》的截屏,畫面里那個站在恐龍面前的人、那個把恐龍帶回西南聯大的人,就是楊鐘健教授。
楊鐘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第一位古脊椎動物學家。
1938年的夏天,他在云南祿豐縣發現了大批骨化石,那就是后來舉世聞名的祿豐蜥龍動物群。
在那群動物中,許氏祿豐龍和卞氏獸最為引人注目。
1944年,楊鐘健在美國紐約確定:卞氏獸是很接近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這一確定不要緊,他讓已經歸入哺乳動物的南非和英國的一些種類被移到了爬行動物中,并且后移了全世界哺乳動物最初出現的時間。從那時起,卞氏獸被世界各國編入了有關教科書。
楊鐘健教授的這些研究也使我國云南祿豐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地方成為了重要地史時期脊椎動物和古地理的一個經典的、標準的化石地。
楊鐘健先生的這幅照片,至今仍懸掛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并與達爾文、歐文并列在一起;能夠享有此殊榮的,亞洲僅他一人。
我們來看一看楊鐘健先生的代表作:
《合川馬門溪龍》、《新疆吐魯蕃——新假鱷類》、《中國北方嚙齒類化石》、《三論袁氏闊口龍》、《河南濟源——新晚二疊紀動物群》。
小見我讀著這些作品的名稱暗自思忖:明明都是從土里刨出來的各種玩意兒,被前輩這么一寫,看起就是那么的高大尚。
那時,年輕的楊鐘健教授還獲得了“1937年度葛氏金質獎章”。
再科普一下有關“葛氏金質獎章”的知識:
這是用德裔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葛利普的名字命名的。他于1920年來到中國,此后一直留在中國。我國最早一批地層古生物學者大都出自他的門下。1946年,葛利普病逝于當時的北平。
比他的老師幸運,楊鐘健教授在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國內在這一學科領域中的帶頭人,他也被譽為文理兼擅的理工學人。
除了與化石巖層打道,他一生還寫了二千多首詩詞、四本游記和散文集。可謂是難得的研學宗師!
大師風采
這張楊鐘健教授的肖像,依然出自著名畫家范貽光先生之手。
時光中楊鐘健前輩身上所特有的特立獨行之品格、溫潤風雅之襟懷,愈發令人敬仰。
致敬先賢!
楊鐘健教授生平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