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上海組織成立以來,一代代“九三人”傳承家國情懷,為社會主義建設盡心盡力,為改革開放推進獻智慧,為民生福祉改善謀實策。不忘合作初心、弘揚優良傳統,我們要把老一輩“九三人”的政治信念、同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情感薪火相傳,不斷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以履職實績深化政治交接。
為此,社市委向全市發出開展“九三先賢”短視頻制作的通知,社各級組織積極響應,社員們自主選題,組建團隊,通過查閱檔案資料、收集史料素材,撰寫潤色腳本,精心打磨視頻,用影像盡力還原先賢生平……制作完成了系列優秀的視頻作品。
今天,讓我們一起通過生動的故事、珍貴的影像,跨越歷史時空,追尋先賢足跡,感受他們的非凡人生、高尚風范、堅定信念!
本期推出由九三學社上海師范大學委員會制作的《一甲子煉文 幾代學人豐——張斌》。
他用一生行走在漢語語法研究的道路上,堅持文字的準確性。
他在上海師范大學留下了一個甲子的教學生涯,桃李滿天下、學人成就豐。
他在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開啟了人生的另一個身份,連續擔任兩屆九三學社上海師范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支社主委。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正是著名語言學家、“九三先賢”張斌一生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真實寫照……
視頻制作
監制: 徐雄偉、王曉靈
策劃: 劉淑波、徐立
采訪: 于言箴、劉淑波
特別鳴謝
洪玲、陳昌來、朱世昌
制作側記
一開始,我們就確定要拍我校“九三先賢”張斌先生的視頻。完成腳本后,我最主要的擔心是素材,直到啟動拍攝時心里也沒底。由于網上可搜到的張斌先生的信息都是以前用過的,考慮到版權限制和拍攝精度的要求,幾乎不能再利用,前期一度陷入困境。好在平時多方留心,聽到張斌先生的事跡在年輕教師入職培訓中傳播,便大膽預測那里一定有豐厚的資源,或者一定有人知曉先生之深厚。于是請求我們社上師大委員會主委徐雄偉協助,積極聯系了洪玲女士,并征得張斌先生之子張亦林先生的同意,問題一下子迎刃而解,順利進入后續的視頻制作流程。
采訪階段也值得一書,炎炎的夏日,選擇采訪的典型人物代表也頗費思量。最后我們選擇了兩位:一位是社上師大委員會主委張斌先生的接班人朱世昌教授,他可以從自身的經歷現身說法。作為接班人,他講述了張斌先生無私提攜和培養后輩的故事,于言箴老師特意安排在80多歲的朱教授家里進行采訪;另一位是張斌先生的高徒陳昌來教授,他對張斌先生的學術人生作了概括總結,我是在他暑期辦公室大搬遷的間隙進行采訪的。他們共同印證了張斌先生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形象。
但是由于拍攝時長只有短短幾分鐘,難免忍痛割愛,刪除了部分閃光點,如張斌先生培養的學生在語法學等領域的成就,有關研究張斌先生語法成就的專著等等,都沒有在此次拍攝中體現,希望以后有機會再度續寫先生的光輝事跡。
(文/劉淑波)
先賢介紹
張斌(1920-2018),筆名文煉,湖南長沙人。語言學家、教育家。1943年畢業于湖南國立師范學院。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在上海師范學院(今上海師范大學)從事現代漢語語法教學與研究工作,曾任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語言研究所所長、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等。在詞類問題、語法分析方法等語法研究領域做出重要開拓,也是全國文科統編教材《現代漢語》(胡裕樹主編)主要編寫者和修訂人。2016年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貢獻獎。著有《漢語語法學》、《現代漢語語法十講》,主編《現代漢語描寫語法》等。
曾任九三學社上海師范學院(上海師范大學)第三、四屆支社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