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九三學社中央十三屆二十八次主席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在54名“九三楷模”候選人基礎上,補充公示陳化蘭、張德二、屠鵬飛等3名“九三楷模”候選人。公示時間為2015年11月11日12時至21日12時。
對公示名單如有異議,請于11月21日12時前向九三學社中央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反映。
聯系人:劉曉卿 侯艷華
聯系電話(010)82553628 82553559
九三學社中央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5年11月11日
附:第二屆“九三楷模”補充候選人簡介
陳化蘭,博士,研究員,國家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禽流感參考實驗室主任,農業部禽流感防控專家組組長,“國家杰青”獲得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科學群體”項目學術帶頭人,我國第一位OIE專家,OIE最高技術決策機構-生物標準委員會副主席。
1994年以來開始致力于禽流感防控相關研究,1999-2002年赴美國CDC從事H5N1禽流感致病分子機制與疫苗研究,2002年回國工作。開展了系統的禽流感流行病學與病原學研究,先后確診H5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100多起,為國家禽流感防控的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研制了一系列具國際先進水平的禽流感疫苗,應用于我國禽流感防控的生產實際,并大量出口東南亞及非洲國家,累計超過1400億羽份;在禽流感病毒基礎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與發現,深化了對禽流感的科學認知。先后獲8項新型疫苗發明專利授權,12項國家新獸藥證書;在Science等雜志發表SCI論文100多篇,是美國湯森路透集團公布的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陳化蘭的主要學術貢獻有:
一、建立、完善了禽流感防控與研究技術平臺,在實踐中探索、總結出符合我國實際、行之有效的禽流感防控技術策略,成功地運用于我國禽流感防控生產實際
針對禽流感病毒高度變異的特性,她進一步建立、完善了禽流感病原監測、分析與疫苗研發技術平臺。通過系統的病原監測與研究,及時把握我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分布、遺傳演化、抗原變異與致病性等特性。根據病毒特點及其流行情況,分別提出不同的防控措施與疫苗策略,被農業部采納;針對不同的流行病毒,及時研制出抗原性匹配的疫苗株進行儲備,必要時投入應用。這種區別對待的防控技術策略,以及疫苗的及時更新機制,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被OIE和FAO高度認可,目前已被多個國家采納。
二、將先進的疫苗技術應用于禽流感防控實踐,研制的系列疫苗均在我國禽流感的成功防控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
她主持建立了國際先進的H5N1反向遺傳滅活疫苗研發平臺,能夠根據病毒變異與流行特點,科學設計,快速研制出抗原針對性強、生長滴度高的低致病力疫苗株,突破了傳統技術疫苗安全性差、抗原性不匹配、免疫力低的重大技術瓶頸,并解決了水禽免疫效果欠佳的難題;她利用H5N1禽流感反向遺傳疫苗技術平臺,根據國內外病毒流行變異檢測結果,研制出了一系列具不同抗原針對性的H5N1儲備疫苗;針對埃及流行變異病毒的Egy-Flu-1株,2010年通過埃及農業部注冊,已應用于埃及的禽流感防控;她主持研制成功了國際上第一個生產應用的RNA病毒活載體疫苗H5禽流感、新城疫重組二聯活疫苗,實現了一種活疫苗有效預防兩種重大疫病,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針對H9N2低致病力禽流感在我國家禽廣泛流行現狀,她主持研制了H5N1+H9N2二價滅活疫苗。這些疫苗在國內外累計應用1400多億羽份。
三、在禽流感病毒進化、跨宿主感染、致病力及水平傳播分子機制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發現和進展
發現H5N1病毒在自然進化中逐漸獲得感染和致死哺乳動物能力,揭示其巨大公共衛生意義,提出了因關鍵基因位點變異而不是基因型構成影響H5N1病毒感染哺乳動物能力的觀點。對我國家禽、候鳥分離的H5N1病毒進行了系統的跟蹤分析,發現這些病毒不斷重組,形成復雜的基因型和生物學與致病力表型。發現聚合酶PB2基因D701N突變可使禽流感病毒獲得感染哺乳動物能力,被WHO列為判定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風險預警的兩個最重要分子標記之一。發現NS1是影響H5N1病毒對禽類或哺乳動物致病力的重要基因,并闡明關鍵位點變異影響致病力的分子機制。發現HA基因影響H5N1病毒在哺乳動物水平傳播的關鍵位點,并闡明相關分子機制。系統揭示了H5N1病毒與人流感病毒重組后對公共衛生的潛在風險;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起源、變異以及在人群之間水平傳播的潛力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重要發現;相關結果先后在Science發表兩篇論文。
四、人才培養、對外交流合作成績顯著
她帶領的實驗室研究水平快速提升,成為具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團隊,向亞、非多個國家提供禽流感防控人員培訓和技術援助; 2008年成為我國第一個動物傳染病OIE參考實驗室;獲“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和農業部“禽流感防控突出貢獻獎”。她被遴選為OIE生物標準委員副主席,為國際禽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學建議;培養博、碩士研究生70余名。
她的學術成就與貢獻獲得國內外同行及社會的認可。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2)、“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1)、“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1)、“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第1)和“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獲首屆“中華農業英才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因其在禽流感研究及防控方面的貢獻,她被Nature評為2013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2016年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張德二, 1965年南京氣象學院畢業,1986-88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修。研究員,國家氣候中心原首席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6年人事部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從事氣候變化研究42年,潛心于利用中國特有的歷史文獻記錄研究古氣候取得跨學科的系列成果,在新學科方法探討和基礎資料研制上有創新建樹。在歷史氣候變遷規律、特征,高分辨歷史氣候序列和歷史氣候復原圖,及古環境演變研究等方面發表論文140余篇。曾重建中國五百年旱澇、溫度、千年降水、歷史降塵氣候序列,研究其變化規律和特征,取得新認識。其中歷史降塵研究,建立中國歷史降塵頻數序列和歷史雨土年表,發現降塵頻數與溫度、濕度反相關、降塵高峰時段對應于干冷氣候背景。繪制中、日歷史降塵地點分布圖,顯示降塵地點分布與西風環流的關聯,又與現代黃土分布實況一致,結合天氣動力學分析為“黃土風成學說”提供力證。劉東生稱“把風這樣一種氣象因素的地質作用從理論上肯定下來”“對我國歷史上出現的雨土頻率、塵暴起源和降塵分布范圍等研究結果”,“為認識黃土演化和發展趨勢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此成果為國內外多部專著大篇幅引用,被寫入美國大學教科書,并用于古全球變化比對和現代沙塵暴理論闡釋。
在中國歷史氣候基礎資料的研制方面做了系統性的探索。1977-80年在全國大協作基礎上執筆合作《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 2004年主編《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4冊880萬字,2013年再版(增訂本)900萬字,此為聯合多學科專家系統查閱8432種古籍,用自主提出的氣候記載考訂方法歷20年完成。以編年體系統地輯集中國三千多年間各地天氣氣候、大氣現象及相關記錄,首次輯入甲骨文記錄。本書以涵蓋時間、地域、內容和考訂認真而論,超過國內外同類出版物,且有創見地將采集的逾萬件史籍副本編目,實現中國歷史氣候古文獻副本的集中收藏。中國氣科院前院長張家誠稱為“歷史氣候研究趨向成熟的標志”,IGBP-PAGES負責人美國R.Bradley書評“廿年鉆研的巔峰成果,為古氣候研究奠定很重要的基
礎。”日本地學聯合會名譽會長吉野正敏撰文“令人驚嘆的成就,是全世界研究氣候變化的重要基礎資料”“如果氣候記載可作為世界遺產的話,我將第一個推薦這四冊資料集。” 建成的中國歷史氣候檢索系統正用于編制歷史氣候專項年表及歷史極端氣候和古季風等新研究,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對世界科學的貢獻。
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國家自然科學獎(1980)、中國氣象局科技獎(1982, 1994,2005), 氣象科學研究院科技獎(1984)。執筆的《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1等獎(1982),主編的《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增訂本 四冊)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2015)。2007年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集體獲諾貝爾和平獎,作為主要成員持IPCC頒發的獲獎證書。
歷任中國氣象局科技委委員,中國第四紀科學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氣象學會多屆氣象史志委員會副主任、氣候委員會委員,任《第四紀研究》常務編委,《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等多種學術期刊編委。經遴選任聯合國IPCC第四次科學評估報告主筆。
歷任北京市政協第九屆委員、第十屆和第十一屆特邀委員,全國政協第十屆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
1989年加入九三學社,歷任九三學社第九屆、十屆北京市委員會委員、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局支社主委,社中央第十二屆人資環委第一副主任,現任社中央十三屆人資環委副主任。先后獲九三學社北京市委五十年突出貢獻獎、優秀社務工作獎等多項獎,和社中央頒九三學社成立六十年優秀社員獎等等。
屠鵬飛,1963年4月出生。現任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天然藥物學系主任,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主任。第十屆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材飲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他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熱愛祖國教育事業,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和求實作風。工作勤勤懇懇,責任心很強,三十年來,經常工作到深夜。先后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項目60多項;研制二類新藥2項,取得新藥證書4個;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各2項,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醫藥創新獎1項,并獲得2001年度中國藥學發展獎-地奧藥學科學技術獎(中藥獎)三等獎、2002年度茅以升科技教育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等榮譽獎;發表論文620多篇,其中SCI收載280多篇,著作10部,授權專利30多項。
屠鵬飛非常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提倡并積極實踐科學研究服務于祖國的民生事業和經濟建設。他長期從事中藥肉蓯蓉研究和推廣應用,系統闡明了我國肉蓯蓉屬植物的資源、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建立了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法,并收入《中國藥典》;首次發現肉蓯蓉具有抗老年癡呆癥和帕金森病作用,并將其研制成為治療老年癡呆的新藥。
肉蓯蓉屬植物為寄生植物,分布于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沙漠、荒漠地區,其寄主為固沙植物梭梭、檉柳等。為了解決肉蓯蓉的資源問題,從1990年開始,他不辭辛勞,二十多次深入內蒙古西部、新疆南北疆的沙漠地區進行資源調查和生物學研究,足跡遍布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巴丹吉林、騰格里等我國主要沙漠,經常吃住在沙漠之中。調查中,他發現由于長期亂采濫挖,中藥肉蓯蓉的資源已瀕于枯竭,而分布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管花肉蓯蓉資源比較豐富,其寄主檉柳易于種植,是解決肉蓯蓉藥材資源問題的最佳物種,但未收入《中國藥典》,不能作為藥用。為了解決管花肉蓯蓉的藥用問題,他首先對其進行系統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比較研究,建立質量標準,并將其收入2005年版《中國藥典》,解決了管花肉蓯蓉作為藥材使用的法定地位問題,也為南疆發展肉蓯蓉產業提供了法律保障。
為了解決肉蓯蓉的人工種植問題,他邀請中國農業大學郭玉海教授、內蒙古阿拉善盟林業治沙研究所田永禎所長等研究人員組成協作組,聯合攻關,解決了寄生植物大規模種植的關鍵技術,并在新疆于田縣建立研究所和示范基地,免費對當地農牧民進行技術培訓。為了推廣肉蓯蓉的種植技術,提高當地政府和農牧民對發展
肉蓯蓉生態產業的認識,從2000年開始,他多方籌集經費,連續組織在肉蓯蓉的主產地新疆和田、內蒙古阿拉善盟、磴口縣召開學術研討會,至今已召開8屆。十多年來,在屠鵬飛及其協作組堅持不懈的推廣下,已在阿拉善盟、和田等民族地區種植肉蓯蓉及其寄主梭梭、檉柳75萬畝,治理了大片沙漠,創造了中國特色的可持續治理沙漠新模式。屠鵬飛也因此兩次被邀在國際沙漠化論壇上做學術報告。
為了全面提升肉蓯蓉生態產業,讓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務于民生,2012年,屠鵬飛以北京大學為牽頭單位,申請并獲得國家首批科技惠民計劃項目的支持,在國家級貧困縣新疆于田縣進行管花肉蓯蓉大規模高產穩產技術的推廣。為了做好項目的實施,他每年六、七次親臨于田,培訓管理和技術人員,選擇種植基地,指導農牧民接種、田間管理和采收。在他及項目組的積極工作下,三年來為于田縣培訓管理和技術人員115人次,重點培養技術骨干20人,培訓農牧民3000多人次;建立管花肉蓯蓉種子基地4300畝,為農牧民免費發放優質種子9噸;建立高產穩產示范基地5000畝,畝產達到300kg以上;對9萬畝低產基地進行了全面改良,年產量由改造前的18kg/畝提高到100kg/畝;結合沙漠治理,新建基地8萬畝,畝產超過100kg,成為國際上寄生植物大面積種植并獲得高產穩產的典范。項目的實施,累計治理沙漠17萬畝,為于田綠洲構筑了一道牢固的生態屏障;2014年生產鮮肉蓯蓉1萬噸,實現產值1.099億元,種植戶平均每戶新增收入2.67萬元;2015年生產鮮肉蓯蓉達到1.5萬噸。有效促進了該縣沙漠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發展、農牧民致富、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和田地區各縣乃至全國肉蓯蓉產區提供了示范。和田地委書記閆國燦在接見屠鵬飛時表示:屠鵬飛教授牽頭的惠民項目,是為于田縣量身定做的好項目,既節水,又不用腦力且省勞動力(戲稱“懶人作物”),農牧民有事干了,有經濟收入了,生活條件改善了,社會就穩定了。為了促進和田地區肉蓯蓉產業的發展,他還積極為當地引進企業,先后引進了和田天力沙生藥物開發有限公司等三家專業從事肉蓯蓉產品開發的企業,并利用“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引薦大型中藥企業江蘇康緣藥業在于田投資。鑒于屠鵬飛對新疆和田地區和內蒙古阿拉善盟生態、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他本人也獲得和田地區科技特等獎和阿拉善盟榮譽公民的稱號,并被業界譽為“肉蓯蓉之父”。
屠鵬飛還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參加九三學社的科技服務工作。多次深入社中央“九廣合作”項目廣元市旺蒼縣柴胡基地、“九綿合作”項目綿陽市柴胡基地指導柴胡種植和系列產品開發。指導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組織的房山區北車營村“藥王谷”項目建設,設計建設方案,組織有關專家引種了近百種中草藥,為該村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北大教授,屠鵬飛具有很強的愛心,多年來資助5名貧困學生直至大學畢業。在于田工作期間,他聽說該縣學生人數最多的鄉鎮民族中學斯也克鄉中學,由于辦學條件差,雙語教學老師嚴重缺乏,學生流失嚴重,他馬上給該中學捐資10萬元,并接受縣教育局的邀請,擔任該中學的名譽校長,積極為中學發展獻計獻策,并聯系多家制藥企業,為中學發展籌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