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關于九三學社中央第七批“九三楷模”擬表彰人選的公示


經九三學社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二十三次主席辦公會議研究決定,擬授予丁桂鳳10名社員九三學社中央第“九三楷模”榮譽稱號。按照《九三學社中央“九三楷模”評選表彰辦法(暫行)》規定,現將10名擬表彰人選情況予以公示,公示時間2024910914日。

如對公示的擬表彰人選有異議,請公示期內向九三學社中央九三楷模”評選委員會辦公室反映反映形式為電話、信函、電子郵件,信函以到達日郵戳為準。以單位名義反映情況的材料需加蓋單位公章,以個人名義反映情況的材料應署實名,并提供聯系電話。

話:010—82553570

       010—82553558

 xcb@93.gov.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萬柳萬泉新新家園14

郵政編碼:100089

 

 

 

九三學社中央“九三楷模”評選委員會辦公室

                 2024910         

 

 

 

 

 

 

九三學社中央“九三楷模”

擬表彰人選及事跡簡介

(按姓氏筆畫排序)

 

 

1.丁桂鳳

女,漢族,1967年3月生,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精神科醫師、國家注冊營養師、遺傳咨詢師、司法鑒定師烏魯木齊市婦幼保健院、友愛醫院院長新疆圍產期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優生科學協會醫學遺傳學專業委員會、婦兒臨床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放射介入專業委員會、雙胎妊娠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母嬰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自治區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主任、婦產科質控中心副主任,自治區市醫學會圍產醫學專委會主委,自治區預防醫學會出生缺陷防治專委會主委。九三學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委、烏魯木齊市委會主委,自治區政協委員,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政協常委

榮譽獎項全國“三八紅旗手”、“白求恩式好醫生”,國家級科普專家,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全國婦幼健康服務先進個人,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和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新疆首批“天山英才”,自治區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健康傳播大使”“華醫獎·2021全國優秀醫院院長”。

 

事跡成果:護佑母嬰,保障安全。關注新疆區情,她持續多年在全疆推廣“產后出血綜合防治”及“子癇前期風險預測及臨床治療研究”等。五年內推動降低全疆新生兒窒息率、剖宮產率、孕產婦死亡率等,2021年實現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取得新疆歷史最好成績,母嬰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她和她的團隊也被政府及群眾高度認可。創新突破,敢為人先。她在全疆婦幼領域率先實施多項開創性工作,開設“圍產期孕期營養門診”“妊娠期糖尿病管理”“危重孕產婦管理”“出生缺陷防控體系建設”、通過三級網絡“云平臺管理系統”完成各地州的遠程會診提升了全疆專病救治水平精益強技,服務為民。她領銜的“天山創新團隊”率先在全疆開展產前篩查及診斷、基因芯片本地化檢測,成為新疆唯一可同時開展絨毛活檢、羊水穿刺、臍血穿刺的產前診斷機構。開展的宮內介入治療、串聯質譜、基因芯片診斷、全外顯子組檢測等技術填補新疆及西北地區空白。建立新疆出生缺陷防控網絡體系,承擔超92%的產前診斷量,大幅降低全疆出生缺陷發生率,為提高人口質量做出貢獻。敢于擔當,勇挑重擔。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發期間,帶領團隊負責全市甲流孕產婦救治,成功救治孕產婦52例。2022年新冠疫情期間,同時擔任紅黃綠碼三家醫院的院長,承擔全疆、全市孕產婦會診、轉診、治療承接了全市51.16%的分娩量。三家醫院得到國家衛生健康委的高度認可。其間,醫療機構開門接診,允許院內感染的相關建議,得到自治區黨委馬興瑞書記的認可和采納,充分釋放了全疆的醫療資源保障能力。在她帶領下的友愛醫院(黃碼醫院)成為全市唯一一家從未閉門的醫院。雙崗建功,履職盡責。她積極組織參與社會服務活動,作為新疆區委青工委主任,帶隊走進校園開展“自治區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為大學生提供職業選擇和規劃建議。她提出的將無痛分娩納入醫保報銷、“銀齡工程”“大力發展公共衛生”“緩解烏市城市臨床用血”“優化烏齊市醫療資源分布”等提案被采納,所提提案連續多年被評為烏魯木齊市政協優秀提案及重點提案。

2.王國棟

男,漢族,1942年10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

榮譽獎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獎項22項,冶金及行業科技獎二等獎以上獎項16項,冶金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遼寧省科技功勛獎、特等勞動模范

事跡成果:長期致力于鋼鐵材料軋制理論、工藝、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基礎和工程技術研究,圍繞鋼鐵行業綠色化、數字化、高質化戰略需求,聚焦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產業鏈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顛覆性和獨創性的成就。授權發明專利194項、專著9部、譯著4部。根據鋼鐵生產綠色化的重大需求,創新發展新一代TMCP理論工藝及裝備、板形控制、系列大型輥式淬火裝備等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開發企業創新急需的實驗儀器、中試裝備,為企業建立現代化的科技創新平臺。解決鋼鐵生產過程面臨的環境與資源等綠色化問題,促進企業綠色化發展。十三五期間,實驗室承擔國家“原材料行業智能制造”重大專項,建立以信息物理系統為核心的鋼鐵創新基礎設施,取得了多項重要技術突破。2022年組織撰寫《數字鋼鐵白皮書》。他帶領團隊不斷開發“第一”或“唯一”高質量產品,滿足國民經濟、國防建設、人民生活急需;多年奔走在企業生產一線,堅持科研服務生產實踐,創新服務產業發展,將論文寫在祖國鋼鐵生產線上。作為老社員,他起到了很好地傳幫帶的作用。

3.王恩多

族,1944年11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九三學社中央院士工作委員會委員。

榮譽獎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上海市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標兵、巾幗創新獎、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事跡成果:在生物化學領域耕耘了半個多世紀,長期研究酶與核酸的相互作用。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國家自高技術項目、中國科學院重大和重點項目、上海市基礎研究重點項目等30余項。她的研究組發表研究論文120余篇,研究結果被《生物化學年鑒》和《細胞》中的綜述、《自然》等學術刊物引用2400余次。1991年在經費不足的背景下,她帶領團隊研究“酶與核酸相互作用”課題,從基因高表達入手,建立了多種生物體系亮氨酰-和精氨酰-tRNA合成酶和相關tRNA基因的高表達系統,以及高效的tRNA的T7 RNA聚合酶的體外轉錄系統,解決了一系列的關鍵技術難題和科學問題,填補了中國在酶與核酸相互作用研究領域的空白。她在科研一線以外的更廣闊范圍內,發揮了科學家的重要作用。針對人才流失、使用、培養等問題,提出上海如何留住優秀的科研人才、如何不讓辛苦引進的優質海歸再流失等的建議,積極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言獻策。積極呼吁社會要維護婦女權益、關心女性成才,為女性提供更多平等的機會和廣闊的平臺。

4.劉冰冰

漢族1967年10月生,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九三學社吉林省委員會副主委

榮譽獎項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謝希德物理獎;吉林省“勞動模范”、“吉林最美科技工作者”、“師德標兵”、“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吉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事跡成果:長期從事高壓材料與技術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她帶領團隊自主研發超高壓實驗關鍵技術,搭建了百萬大氣壓寬溫區超高壓原位多光譜聯合測量系統,開發出國產超高壓壓砧和組裝體,突破了通用大腔體壓機壓強極限,使我國擁有了超高壓高溫材料宏量制備自主實用化核心技術。她提出了利用超高壓調控無序基元構筑新材料的學術思想,創制出超硬非晶碳塊材,創下非晶材料多項性能之最,被Nature評價為“材料領域的突破”;她發現了一類“長程有序而短程無序”新穎結構,是繼晶體、非晶和準晶之后又一新的結構類型,拓展了固體材料的結構分類,擴展了人類現有認知;還發展了截獲高壓相的新方法,獲得了新碳同素異形體,這些前沿成果發表在包括Nature、Science在內國際學術期刊上,授權多件發明專利。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等項目,還是國防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高溫高壓大體積材料研究系統執行首席科學家兼副總指揮。兼任NDNC(新型金剛石及碳材料)國際執委、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超硬材料專委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高壓物理專委會副主任等;任學術期刊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副主編Science BulletinResearch編委;她還積極推動組織發展,擔任長春市歸國女性人才協會、女科技工作者等協會首任會長,組織開展“走進她空間”、科普講座、扶貧獻愛心等多項活動。

5.劉斯

族,19649月生,廈門信息學校正高級講師

榮譽獎項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福建省優秀教師、西藏自治區優秀教育援藏人才等,榮登“中國好人榜”。

事跡成果:兩度援藏,被藏族群眾親切稱為“高原上的格桑花”。2016年,任昌都市左貢縣教育局第一副局長期間,不顧山高谷深、水土不服和身體不適,堅持走訪邊遠學校。結合當地實際開展專題培訓與教學比武活動,積極推進信息化教學,為左貢縣打造一只帶不走的援藏隊。無償承擔左貢縣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指導該校完成的教學成果獲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填補了左貢縣教育科研空白。2019年,55歲的她再次申請參加 “組團式”教育援藏工作,任昌都市卡若區第二初級中學教科室副主任。領銜組建援藏名師工作室,開設30多場專題講座,指導當地教師在省市級教學技能大賽40余次獎項,完成18項省市級課題的研究與3項自治區教學成果,打造云平臺智慧課堂,探索出“互聯網+教育”援藏新模式。持續資助低保戶與貧困生,直接或間接經濟資助的困難學子五十余人,資助金額近三十萬元。她用熱忱感動藏區的孩子們,在他們心里播種希望的種子。即將退休的她已多次向學校提出,愿意不要任何待遇留在西藏作一名普通的教師,繼續以微薄之力點亮一盞明燈,幫助孩子們走得更遠些。

6.李惠

女,漢族,1966年11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信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亞太智能結構技術研究中心網絡主席、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九三學社中央院士工作委員會委員。

榮譽獎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 George W Housner獎章和ASCE Robert H Scanlan獎章、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年度人物獎、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等。

事跡成果:長期從事土木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教學科研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點項目、重大項目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0余項NatureScience等期刊發表SCI 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3部、主編行業標準規范3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0余項;谷歌學術引用29483次,H-index 87提出了橋梁結構健康監測機器學習范式,并建立了較系統的橋梁結構健康診斷機器學習理論,實現了橋梁結構局部和整體損傷診斷;她利用其建立的基礎理論開發了先進傳感設備和軟件,廣泛應用于國內外大型橋梁,同時主編了交通運輸部頒布的國家行業標準《公路橋梁結構健康監測技術規范》。創造性提出智能橋梁風工程,建立了流場物理機器學習求解方法,揭示了橋梁渦振渦動力學機理,建立了渦振機器學習智能識別和預測模型,克服了實際橋梁在非定常非一致自然風場和高雷諾數下的渦振診斷誤診率高與預測不準確難題。她發明了橋梁渦振吸吹氣流動控制和負剛度阻尼控制技術,可有效控制橋梁渦振。相關成果被應用于70余座大型橋梁風振監測數據分析和渦振診斷,保障了橋梁安全、推動了我國橋梁抗渦振設計受渦振流態特征啟發還提出了具有雙曲-雙壁結構的陶瓷氣凝膠體系。作為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扎根東北30年堅持立德樹人,為國家土木和交通行業培養了105名碩士和博士。在她嚴謹治學、勇攀高峰、不畏艱難的科學家精神熏陶和激勵下,她的學生逐漸成長為行業的中堅力量和領軍人才。團隊有4人獲得國家高層次人才稱號、10人次獲得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稱號,培養學生1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時刻關注祖國的扶貧和教育事業,牽頭發起設立了“菁華智慧獎助學金”,資助額度為5萬/年,旨在資助鄉村低收入家庭的大、中、小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獎助學金項目已向黑龍江省拜泉縣同樂村捐贈三期,惠及眾多農村學生,為鄉村教育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7.吳若秋

男,漢族,1927年9月生,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原院長。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員會原主委。

事跡成果:在西南地區首先開展腦血管搭橋術,在貴州省首例大網膜移植術治療缺血性血管病、首例立體定向腦深部核團毀損術治療帕金森氏病、首例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切除、首例垂體切除及松果體腫瘤全切除術、首例癡呆病人胎腦移植,在國際上首先建立測定短潛時體感誘發電位的數學公式,解決了神經電生理學中一直未能解決的難題,被中華醫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事跡被長春電影制片廠制成新聞在全國報道。長期為多黨合作事業履職盡責。1992年任主委后,他將組織建設和履職能力建設作為第一要務。在他的謀劃推動下,社貴州省委組建工業、農業、教育、醫衛、經濟等7個專門委員會,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任務,結合省情實際深入基層調研,并建立九三學社貴州省委編輯出版參政議政成果匯編的優良傳統。他本人也提出很多對貴州醫療、經濟、生態、礦產等相關領域有價值的意見建議,社省委多次被貴州省政協授予“優秀提案單位”稱號。1992年,他倡議發起、并由社貴州省委牽頭主辦的貴州省“新技術新產品展交會”,開創了貴州省政協辦實事之先河。后又連續舉辦2次,展出近800項科技成果,簽訂合同和協議共409項,成交金額達1.7億元,極大活躍了技術市場。社貴州省委為此舉辦專題座談會,貴州日報也開辟專版進行宣傳。時至今日,97歲高齡的吳若秋仍在關心、支持九三學社省委的各項工作。他長期關注畢節示范區發展和黔西南“星火計劃 科技扶貧”試驗區建設,探索“山水林田路綜合開發治理”的農業發展模式,重點幫扶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十余年,從發展規劃、智力幫扶、資金支持等多方面,為普定縣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九三智慧和力量。

8.明東

男,漢族,1976年7月生,天津大學副校長、教授。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科技專門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天津市委員會副主委、內部監督委員會主任、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

榮譽獎項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轉化醫學創新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天津市杰出人才等。

事跡成果:帶領團隊突破高性能無創腦機接口技術的國際封鎖,授權發明專利百余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多項,構筑了集核心軟硬件、關鍵技術、集成系統于一體的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全鏈條的國產化創新成果體系,在醫學、航天等領域得到規模應用。牽頭研制國產24位高精度腦機采集-編解碼計算系列芯片,開發國際首個Python腦機接口開源軟件平臺;主持研制中國空間站在軌腦機交互系統,成功完成國際首次太空腦機交互適應性測試,連續應用于我國航天載人飛行任務;創新研發智能交互裝備與系統,獲批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證8項,推動企業新增銷售額23億元,入選工信部創新醫療器械“揭榜掛帥”項目榜單。探索提出面向醫工融合特色學科群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創辦全國首個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及博士點,組建全國智能醫學工程教育聯合體和世界智能醫學聯盟。2023年,天津大學牽頭獲批教育部智能醫學工程專業“101計劃”項目,持續引領我國新醫科與新工科交匯的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積極服務社會治理和區域發展,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穩步推動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獲批建立先進醫用材料與醫療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等服務國家和區域創新的重要基地,為區域科教產研發展貢獻力量。

9.趙力強

,漢族,1962年6月生,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員會原專職副主委、一級巡視員國家一級演員。現任九三學社中央組織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

榮譽獎項中國話劇金獅獎-終身榮譽獎中國話劇金獅獎-表演獎、中國話劇金獅獎-經營管理獎、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陜西省藝術節優秀表演獎和優秀導演獎等社中央組織工作先進個人、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先進個人、參政議政先進個人、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

事跡成果:辛苦耕耘演藝三十余載。作為一項政治任務,自2008年起在電視連續劇《保衛延安》和電影《南泥灣》等近20部影視作品中扮演共和國開國元勛習仲勛。2002年領銜主演的話劇《又一個黎明》,進京為中共十六大獻禮演出,是陜西省首部進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04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擔任陜西人藝院長期間,率先在省直藝術團體進行月度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率先實行制作人制,從制作、排練、巡演到劇目推廣,培養青年業務骨干;經過三年不懈努力,建成空間舒雅、設備完善、陜西人藝自建院以來的第一座自己的劇場。作為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文化藝術院團體制改革試點,成為全省第一位“民選”院長。2005年劇院獲得“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陜西人藝的很多創新作品屢獲大獎,中國劇協專門召開陜西人藝現象的研討座談會。擔任政協陜西省委副秘書長、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常委和委員期間,帶隊赴革命老區調研,舉辦以“加快推進我省紅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專題的首次黨派協商調研,調研形成的《關于加快推進我省紅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獲全省政協系統優秀調查研究成果獎,協商提出的“提高紅色旅游景區管理能力和綜合管理水平,規范紅色旅游景區內紅軍服著裝”等建議,被人民政協報等十余家知名媒體報道舉辦“百年征程薪火傳 肝膽相照共前行”主題活動,全程同步網絡直播,累計超16萬人次點擊觀看。擔任社陜西省委專職副主委期間,配合主委抓重點工作,抓機關建設,機關干部工作作風明顯改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各項工作得到提升,機關先后榮獲九三學社組織工作先進集體、參政議政先進集體、社會服務工作先進集體。全程參與做好社中央對陜西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積極與與社中央、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做好溝通聯系,在實踐中摸索經驗,提出建議。全力做好六年十七次社中央主席、副主席帶隊來陜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調研的保障工作和雙向信息反饋工作,向社中央提交調研報告或會議紀要21篇,為全省脫貧攻堅歷史性任務目標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受到社中央和中共陜西省委的高度肯定。嚴守換屆紀律,穩步推動20172022年兩屆社陜西省委換屆工作。

10.崔鐵軍

漢族1965年9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毫米波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科協副主席。現任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院士工作委員會委員,社江蘇省委員會副主委

榮譽獎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陳嘉庚獎、IEEE通信學會馬可尼獎、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前沿科學獎、全國五一勞動獎、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僑聯“雙百僑界貢獻獎”,江蘇省先進工作者、五一勞動獎章等。

事跡成果:牽頭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變革性技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部863主題項目、軍委科技委重點項目等,在電磁超材料和復雜電磁計算方面取得一批創新性成果。出版英文專著三部。發表學術論文700余篇,被引71000余次;授權國家和國際發明專利160余項。在復雜目標及復雜環境電磁散射特性建模方面,提出一系列高效的復雜電磁計算方法。在電磁超材料方面,提出超材料等效媒質的普適性模型;率先從微波傳輸線角度研究表面等離激元超材料,建立基于人工表面等離激元傳輸線的微波領域新分支;首次提出了數字編碼和現場可編程超材料,開創電磁超材料的新方向——信息超材料,創建信息超材料新體系。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智能超表面入選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心所遴選的2024年世界十大前沿技術,并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華為和東南大學成立了“信息超材料創新實驗室”,中國移動發布了“信息超材料6G白皮書”。現任IMT2030 (6G)智能超表面任務組組長、中國超材料學會理事長。他熱心人大代表履職和社務工作。提出在北京設立抗美援朝紀念館等建議,受到代表熱議和有關部門肯定。積極參加社中央院士工委活動,為推動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封开县| 将乐县| 定兴县| 苍梧县| 淳化县| 嘉祥县| 深水埗区| 平邑县| 沙湾县| 宜兰县| 米林县| 灵宝市| 旅游| 天等县| 平定县| 双城市| 枞阳县| 射洪县| 新宁县| 南部县| 高安市| 洞头县| 廉江市| 河间市| 民乐县| 西安市| 云阳县| 诸城市| 家居| 瓦房店市| 南漳县| 南平市| 红河县| 尖扎县| 牟定县| 德州市| 宁海县| 贵南县| 靖边县| 孝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