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右)查看試驗田間記錄本。
張學軍,銀川市金鳳區政協委員,金鳳區九三學社基層委員會副主委,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與防控、農作物、枸杞合理施肥等方面的研究。30多年來,他一直穿梭在田間與枯燥的實驗室之間,安心診斷土壤與植物,為農民兄弟服務。問及他選擇農業科研之路的理由時,他說:“作為一個出生在農場的孩子,我學這門專業,就是想盡我所能,幫農民脫貧致富。”
深耕農業勤學習
兩鬢雖生白發,談吐依然爽朗。這是采訪張學軍時,記者最大的感受。1988年從寧夏農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寧夏農林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從事土壤肥料研究,由此開始了他的農業科研之路。
“雖然我出生在農場,但是在城市里長大。大學期間學習了很多課程,但也只是一些書本知識,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比較陌生,覺得壓力很大,總感覺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回憶起剛參加工作的感受,張學軍記憶猶新,“剛參加工作時,本所知名土壤肥料專家羅代雄,帶著我們在基層蹲點,大家一起騎著自行車進行土壤普查,布置田間試驗和觀察作物長勢,劃小區、稱肥料、下稻田調查水稻苗情?!睆倪@些老專家身上,張學軍看到了從事農業科研工作吃苦、踏實和嚴謹的作風,并深深地影響了他。
在老專家的悉心指導下,他逐步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也了解到從事農業科研的各個環節。工作8年后,隨著對農業科技領域地深入研究,讓他敏銳地洞察每個作物都有很多知識值得深挖,他也需要再充電學習。1996年,單位派送他到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植物營養系進修,通過為期1年的系統學習,他掌握了解了先進的植物營養研究方法。2003年,他又到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植物營養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為更好了解本學科國外發展趨勢,他先后到日本山形大學和北海道大學研修,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公派到德國洪堡大學農業與園藝研究所做訪問學者。通過在國外研修、學習和學術交流,他深入了解本學科國外發展趨勢和先進技術,為更好將這些技術結合寧夏實際應用到農業生產、服務于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潛心科研解瓶頸
剛開始從事農業科研工作時,張學軍就遇到了棘手問題。他參加了“九五”重點攻關項目“揚黃新灌區農業綜合開發技術研究”課題,該課題對鹽池惠安堡和紅寺堡搬遷移民來說非常迫切,需要及時掌握種植水澆地農業生產技術。
針對新墾灌區土壤肥力水平低的現狀,張學軍運用在中國農業大學所學知識,首次采用土壤養分限制因子系統研究法,提出了氮、磷配施微肥技術,顯著提高了春小麥、玉米產量。
“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跟蹤學術前沿,努力成為本研究領域的專家和本學科建設的中堅力量。”這是張學軍的目標。
隨著寧夏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設施農業在寧夏灌區發展迅猛,張學軍針對設施農業發展中土壤與環境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利用所學知識和新的研究方法,采用作物-土壤-合理施肥-環境有機結合的理念,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寧夏菜田土壤氮素養分動態與環境效應研究》和寧夏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寧夏設施農業土壤與環境調控研究》。在項目實施期間示范推廣設施農業環境調控技術1500畝,節本增效31萬元,有效控制了氮肥流失,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明顯。
近年來,圍繞寧夏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土肥水和農業面源污染存在的問題,張學軍又開展枸杞土肥水高效利用技術研究。通過潛心研究,他配制出不同樹齡枸杞專用肥配方2個,制造出枸杞施肥樣機1臺,研發枸杞滴灌專用型肥料3個,提出枸杞提質增效集成技術1套,研發枸杞專用型肥料5個。研究提出了水稻水肥耦合與生態調控的氮磷減排集成等技術,累計示范推廣面積145萬畝,節支增效6.3億元,為寧夏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起到科技示范引領作用。
滿腔情懷為民生
他常常深入生產一線,日曬雨淋、頂風冒雪是工作常態,滿身泥濘、熬更守夜是家常便飯。
做一件事容易,堅持做一件事卻很難。30多年來,張學軍堅持向基層技術人員解答農業生產土肥水存在的問題,針對農民和技術人員提出的問題深入鉆研立項。同時,結合研究團隊研究成果,給全區各市縣基層技術員和農民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50余場,培訓人員達4000人次,受到各市縣(區)好評。
張學軍辛勤的付出換來了不俗的成就和社會聲譽。近年來,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中華農業科技進步獎、環保部科技進步獎等獎項,登記成果5項,授權專利7項,頒布技術規程(地方)8項,發表論文50余篇。
“農業科研工作需要靜下心來,來不得一點點浮躁?!睆垖W軍感慨地說,每次看到自己和團隊的科技成果被農戶接受,他就會由衷地感到快樂,再苦再累也值得。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張學軍就是這樣一位無私耕耘的“老黃?!?,默默地傳遞著愛與暖,散發著光和熱,將一腔熱情懷化作科研動力,他將自己積累的科研工作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將科技論文寫在大地上,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轉載自華興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