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關系到千家萬戶,藝術素質測評是否要納入中考,怎么考?考什么內容?廣大讀者可在2月10日之前在本文留言區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月寧表示,將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有關藝術素質測評是否要納入中考的提案,為民生大事建言。
文 | 徐麗
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為今后一個時期全國學校美育工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任務,確立了目標,劃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促進中小學美育進程,一些地區開始將音樂、美術納入中考。
藝術素質測評納入中考之后,效果如何?沒有開展的省份如何開始實施?中考幾乎關系到每個家庭。為此,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月寧深入北京、南京的中小學開展調研。
政策背景
將美育價值重構到學校教育
自2015年國辦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之后,北京、江蘇等省區就建立中小學藝術素質測評機制陸續進行試驗和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例如,北京市通過5個城區為試點進行測評,從測評結果分析個性與共性需求以及學校美育供給的優勢和不足,為中小學美育教育改進提供了更詳實的依據和清晰的指向。
2017年,東城區教委代表北京市參加了全國藝術素質測評工作會議,進行了典型發言。東城區教委代表帶去100套方案體系被一搶而光——因為2015年國辦出臺的文件并沒有明確要求后續工作的時間表和任務圖,各省市拿不出方案體系。因此,有些城市的中小學藝術素質測評框架是參照北京率先制定的框架而制定的。
2020年國辦下發的新文件與2015年的文件相比,內容變化很大,強調把美育價值重構到學校教學中,明晰了教學改革的途徑——審美體驗加藝術特長。為了響應新的美育精神號召,一些省區先后出臺文件,實施音樂、美術納入中考或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例如,2020年12月28日,廣州市教育局發布了《廣州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等科目學業水平考試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要求2020年秋季入學的高中生在學業水平考試中,要考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五個科目。
北京模式
不斷完善中小學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
北京藝術素質測評實施座談會
2020年12月28日,在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理論研究會和參政議政部的支持下,劉月寧與北京市的部分音樂藝術專家舉行了北京藝術測評進中考測評實施座談。
北京市教委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處專干徐春生介紹,自2015年下發文件后,北京積極探索學校美育改革的途徑和模式,選擇東城、西城、順義、延慶、海淀五個區作為北京中小學首批試驗區。經過五年的試點,成果已有顯現,其中,東城區率先制定中小學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開創性地把舞蹈、戲曲納入該體系。經過補充、完善與修訂,測評體系延續使用至今。該體系根據北京市和東城區學校美育改革實踐,通過“測”學生成長全過程,“評”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點,通過“測”學科教學指標,“評”學校育人手段和育人效果,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
從試行效果來看,測評結果分析學生個性需求、共性需求,研判學校美育供給的優勢和不足,為中小學美育教學改進提供了更翔實的依據和清晰的指向。
測評體現了全學科,東城區開課率達到百分之百,學校根據本校現有師資情況和課程安排,利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不同程度地開設了書法、戲劇、舞蹈,開課率分別達到60%、80%、50%。
測評覆蓋了全學段,分層分類地在音樂學科中給每個年級制定了測試標準:在舞蹈、美術、書法、戲劇中將小學分為三個學段,每個學段標準不同;初中的每個年級均有一個不同標準。
測評囊括全方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美育課程。測評標準的制定也促進了改革教育模式,實施美育實踐活動課程化管理,將學生的美育實踐活動納入了教學計劃,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使美育工作落到實處。創新管理手段,以信息手段支撐,建立資源共享平臺。2018年底,東城區完成了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數據庫建設,實行“1+2”評價模式,將藝術課程學習指標完成情況隨時輸入數據庫,自動生成成長檔案。學生通過網絡查詢本人藝術學科的學習記錄和積分;學校、教委通過信息平臺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分析、指導、管理、服務;實現美育工作交互式、全方位、全過程、扁平化的管理。
部分區已將藝術素質測評融入到初中學業水平測試之中,在2019年也著手研究市級《測評標準》。
南京模式
重過程不重結果
劉月寧(左)在南京實地調研
劉月寧的調研小組于2020年12月下旬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13中學鎖金分校、第九中學初中部進行實地考察,觀摩了這兩所學校的初中音樂課及社團活動,并與玄武區音樂調研員張艷麗以及兩所中學的音樂老師座談。
據介紹,江蘇省從2019年開始藝術素質測評進中考的試點探索。南京市教委組織骨干教師對中學音樂教材重新梳理,將初中音樂教材中的曲目劃分成一級、二級規定曲目,每本音樂教材有六個單元,每個單元有兩首歌唱曲目和兩首欣賞曲目,比如,背唱國歌為必選曲目。關于樂曲,學生要知道調式、結構、創作手法等音樂要素。
南京市的每所初中配備數字音樂教室,每人配備一臺平板電腦。下載了學生端可以登錄,每一位學生配備英語口語聽力的耳機,既可以輸出也可以輸入;教師端只需要五分鐘就可以發布題目。
測評按照大綱的考試內容把相關題目提煉出來納入題庫。藝術素質測評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過程性評價為平時成績,占60%,包括課程學習、課外活動、藝術欣賞等;終結性評價即學生最終的上機考試,只占40%。考級證書不算成績,必須是由教育局主辦的才可以算成績。終結性評價由省教育廳統一出題,通過“藝測365教師平臺”來看成績。
圍繞上述兩個APP可以進行當堂測試、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學生端可以進行試聽再開始答題,還可以重新答題,進行反復操作且立刻生成分數,在錯題集中看到有哪些錯題,復習起來很方便。在教師端,可以布置作業,題型比較豐富;可以看到成績單的分析數據,包括每個分數段在全年級的占比,全年級從最高分到最低分排名、答題的詳情記錄、每一道題的正確率等;可以當場投屏講錯題。
一年多的試點達到了以測促效、以測促教、以測促學和以測促研:學校依托數字音樂教室資源,組織社團走進蘋果店學習蘋果相關音樂軟件,組建數字音樂社團,讓學生感受并體驗音樂學習的樂趣;教師通過多元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對于各個階段的音樂學習成果進行自主評估;教師通過智慧課堂引導學生,在提升音樂學習能力的同時進一步關注其審美感知及情感體驗;老師們積極參與市區組織的數字化音樂培訓活動。
藝術素質測評能否在全國推廣?
目前已將美育學科納入中考的省市,主要是將音樂和美術學科納入中考,納入中考的分值也各不相同。但上海、天津等直轄市對將美育納入中考目前持謹慎態度——其他省市還有地市可以進行試點或嘗試,而直轄市的中考全部由市級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錄取,不可能只在一個區開展試點。
北京市海淀區教委美育和校外教育科藝術專干崔滕軍認為,2020年國辦的新文件要求,2023年舞蹈、戲劇、戲曲納入中考,但即使北京市都無法實現這個目標——這三個專業的老師缺口很大,學校的舞蹈場地也比較緊張;目前舞蹈、戲曲課程的國家標準未出臺,書法只是出了指導綱要,納入中考難度十分大。他表示,我國各地區發展不均衡,甚至北京市內各個區、城鄉之間的師資水平、教學設備的配備都不均衡。信息化和大數據支持所需要的費用會給國家財政帶來很大壓力。
東城區教研中心中學音樂教研員繆軍指出,目前很多出版社都在出由教育部審定的音樂教材,這些教材中有很多細節都不太一樣,怎么出考題呢?此外,義務教育新課標還在研制中,對于課程的開設都將有巨大的變化,北京還沒有系統的機考…… 其他的省區也或多或少面臨類似問題。
“藝術測評的目標就是給孩子藝術和美育教育,幫助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為此,北京、南京等一些地區已經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但是,下一步如何在全國有效推進與實施?”劉月寧分析,我國東西南北各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水平發展不均衡,必須因地制宜、分類、分層地將藝術測評納入中考。希望通過藝術測評提升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與表達能力以及藝術探索、合作等綜合能力。
中考關系到千家萬戶,藝術素質測評是否要納入中考,怎么考?考什么內容?廣大讀者可在2月10日之前在本文留言區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劉月寧表示,將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有關藝術素質測評是否要納入中考的提案,為民生大事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