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平: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常委,九三學社社員,北京義賢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先后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維護職工權益杰出律師、全國法律援助先進個人、九三學社中央參政議政先進個人、新時代最美法律服務人、北京榜樣人物、北京市法律援助特殊貢獻獎、北京市法律援助先進個人等。
“我們是來自河南的一群農民工,今天來信特別感謝海淀區政協各位領導,感謝您們培養的優秀政協委員黃樂平律師?!?/p>
2017年6月的一天,一封62名農民工聯名寫的感謝信,寄到了北京市海淀區政協。
事情源自2015年底。袁紀龍等62位河南籍農民工在河北廊坊務工時被無故拖欠工資,四處奔波無果。在海淀區政協委員、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下文簡稱“義聯”)主任黃樂平律師的法律幫助下,案件得到圓滿解決,39名農民工拿回工資總計526310元。
“知道他是政協委員,我們就想給組織寫封信,讓大家知道有這么一個好委員在為我們農民工無私奉獻?!?/p>
到北京領工錢的那天,黃樂平還不忘把工人們的盒飯一一買好。
“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人!”袁紀龍感嘆。
而類似的好事,黃樂平已做了15年。
兩個世界
即便過去了十年,陳淑靜也難忘那一天。
2011年,在義聯工作的她隨黃樂平一起,驅車400余公里,從北京來到河北承德圍場縣的一個村子,探訪法律援助對象郭海良。
臨近4月,從春意盎然的北京來到寒風凜冽的圍場縣,陳淑靜像是跳進了另一個世界。越過一條凍得厚厚的冰河,穿過裸露著紅磚的圍墻,走進靜謐封閉的四合院,他們見到了躺在床上吸氧的郭海良。
環顧四周,炕旁邊白色吸氧機,是灰蒙蒙的家中唯一亮眼的家具。
身為三期塵肺病人,郭海良加大吸氧量,說了比平時多很多的話,不停地重復著感謝?;貞浧鹉且豢?,陳淑靜說自己覺得汗顏:“我們能做的太少太少了,并不能使這個家走出困境。”
事實上,義聯已經做了很多。
在義聯的幫助下,郭海良和工友得到了職業病診斷的機會,并被勞動部門認定為工傷。但殘酷的現實是,相對于巨額醫療支出,賠償金只是杯水車薪。仍有很多郭海良們,在經歷生死考驗。
“他們似乎離我們很遠。在你想象之外的世界謀生,在你所不知道的角落痛苦?!?/p>
不僅陳淑靜一人有這樣的觸動。在離開義聯多年后,90后律師張瑩瑩還時常想起那些未解決的問題,夾雜著一些“莫名清晰的細節”。
一位到訪的工友自述十幾年前在小煤礦中干活,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日復一日吸入大量粉塵。多年后煤礦關閉,他回了老家,漸漸覺得身體不適,被診斷患上了塵肺病。在山上放羊,慢慢地,“攆不上羊”了。唯一能拿出當年在煤礦工作的證據,是一張照片。
照片中的他還是個年輕人,站在礦口,笑容燦爛。但這張記錄了往日歡樂的照片,如今并不能幫上他。
這位塵肺病患者舉著照片的場景,一直印在張瑩瑩腦海中。張瑩瑩坦言,從沒想過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但當這些問題落在真實的個體身上,當他們和他們的命運鮮活呈現在我們眼前,這不是一句‘愛莫能助’可以自我開解的。”
兩個世界帶來的刺痛感,黃樂平感受了太多。這也正是他致力于改變的動力。
義聯,取意于“義工聯合”。2007年,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黃樂平在《告義聯諸君書》中慷慨陳詞:“義聯諸君當以何為衡?自當以義助殘弱眾寡為衡,以研究勞工權利深淺為衡,以勞工群體信任高低為衡?!?/p>
做公益,既微小也宏大。
“維權咨詢和法律援助能夠幫助勞動者解決燃眉之急,但受益者終究還只是個體。”黃樂平的“野心”很大,大到“愿天下勞工俱歡顏”。
在他的謀劃中,除了針對個體的法律援助,義聯還要進行普法宣傳以及政策、立法建議研究與倡導,推動中國法治建設,從而“改變一個群體的命運”。
一次經歷改變一個人
見到黃樂平,是在他北京海淀區知春路的辦公室里。身高近一米九的黃樂平,穿著深色西裝,走起路來有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沉穩可靠。
黃樂平被媒體稱為“工傷維權第一人”。為什么要做公益?這是很多人問他的問題。
2006年,義聯起步于農民工聚集區的一個小工棚。
相當長的時間里,面臨條件艱苦、經費緊張的狀況。
從小工棚走到現在,從三個人到三十余人,從一條熱線到建立民間智庫雛形,義聯用了15年。
也是這15年中,義聯代理法律援助案件逾1.2萬件,幫助受援人獲得賠償超過4.6億元,累計無償提供法律援助超過21萬人次,受惠人群超過70萬人次。
“你相信一次經歷可以改變一個人嗎?我相信?!秉S樂平談到自己申請工傷的親身經歷。
那是2003年春節前夕,某中央企業集團工會組織了一場職工籃球賽。黃樂平是這家央企的專職法律顧問,酷愛籃球的他作為隊員參加了這場比賽。斷球、運球、突破、過人……突然,賽場上的黃樂平感覺右膝一疼,摔倒在地。
膝傷遠比想象中嚴重。經醫院診斷,為右膝關節韌帶斷裂、半月板撕碎。帶傷工作一段時間后,甚至走路也成問題,醫院通知手術。黃樂平向單位申請了工傷認定。
沒想到的是,工傷認定歷經艱難。遭遇壓力的同事原本提供了證言,后來又悄悄索要回去;人事部用修改液把勞動能力鑒定申請表上的“行動很不便”“十分痛苦”“極為難受”等涂掉……11個月后,黃樂平終于等到了“傷殘6級”的評定結果。
而工傷待遇的落實,又花了近一年的時間。
“如果我不是律師,工傷認定還會難成什么樣?”
這,是黃樂平腦子里常冒出的一個大問號。
為了申請工傷保險,黃樂平惡補了勞動法相關條文,查閱了國家圖書館所有工傷實務處理方面的書籍。令他意外的是,市面上沒有一本書能滿足他的維權需要。尤其是工傷認定和工傷待遇落實流程上,要么語焉不詳,要么不夠專業。
“像我這樣的法律專業人士都感覺艱難,普通人哪里看得懂?”黃樂平決定,“我要寫一本既專業又‘傻瓜’的書,讓農民工都看得懂。他們也許請不起律師,但可以按照這本書的指導去維護自己的權利?!?/p>
黃樂平編寫的《最新工傷處理操作實務》于2004年9月出版。這本57萬字的著作,首次印刷5000冊,三個月即銷售告罄。次年,出版社推出第二版,印刷1萬冊,也很快斷貨。隨后6年間,這本書重印7次,發行了十幾萬冊,成為法律讀物中不爭的暢銷書,被譽為“最實用的維權工具書”。
自此,黃樂平繼續專心研究,針對勞動領域里面職工缺乏的法律知識,不斷推出新作,一舉躋身工傷維權領域的權威專家之列。
“出一本書,可能比做十個案子對社會更有貢獻。”黃樂平說。
他在書中留下了個人電子郵箱。2004年底,就收到了幾百封咨詢郵件。雖有很多類似問題,但他不厭其煩,逐一回復。一位讀者通過研讀此書,加上黃樂平的免費電話指導,成了當地農民工中工傷維權的“專家”。
“做事不能瞻前顧后?!秉S樂平說,“我相信我有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所以我想做就去做。不會顧慮很多,也不去考慮結果?!?/p>
2005年4月,黃樂平自費創建了中國工傷損害賠償網——國內第一家專門提供職工工傷維權法律幫助的專業性網站。
網站開通之初未做大規模宣傳,但是隨后的發展讓人驚訝。4個月內,黃樂平收到了500余封咨詢求助信。
坦率地說,做這類案子并不賺錢。當時的職業病法律實務領域缺乏專業人士,屬邊緣學科。
但如此廣大和迫切的需求,實實在在震撼了黃樂平,也堅定了他繼續做下去的信念。
保持多種平衡
大部分人對公益組織缺乏理解,甚至從業者的家人朋友也不例外。
在義聯工作的宋佳妮,曾和幾個同在公益組織工作的朋友去聽脫口秀。坐在靠前的位置,又笑得前仰后合,自然受到了臺上表演者的特別“關照”。
表演者問他們是做什么工作的,一個朋友回答,在公益組織工作。
表演者停頓了兩秒:“公益組織?我都不知道該接什么了。”臺下的聽眾都笑開了。
“你還在做公益啊?”許久不聯系的朋友問起宋佳妮,常用這種略帶驚異的口吻感慨一句。
既沒有選擇光鮮高薪的工作,也沒有追求輕松穩定的生活。在很多朋友眼中,牛津大學畢業的宋佳妮似乎是一個“異類”。但她認為,自己只是選擇了“對自己吸引力最大事物”的正常人。
義聯吸引她的是什么?宋佳妮一連用了好幾個“好奇”:
“我好奇一家做了十幾年勞工的公益組織如何保持生命力,好奇一家民間機構如何能產生政策影響力,好奇它如何能將微觀的實務工作和宏觀的政策研究結合起來?!?/p>
在勞工問題領域,從農民工討薪到社會保險糾紛,從工傷到職業病,再到經濟補償金及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義聯法律援助案件的涉案范圍基本涵蓋勞動爭議領域的各種問題。
隨著接手的法律援助越來越多,義聯面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
2010年,北京市房山區18座煤礦集體關停,數千名煤礦從業者被遣散。部分工友患有職業病,經人介紹來到義聯尋求幫助。
大規模、群體性案件,處理不當極易造成負面影響。黃樂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專案工作組,確定了“扎實做事、嚴控風險、定期匯報、即時請示”的辦案原則?!皬慕裉扉_始,我們就是在‘走鋼絲繩’,我們一定要從這頭走到那頭,絕對不能有任何閃失?!秉S樂平這樣動員。
數月間,義聯律師與礦工代表通話600余次,在辦公室接待工人72批454人次。
黃樂平和義聯得到工人的理解與信任,整個過程沒有出現一例過激事件。最終,8名律師耗時300個工作日,幫助工人獲得職業病診斷,取得了維權勝利。
既做維權,又做維穩,黃樂平帶領義聯開創了法律援助工作處理新模式。
黃樂平自嘲有點“傻”。出生于湖南農村的他,從小對農民的苦、農村的窮感同身受。
而在相識了十幾年的媒體人陳磊眼中,黃樂平走上公益道路,是時勢造就,也是情懷推動。
十余年間,中國勞動法制不斷進步,勞工問題卻更趨復雜,深層次的勞動者維權問題依然棘手。
黃樂平認為,未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自己仍然處在半山腰上?!拔医洺8嬖V自己,到了半山腰不能喊腿軟?!?/p>
公益法律服務做起來不易?!胺伞币罄硇?,要從當事人的情緒中后退一步,冷靜地進行分析;而“公益”要求同理心,要理解求助者的情感,認同它,回應它。
除了保持“理性”和“情感”的平衡,黃樂平還一直致力于“能力”和“理想”的匹配。
事實上,黃樂平一直提倡“社會公益,賢能多為”,強調做公益事業的人應該具備一定的條件。
“想要長期撐下去,不只是毅力,也需要實力?!?/p>
專注于勞動法律法規領域,義聯不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還出版了數十本指導性書籍。
這種深耕下去的專業性,讓很多人尤其是弱勢群體,選擇相信義聯,相信司法程序。
聽完脫口秀的宋佳妮,暢想若干年后,在義聯成立的20周年,30周年或是50周年時,再去聽一場脫口秀。
“希望到那時,當臺上的人再問起我的工作,公益組織不再是一個讓他不知所措的詞匯?!?/p>
西裝+布鞋
2020年7月28日,“黃樂平委員工作站”正式掛牌成立。這天,距離海淀區政協發出成立首批政協委員工作站的通知僅僅兩周。
這天,黃樂平期待已久,也做足了準備。
“從政協平臺來說,這是一項新工作。從我自身來說,這項工作我之前做過嘗試。”
黃樂平對義聯的定位精準:“勞工維權社會中堅,勞動政策民間智庫。”
“我們的價值不只在解決個案,而是在解決個案過程中,找到行業性的問題,通過研究去發現解決問題的規律?!秉S樂平希望將來自一線的聲音,傳遞到行政部門或立法機構。
推動立法,談何容易?
黃樂平從跨地域、全面的職業病調查報告入手:“理性的研究報告是政策制定不可或缺的元素,更容易為決策層所接受?!?/p>
2010年冬,職業病調查報告任務啟動。
義聯研究員葉明欣回憶,短短幾個月中,大家從1026名職業病人的樣本框中抽樣,完成了對172名職業病工人的訪談。
這1000余名樣本,來源于義聯熱線電話的記錄、友情機構提供的名單和大學生返鄉的調查對象。
“好幾個周末,大學生志愿者們在狹小的辦公室里,拿起電話一打就是一整天。”由于問卷設計了60多個問題,完成一份問卷的時間在40分鐘以上。一天下來,志愿者們的嗓子都啞了,也只能完成幾份。
這第一份國內民間職業病調研報告,凝結了義聯人和志愿者的大量心血。
2011年全國兩會前夕,義聯召開新聞發布會,將調研結論公開。職業病制度修法問題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兩會后,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召開的修法會議上,黃樂平作為唯一的法律專家應邀參會。
“職業病防治立法,職業病工人缺乏應有的話語權,這就需要有人幫助他們吶喊。”
黃樂平以個人名義,先后3次向多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寄送職業病防治法修法建議材料。
黃樂平發現,自己團隊提出的13條立法建議,在新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當中得以體現。
作為勞動法專家,黃樂平注重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他先后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與調查處理條例》等17部法律法規的制定與修改工作,提交立法建議142條,被采納建議為41條。
黃樂平創下了中國律師界推動立法的多個“第一”,并持續5年助推“工傷保險待遇先行支付制度”在全國落地生根。
盡管成績斐然,黃樂平片刻也沒有停下腳步。
政協委員工作站是新的平臺。事實上,探索建立委員工作站,是北京市海淀區政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政協北京市委員會關于加強委員聯系群眾工作的意見》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一次具體實踐。
“有了組織優勢,以后邀請大家參會不再是我的個人行為?!秉S樂平說。
翻看海淀區政協委員工作站制度匯編,“黃樂平委員工作站”的職責之一,是通過調研,每年至少要形成一個專項調查報告,及時反饋給海淀區政協。
黃樂平身體力行的另一個微小縮影,是為了建設民間智庫的理想,以39歲“高齡”攻讀博士。2021年1月,黃樂平拿到了法學專業研究員(正高級)資格。
接到通知書那天,他特地發了朋友圈:“做了這么多年的研究工作,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說一回,我是黃樂平研究員?!?/p>
如何從一名公益律師轉換角色,成為一名優秀的政協委員?
黃樂平的答卷堪稱漂亮:《關于加強海淀法院執行工作規范管理》《海淀區建立第三方參與信訪工作保障機制的建議》《構建符合海淀定位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提案》……他的提案連續3年榮獲海淀區政協年度優秀提案。近期,海淀區政協2021年重點提案出爐,黃樂平的名字又赫然在列。
采訪結束,黃樂平起身相送,他腳下穿著一雙黑布鞋。
西裝,布鞋,這種搭配的隨性在他身上毫不違和,甚至像某種隱喻——堅守一線,深入調研,為民辦實事,建言獻策……這十幾年如一日的持續堅守,積累了黃樂平的篤定,埋下了參政議政的熱心,也錘煉出一名政協委員的必備素養。
黃樂平一步一個腳印,繼續攀登。
無激情不成事
作者手記
認識黃樂平律師已有幾年。碰面多是開會時,聽過他發言,此外再無深入交流。
待要前去采訪,我開始收集關于他的各類媒體報道進行瀏覽。越做功課,就越忐忑。正義,專業,執著,敬業……他簡直是那種完美到讓人“害怕”的采訪對象。
公益律師的工作面臨常人難以想象的風險,而且收入與商業律師懸殊,很多人不理解。是什么力量驅動,使黃樂平在這條路上堅持十幾年?我想試著尋找答案。
答案漸漸浮現。事實上,一旦和黃樂平有過深入交談,那份不理解,會轉化為了然和欽佩。
他堅韌地為理想奮斗,認為沒有什么比“接近理想更有價值的事”,卻從未脫離現實去構建理想。
采訪中,他多次強調能力。正如他反復告訴義聯人:“大凡理想諸君,多為激情之士;無激情無以成事,惟激情仍無法成事。”
媒體人陳磊是黃樂平的多年好友,兩人合寫了十余萬字的書,講述義聯故事。
我問陳磊,他眼中的黃樂平是什么樣的?
他想了想,以一句讓我頗感意外的話回應:
“工傷保險領域的科學家?!?/p>
這或許是個恰如其分的評價。(作者程墾 本文轉載自《人民政協報》2021年4月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