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家人說:“我還要在這里等一位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的偉人。”
1949年 他等到了
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3月下旬,毛澤東入北平。
6月17日,黎錦熙站在和平門里北師大教職工宿舍門口,等到了那位“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的偉人毛澤東。
聽到久違的那聲“黎老師!”熱淚泉涌。
10月1日,黎錦熙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之邀,出現在開國大典典禮上。
1948年冬天的北平 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黎錦熙年輕照
中等身材,看上去比較清瘦,平時著一身藍士林布長衫,穿一雙圓口布鞋,戴一副玳瑁眼鏡;講課語言和緩,雖講究辭藻,亦不失風趣幽默,于溫文爾雅中,透出一種飄逸俊秀的學者風范。——毛澤東對黎錦熙的第一印象
黎錦熙,字劭西,1890年2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個官宦之家,自幼聰慧,興趣廣泛,15歲即中秀才。他的少年時代逢戰亂動蕩,世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深深震撼了一直對政府抱有達觀態度的他,他抬起伏案苦讀的頭,開始關注起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他認為救國必須振興教育,而教育之振興,尤在于普及教育,開發民智。
看到官場丑態,厭惡腐敗的他辭官到湖南省第四師范任歷史課教師。人們后來知道黎錦熙,多源于他和毛澤東白首同歸的師生情,而這段感情就是緣于湖南四師。
毛澤東談起湖南求學的經歷頗有不滿,但提及黎錦熙卻由衷佩服,曾在致蕭子升的信中提到:“吾于黎君,感之最深,蓋有生至今,能如是道者,一焉而已。”而黎錦熙的日記,從1915年4月至8月,就“潤之”之名出現多達28次。
他們僅僅相差三歲,與其說是師生,更像兄弟。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他們意氣相合的背后是無數的促膝而談,說古道今。
商量學問
1915年9月,黎錦熙調到北平工作,11月毛澤東書信一封,訴說對環境的不滿,欲退學結尾深情寫到“渴望兄歸,一商籌之”。至1920年,毛澤東曾六次給黎錦熙寫信,他們的感情不僅沒有因為離別而結束,而日趨加深。
毛澤東心里的黎錦熙“可與商量學問,言天下之大計”。
這次見面,毛澤東知道黎錦熙參加了九三學社,加深了對九三學社的了解和印象。
此后,毛澤東便屢次登門拜訪,由于北平解放不久,暗殺事件時有發生,毛澤東還因此受到了警衛人員的“批評”。
后來袁翰青記錄“九三學社成為民主黨派,這與黎老有很大的關系”。當時統戰部部長李維漢也以黎錦熙舉例說:“九三學社,都是一批拿粉筆的高級知識分子。”
不久后黎錦熙當選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1961年,黎錦熙將毛澤東寫給他的6封信,連同他珍藏的其他革命文獻交給了中國檔案館。這些研究中國共產黨前史和毛澤東早期革命思想的珍貴資料保存下來,毛澤東見到很是感慨,他讓人復制影印,并還贈與黎錦熙。
毛澤東給黎錦熙書信手稿影印件截取
1976年毛澤東逝世,黎錦熙深感悲痛,身體每況愈下,為了紀念毛澤東,黎錦熙1976年撰寫了《崢嶸歲月中的偉大革命實踐——回憶建黨前夕毛主席在北京的部分活動》。
1978年3月27日上午,黎錦熙艱難地舉著插有輸液針管的右手,逐字逐句地審訂著他在北京地區語言學科規劃會上的書面發言稿。
在稿件末尾他突然有感而發寫道:“我今年已滿八十九歲,風燭殘年,但我要活到老,學習到老,工作到老,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把全部精力貢獻給祖國的語文教育事業!”。
10多個小時后,他就溘然與世長辭了。
薪盡火傳,教學相長
1915年,26歲的黎錦熙受聘為教育部教科書特約編審員。
黎錦熙從事語文教學和研究工作70年,僅有關語言文字學方面的著作,就有300多篇論文, 30余部專著。在他及同仁的倡議和組織下,1916年成立了“中華國語研究會”,蔡元培為會長。該會擬定的宗旨是:一、國語統一,即規定標準語;二、言文一致,即普及白話文。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方言繁雜,進行國語的統一工作,意義重大。
黎錦熙被譽為“現代漢語奠基人”之一,“拼音文字的奠基者”,一生致力于漢語言文字改革。
1917年他向教育部提出的《國語研究調查之進行計劃書》內就有“《國語辭典》之編訂”一項。他建議編撰國語辭典便于閱讀中遇到未見詞匯查詢理解。1923年在他的努力下,“國語統一籌備會”成立“國語辭典編纂處”。后改名為“中國大詞典編纂處”,下設搜集、調查、整理、編著、統計五個部。他們要把古往今來的書本典籍里沒有收錄的字詞,搜集、整理并注釋。
人力有限、條件艱苦,盡管他們做了充分準備和大量工作,并已先后印出了《中國大辭典樣本稿》、《中國大辭典長編》,卻由于經費不足、政局動蕩未能成書。
黎錦熙把所剪錄的數百種書報、依拼音整理儲存,在那個戰亂頻發的年代,300多萬張卡片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新中國成立后,他將這些全部捐獻給了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這些歷盡浩劫的珍貴資料,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至寶,在后來的辭典以及教材的編撰中,發揮巨大的史料作用。
毛澤東對黎錦熙說:
安貧者能成事,
嚼得菜根,
百事可做。
1924年黎錦熙率先在北京開辦了第一屆國語講習所,籌備撰寫《新著國語文法》,在北京一些名校作為課程講授,用大量事實證明白話文不僅有“法”,而且“法”令嚴謹。
《新著國語文法》這本書,第一次科學地、系統地揭示了我國白話文內在的語言規律,是我國第一部完整地將傳統語法體系應用于現代漢語的專門著作,也是我國現代漢語語法的奠基之作。
1926年,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中國代表展示了一件特殊的展品,就是這張《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圖片問世引發轟動,讓外國人驚嘆于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潮流圖》不負眾望獲得了當年博覽會的甲等大獎。
歷史通過信息圖的表達,化繁為簡,清晰直觀,這張圖把四千年來中國語言、文字的變遷娓娓道來。
吾輩仍當努力
有學者對《潮流圖》上密密麻麻的藍色注釋做過統計,黎老標記出了167種小學要籍和173種文學典籍,歷史上的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文學家均有錄入,并做了簡短精要的解題評述。
他自己也頗為得意,說“上下四千年間,國學要籍,詩圣文豪,燕行魚貫,盡列在目,求學門徑,自然不亂。”
黎錦熙在1929年的出版說明中寫:“但我的主旨,還在圖中二十世紀一欄,軒然巨波,沖破文言之界(所注旁行斜上的作家都是在這新的潮流中的),匯成大澤;將來疏導,必成最后的六道安流。”
黎錦熙繪制這張圖,一方面是梳理中國四千年來的文化的發展脈絡,另一方面他更是立足于當時的錯綜復雜的政局,為當時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文化自信。
黎錦熙晚年
背誦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也是一個文明的方法。
在特殊年代,黎錦熙一大家人搬到一個樓房單元的房間里,條件很差,黎錦熙卻因為撰寫《文字改革概說》渾然不覺,苦中作樂,對探望自己的周世釗說,這真是“促膝長談”。
1972年年底,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他遷居到朝陽門內一個四合獨院,他為此開心的寫:“西城老屋和遷后的單元房,六七十年來書刊稿檔,除先后捐贈公家三大批外,還堆積許多,組織上指定此房子,集中整理,備作有關科學和業務的參考資料,遷畢過年,即事偶成。”并作詩《四合房即事》,云:“南齋門設且長關,北門鎖鑰誰堪屬?北房中作辦公廳,兩頭耳房供住宿;西房一室客廳虛,東南五間書庫實。五車昨已汗牛來,萬卷今猶充棟積。”
1956年1月,文改會召開會議,黎錦熙參與研制和制訂《漢語拼音方案》。
他動情地說:“這個運動關系到千千萬萬個老百姓,我國文盲多,應該去做這件啟蒙工作,為最大多數人謀最大的幸福,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1978年,也是他去世前,89歲的他依然撲在我國語言文字工作,上書提出在發展自然科學的同時盡快發展社會科學的建議,又向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匯報了漢字與機器相結合的具體方案。
我們受益于普通話和漢語拼音,卻逐漸淡忘了這位推廣教育事業到最后一刻的老人。
劭西先生閣下 :
省城一面,幾回欲通音問,懶惰未果。近日以來,頗多雜思,四無親人,莫可與語。弟自得閣下,如嬰兒之得慈母。
蓋舉世昏昏,皆是斫我心靈,喪我志氣,無一可與商量學問,言天下國家之大計,成全道德,適當于立身處世之道。自慟幼年失學,而又日愁父師。人誰不思上進?
今之天下紛紛,就一面言,本為變革應有事情;就他而言,今之紛紛,毋亦諸人本身本領之不足,無術以救天下之難,徒以膚末之見治其偏而不足者,猥曰吾有以治天下之全邪!此無他,無內省之明,無外觀之識而已矣。
己之本領何在,此應自知也。
以欂櫨之材,欲為棟梁之任,其胸中茫然無有,徒欲學古代奸雄意氣之為,以手腕智計為牢籠一世之具,此如秋潦無源,浮萍無根,如何能久?
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
惟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時懼傾圮。
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處之完滿乎?
天下亦大矣,社會之組織極復雜,而又有數千年之歷史,民智污塞,開通為難。
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
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之源。
今日變法,俱從枝節入手,如議會、憲法、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
枝節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則此等枝節為贅疣,為不貫氣,為支離滅裂,幸則與本源略近,不幸則背道而馳。
夫以與本源背道而馳者而以之為臨民制治之具,幾何不謬種流傳,陷一世一國于敗亡哉?而豈有毫末之富強幸福可言哉?
志者,吾有見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謂也。
今人所謂立志,如有志為軍事家,有志為教育家,乃見前輩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也,羨其成功,盲從以為己志,乃出于一種模仿性。
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學、倫理學,以其所得道理,奉以為己身言動之準,立之為前途之鵠,再擇其合于此鵠之事,盡力為之,以為達到之方,始謂之有志也。
如此之志,方為真志,而非盲從之志。
其始所謂立志,只可謂之有求善之傾向,或求真求美之傾向,不過一種之沖動耳,非真正之志也。
雖然,此志也容易立哉?
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此又學之所以貴乎幼也。
今人學為文,即好議論,能推斷是非,下筆千言,世即譽之為有才,不知此亦妄也。
彼其有所議論,皆其心中之臆見,未嘗有當于宇宙事理之真。彼既未曾略用研究工夫,真理從何而來?
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賢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
圣人通達天地,明貫過去現在未來,洞悉叁界現象,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復起,不易吾言”。
孔孟對答弟子之問,曾不能難,愚者或震之為神奇,不知并無謬巧,惟在得一大本而已。
執此以對付百紛,駕馭動靜,舉不能逃,而何謬巧哉?(惟宗教家見眾人以為神奇,則自神奇之,如耶蘇、摩哈默德、釋迦牟尼。)欲人人依自己真正主張以行,不盲從他人是非,非普及哲學不可。
吾見今之人,為強有力者所利用,滔滔皆是,全失卻其主觀性靈,顛倒之,播弄之,如商貨,如土木,大亦不可哀哉!
人人有哲學見解,自然人己平,爭端息,真理流行,群妄退匿。
死生亦大矣,此問題都不求解釋,則甚矣人之不智!
弟謂此種人,大都可憫。
彼其不顧道理者,千百年惡社會所陶鑄而然,非彼所能自主也,且亦大可憐矣。
終日在彼等心中作戰者,有數事焉:生死一也,義利一也,毀譽又一也。愚者當前,則只曰于彼乎,于此乎?
歧路徘徊,而無一確實之標準,以為判斷之主。
此如墻上草,風來兩邊倒,其倒于惡,固偶然之事;倒于善,亦偶然之事。
一種籠統之社會制裁,則對于善者鼓吹之,對于惡者裁抑之。一切之人,被驅于此制裁之下,則相率為善不為惡,如今之守節、育嬰、修橋、補路,乃至孝、友、睦、雍、任、恤種種之德,無非盲目的動作。
此種事實固佳,而要其制裁與被制裁兩面之心理,則固盡為盲目的也,不知有宇宙之大本大源也。吾人欲使此愚人而歸于智,非普及哲學不可。
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政治、法律、宗教、禮儀制度,及多余之農、工、商業,終日經忙碌,非為君子設也,為小人設也。
君子已有高尚之智德,如世但有君子,則政治、法律、禮儀制度,及多余之農、工、商業,皆可廢而不用。無知小人太多,世上經營,遂以多數為標準,而犧牲君子一部分以從之,此小人累君子也。
然小人者,可憫者也,君子如但顧自己,則可離群索居,古之人有行之者,巢、許是也。
若以慈悲為心,則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體也。吾等獨去,則彼將益即于沉淪,自宜為一援手,開其智而蓄其德,與之共躋于圣域。
彼時天下皆為圣賢,而無凡愚,可盡毀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氣而吸清海之波。
孔子知此義,故立太平世為鵠,而不廢據亂、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鵠也。
立德、立功、立言以盡力于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弟對于學校甚多不滿之處,他日當為書與閣下詳論之。
現屆畢業不遠,畢業之后,自思讀書為上,教書、辦事為下。
自揣固未嘗立志,對于宇宙,對于人生,對于國家,對于教育,作何主張,均茫乎未定,如何教書、辦事?
強而為之,定惟徒費日力,抑且太覺糊涂。以糊涂為因,必得糊涂之果,為此而懼。
閣下于此,不知贊否若何?
愿示規模,作我楷法。
潤之
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