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人物 | 馬榮榮:躬耕歲月 聽穎殼“砰砰”


1.jpg

在稻田里,沒風的時候,能聽得到穎殼在漿片的推動下瞬間張開時發出的‘砰砰’聲,那是世界上最悅耳的聲音——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

在中國,13億人最基本的糧食作物就是水稻。浙江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水稻強省,但“三年自然災害”,讓馬榮榮一出生就遭遇了沒飯吃的窘境。靠什么才能確保糧食安全?哪天才能實現“手里有糧,心中不慌”?

要吃飽飯!這成為馬榮榮心中最刻骨銘心的童年印記和終身努力的目標。

馬榮榮1960年4月出生于浙江余姚,1994年加入九三學社。研究員,曾任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41年來,馬榮榮帶領團隊專注于雜交水稻研究、應用和推廣工作,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

破世界難題

1981年,馬榮榮以優異的成績于寧波地區農校中專畢業,主動要求到農科所(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前身)工作,被安排到雜交粳稻育種組。由于工作條件艱苦、工資待遇低,團隊中9個剛畢業的年輕人陸續離開了7個。經費少、人手缺、隊伍不穩,一系列問題使得科研工作進展緩慢。十多年過去,培育出來的品種不是純度不高,就是增產優勢不明顯。

而當時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導的秈稻雜交技術已有所突破,顯現出成果。很多人對雜交粳稻的可行性表示懷疑,國內許多地方的水稻育種機構先后停止了雜交粳稻研究項目,寧波市科技局也打算終止早在1988年立項的“雜交稻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的利用”。

1996年夏天,馬榮榮獲知這一消息后,立馬拿著厚厚的一份課題書,找到上級有關部門,還將領導和專家組請到試驗田,指著一株株稻穗介紹粳稻雜交和秈粳雜交研究的進展情況。他不愿多年的努力就此白費,當場主動請纓,愿意主持該科研項目,并立下“軍令狀”:保證在5年內育出增產10%的雜交粳稻。在馬榮榮的堅持下,這一攻關項目最終還是保留了下來。

為破難題,他風餐露宿;為尋夢想,他夙興夜寐……

4年后,“甬優1號”誕生,成為浙江省第一個比對照增產10%以上的雜交粳稻品種,當年就在全省推廣20萬畝。

此后,馬榮榮又帶領團隊相繼選育出“甬優2號”“甬優3號”,一舉突破了雜交粳稻的育種難題,打響了“甬優”系列品牌。本世紀初,這三個組合在浙江省雜交粳稻推廣面積中的占比在90%以上。

成效面前,馬榮榮清醒地認識到雜交粳稻增產的潛力較小,而秈粳雜交更有增產優勢。可這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

秈稻和粳稻分別屬于水稻的兩個亞種,遺傳距離遠,兩者雜交存在不親和性。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外水稻專家使出了“洪荒之力”也始終未能取得理想的進展。

馬榮榮迎難而上,敢于挑戰,利用雜交粳稻研究成果,采用“秈粳架橋”技術,突破秈粳雜交不育禁區。他帶領團隊通過不斷地優中選優,將分散在秈稻、粳稻不同個體上的有利性狀,集中在同一個個體上。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2005年,馬榮榮團隊終于成功培育出第一個秈粳雜交稻“甬優6號”,經受多個臺風影響后的畝產仍能達到750公斤,為我國高產雜交水稻培育開辟了一條新路。據鑒定,“甬優6號”的秈粳成分各占48.5%、51.5%,如此均衡的秈粳“混血”稻,在全世界絕無僅有。次年,“甬優6號”通過農業部超級稻確認,成為國內首個秈粳雜交超級稻推廣品種。

此后,馬榮榮針對消費者市場需求,把育種方向瞄準早熟、優質、擴大品種適應性、降低水稻株高等方面,一方面便于農民田間操作,另一方面能夠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減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水稻產業綠色發展。

2009年,袁隆平在余姚參加河姆渡稻作文明與世界糧食安全國際論壇時,聽說馬榮榮團隊繁育的“甬優”超級稻,已接近自己超級稻800公斤的畝產最高紀錄,不禁贊嘆:“這很了不起啊。”

2010年,以甬優6號、甬優9號等為核心的“甬粳2號A及所配秈粳雜交晚稻新組合選育及產業化”研究成果,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并順利通過由中國著名雜交水稻專家顏龍安院士等七位專家組成的第三方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該成果在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研究與推廣應用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守稻穗破殼

農業是一種信仰,因為熱愛所以眷戀,因為堅守所以偉大。

培育一粒性狀優良的水稻種子,時空騰挪,至少需要17年時間。這17年中,馬榮榮和他的團隊要做的,就是日復一日的仔細觀察、記錄、試驗、分析各種數據。研究雜交水稻的日子,單調、枯燥、寂寞,不斷地挑戰著人的耐心、韌性,考驗著人的意志力,沖擊著理想和價值觀。

而馬榮榮卻說,“我喜歡寂寞,喜歡搞科研。每天去田頭,早出晚歸,已經是一種習慣、興趣,一天不去,心里會感到難受。”從種子發芽開始,觀察記錄研究每一株水稻,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傾注了馬榮榮無比深情的愛和期待。

在馬榮榮的辦公室,層層疊疊20多個柜子里裝滿了上萬本各種記錄本。薄薄的《田間記錄本》,記錄了出芽、光、風、溫度、雨水、施肥、除蟲,株高、整齊度、抗倒性……他一年能記滿四五十本;厚厚的《試驗記載簿》里記錄了每一次試驗的數據,株型、耐寒、轉色、分離、白葉枯、稻瘟、紋枯、豐產性……

農業科技創新之所以艱難,就在于自然規律是不容違背的鐵律。不管技術如何改進,還得等氣溫高起來、風小一點、太陽出來,水稻才能正常開花。馬榮榮帶領團隊像一群追趕太陽的候鳥,海南5月收獲的稻種,回寧波剛好能再種一季。用空間換時間,把一年掰成兩年用,沒有休息日,也沒有農閑時。

位于海南陵水縣椰林鎮水流坡的南繁基地有106畝實驗田。除了“大田”,還用竹竿和紅藍相間的塑料彩條布,隔出120多個制種“小包廂”。

每年3月在南繁基地,每天清晨馬榮榮都會身著一副標準的田間行頭——長袖襯衫、橫挎包、高筒雨靴,手拿記錄本,鉆進“小包廂”巡視稻種。3月中旬是雜交和趕粉的關鍵期,要觀察記錄不同品種的抽穗情況、開花時間和其他習性。受氣候影響,水稻開花的時間有時會提前。一不小心,就會錯過花期。“小包廂”里的氣溫漸漸升高,一過30攝氏度,人在里面就被悶出了一身汗。守望著即將破殼的稻穗,馬榮榮微笑著,無比癡迷地說:“在稻田里,沒風的時候,能聽得到穎殼在漿片的推動下瞬間張開時發出的‘砰砰’聲,那是世界上最悅耳的聲音。”花一開,馬榮榮和科研團隊就帶著工人在試驗田里手工授粉,在“小包廂”里用木棍趕粉。

面對辛苦,馬榮榮說:“對水稻育種有興趣,可能苦也是一種甜;沒有興趣,再甜的東西也會感到苦。科研就是用一生來賭你的方向對不對。再憑著興趣與執著,加上團隊合作,才有可能迎來成果。”讓馬榮榮感到欣慰的是,幾十年的心血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截至2021年10月,馬榮榮帶領團隊先后育成雜交水稻組合78個。其中,甬優6號、甬優12、甬優15、甬優538、甬優2640、甬優1540和甬優7850被農業部認定為秈粳雜交超級稻。

助農民增收

育種苦,轉化推廣更苦。

好不容易研發出來的粳稻雜交新品種,到底好不好,產量高不高,農民根本不知道。要說服他們把用慣了的常規稻種改成新品種,非常困難。每年春節后、春耕前,馬榮榮和同事們會挨個兒跑鄉鎮。為推銷種子,寧波、紹興、杭州300多個鄉鎮,他們跑了好幾遍,不知吃了多少“閉門羹”。每年11月,馬榮榮和同事們還要到各制種基地上門驗收種子。站在種子輸送帶前,一家種子抽一撮,一天下來,白口罩變得黑乎乎的,連吐出來的痰都是黑色的。

馬榮榮認識到,“育繁銷”脫節是育種成果難以轉化的重要原因。經過多方努力,1999年,寧波市農科院與市種子公司正式聯姻,實現了雜交水稻育種、制種、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雜交水稻育種團隊與推廣團隊結成戰略聯盟,知識產權共有、市場風險共擔、經濟利益共享,這一首創,被國內同行公認為典范并參照運用。

馬榮榮還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構建種子經銷體系上,與種子公司的同志一起制定種子生產技術規程,培訓制種農戶,指導示范方高產攻關。為打消農戶的顧慮,馬榮榮作出承諾:“種子你先免費種,種好了,再來找我們。”

為推廣甬優系列雜交水稻,馬榮榮帶領團隊一幫年輕人不斷攻克技術難題,進一步研制了各種秈粳雜交晚稻組合的機械化制種規程、栽培標準化技術規程。他們走遍了浙江省水稻主產區的山山水水,足跡還遠涉長江流域、華南稻區各省市,與各地農技種子推廣部門合作,開展各類品種示范和高產攻關,促進種子安全生產和有效推廣應用。

推廣種植的總體情況都很不錯,但也有一些意外發生。2011年8月,接到寧海制種農戶老潘的電話,說100畝制種水稻無法正常授粉。馬榮榮和同事頂著毒辣的太陽,趕到田頭,赤腳踏進爛泥田,貓著腰一株一株地查看水稻。為找出異常原因,甚至連溝渠里的灌溉水都捧到嘴里細細“品嘗”,以檢查土壤的咸度。整整花了3天時間,終于找出了病根,幫老潘解決了難題。

經過多年努力,甬優系列超高產攻關成效顯著,表現搶眼。“甬優12”攻關田連續6年創浙江省晚稻高產吉尼斯紀錄,2012年百畝方平均畝產達到963.65公斤,最高畝產1014.3公斤,創下了中國超級稻平均畝產新紀錄;2019年再創佳績,最高畝產1106.39公斤。

在東南沿海多臺風區域持續穩定超高產,是我國水稻育種史上的一大創舉。此外,江蘇興化、江西鄱陽、安徽白湖農場、湖南龍山辰溪等地,超高產栽培也捷報頻傳。

科研的目的在創新,創新的目的在推廣,推廣的目的在增收。

隨著品牌優勢凸顯,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高產優質的“甬優”種子。甬優系列雜交水稻穩步走向全國,足跡遍布12個省市,累計推廣面積達6000余萬畝。其中僅2021年推廣面積就超過600萬畝,累計增產稻谷48.1億公斤,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45億元。極大地豐裕了農民的“米袋子”和“錢袋子”。

“科研成果一定要落實到消費者,落實到農民的稻田里,落實到市民的餐桌上。”馬榮榮欣喜地說,“農民能賺錢,市民等著要你的米。是我們做這份工作感到高興的地方,再苦也值。”

2013年,馬榮榮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每年全國兩會,他都抓住機會積極建言勤勉履職,先后提交的關于優化我國科研項目管理制度、建立農作物種子生產專用區、加強新品種權保護、提高糧食生產新型主體儲銷能力、加大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建設、加強農技隊伍建設等議案不下幾十份。為服務“三農”,替群眾發聲,助農民增收,沉甸甸的代表責任,馬榮榮絲毫不敢懈怠。

他抬起頭,手捧稻種,飽餉天下是心志所向;

他俯下身,凝視秧苗,稻米流脂飄向家家戶戶。

2012年馬榮榮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2016年榮膺“浙江驕傲人物”,2019年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2020年被評為“浙江九三榜樣”。

(來源:團結報 作者:吳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志市| 宜丰县| 日照市| 泾源县| 峡江县| 大埔县| 铜陵市| 乳源| 金湖县| 兴海县| 松滋市| 本溪| 马公市| 五峰| 措勤县| 宁夏| 喜德县| 山东| 宁武县| 诸城市| 新余市| 延津县| 清河县| 崇信县| 惠水县| 镇原县| 湖州市| 白水县| 老河口市| 靖西县| 新干县| 什邡市| 灵丘县| 山东省| 吉首市| 嘉义市| 盘锦市| 油尖旺区| 石首市| 长葛市|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