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曰:“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我國已故海洋生物學家、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奠基人和甲殼動物學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瑞玉就是海洋生物領域的“大師”。在海洋科學界,處處在續耕劉瑞玉開辟的學術凈土,人人傳頌著劉瑞玉留下的科學精神。
今年,是劉瑞玉101周歲誕辰。他就像不滅的燈塔、精神的航標,扎根在每位海洋科學家的心中。
劉瑞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供圖
趕潮終生 鞠躬盡瘁
推開劉瑞玉曾經的辦公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417房間,地上、桌子上、椅子上,以及辦公室靠墻處的沙發上,都堆滿了各種書籍。劉瑞玉曾在這里伏案寫作、敲打鍵盤,完成了200余篇論文、21部專著。
1950年,中國科學院決定建立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年輕的劉瑞玉響應號召,踏上了海洋科學研究這片熱土。
1952年,在我國生物學家童第周教授的倡導和建議下,劉瑞玉和發育生物學家吳尚懃開啟了中國對蝦生活史和人工育苗研究,首次搞清了中國對蝦的產卵習性和生活史。這項研究推動了中國對蝦人工育苗和水產增養殖農牧化的發展。
在劉瑞玉的指導下,1981年,我國實現了對蝦工廠化育苗的批量生產,促成了以養殖對蝦為中心的中國第二次海水養殖浪潮,創下中國對蝦養殖產量、出口量、育苗量3個世界第一。這一成果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劉瑞玉在對蝦領域展開研究的同時,我國首艘海洋科考船“金星”號服役,但缺少專業的底棲生物研究人才。根據國家需要,劉瑞玉多次主持參加海洋科學調查。
作為中國海洋生物分類學的拓荒者,劉瑞玉全面了解了中國近海的蝦類、蔓足類、糠蝦類、口足類的種類組成、地理分布和區系特點,發現了40多個新種和3個新屬,填補了我國糠蝦類、蔓足類的研究空白。
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評估與保護研究貫穿了劉瑞玉的科研生涯。除了負責《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海洋無脊椎動物部分編撰之外,他還為海洋生物上“戶口”、編“傳記”,聯合全國專家編著了《中國海洋生物名錄》,記載全部46門22629種海洋生物的名稱和分布,真實反映了中國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現狀,摸清了我國海洋生物資源家底。北至渤海、南至海南島,劉瑞玉的研究足跡遍布中國海沿岸,他的著作被譽為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從甲殼動物、底棲生物到海岸帶和海洋資源調查,再到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劉瑞玉對科學領域的每一次探索都是為了國家需要和人民福祉,在每個領域都做到了極致。劉瑞玉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等 30余項獎勵。其中,國際甲殼動物學會授予劉瑞玉“國際甲殼動物學會杰出研究貢獻獎”,代表甲殼動物學研究的最高榮譽,也是終身成就獎,劉瑞玉成為首個獲得該獎項的亞洲科學家。
自上世紀50年代起,劉瑞玉還曾多次參與國際科研合作和交流,為提高我國海洋生物學研究水平以及在國際科學合作與交流中的地位作出重大貢獻。
老驥伏櫪 清風峻節
近年來,由于海洋基礎學科項目、經費調整,海洋生物分類學人才出現斷檔,原來的技術人員已退休,而新一代年輕人卻沒有培養起來。劉瑞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劉瑞玉對后學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引導年輕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李超倫回憶說:“每當被邀請參加年輕人的論文答辯,劉老就會非常開心。他會告訴對方,提前一周給他看論文。一篇150頁的論文,密密麻麻都是他修改的痕跡。”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前任所長孫松至今還為一件事慚愧不已。有一次,他要代表中方作國際學術報告,提前就海洋甲殼動物和底棲生物的有關問題請教劉瑞玉。第二天,他就拿到了劉瑞玉親自做好的幻燈片。在得知劉瑞玉為了這個文件工作到凌晨3點多,孫松非常感慨:“當時他已85歲,老先生對待學術的態度和認真的勁頭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沙忠利也深受劉瑞玉的影響。劉瑞玉曾提醒他,對待科研應該戒驕戒躁,將研究做深入、角度更全面;要有大局觀,不能局限于一個物種,應該考慮生態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當我逐漸成長進步、有了一定積累和科研基礎之時,再回顧劉先生的教誨,更能體會到他的遠見卓識。”沙忠利說。
繼劉瑞玉之后當過兩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的相建海回憶說,當年剛來研究所時,就聽說這里有一村“漁民”,“村長”就是劉瑞玉。“底棲生物都生活在泥里,一網泥打上來后,劉瑞玉就帶頭或頂著太陽,或迎著寒風把標本分揀出來。有一次,劉瑞玉凌晨4點帶著幾名博士生趕潮,漆黑的碼頭離小船還有很遠的距離,劉瑞玉第一個跳了上去,那年他68歲。”
劉瑞玉還十分關注海洋生物生產和資源持續利用研究,以了解生產潛力,探討魚蝦資源增殖的途徑。晚年,劉瑞玉依然非常關心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工作。他常常說道:“中國對蝦和大黃魚在過去的海洋資源調查中資源量很大,但是現在捕不到了,一定要保護起來。”
劉瑞玉從事科研工作的幾十年來,幾乎天天上班,沒有節假日,外出開會也經常當天往返。為了節約經費,劉瑞玉到了近90歲高齡時,出差仍舍不得帶助手,堅持自己照顧自己。如果和學生一同出差,他就堅持與學生同住一個房間。平日里,他房間的燈很少全開,“夠用就行”。可他對同事、朋友和學生卻毫不吝嗇,一同吃飯時搶著埋單。面對汶川、玉樹地震等災難,他踴躍捐款,金額累計數萬元。
甘為人梯 獎掖后進
劉瑞玉曾說:“時間不等人。活著,就要為人民努力做有益的事。為了祖國海洋事業的明天,我想到的只有工作。”
他是一代海洋學大家,和小蝦小魚為伴65年;他活到90歲,在距離生命終點還剩幾十天時,仍背著雙肩包獨自穿梭于數個城市參加學術會議。
劉瑞玉84歲時親自招收海洋生物分類學研究生;85歲時依然忙于作各種國際學術報告;88歲高齡時堅持撰寫“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中關于底棲生物的報告,該報告被認為“是中國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巨大貢獻”;89歲時帶領40多位專家修訂《中國海洋生物名錄》。他一直筆耕不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生命的最后幾個月是這樣度過的:2012年4月中下旬,癌癥晚期的他拖著虛弱的身體,7天內在北京、杭州、南京、上海等地連續參加了4場學術會議;4月底,因身體不適,他被醫生強制住院6天,他就在病房修改學生的每一篇畢業論文。
5月20日,劉瑞玉參加了自己3名博士生的論文答辯,當時他的手腳都已浮腫,靠攙扶才能站起來;5月29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紀念童第周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他堅持參會并作了最后一次講話,會后被兩名學生架著送到醫院。
到了6月,躺在病床上的他拉著身邊工作人員的手,虛弱地說:“一定要告訴我,我還剩多少時間,我還有許多工作要安排……”
在醫院的病床上,他不顧醫生的多次叮囑,堅持為學生審閱學術論文,雙手由于長時間輸液已經變成了青紫色。同事們去看望他時,他第一句話就是問科研進展如何。提起工作,他立刻精神煥發、侃侃而談。
6月14日,他在病床上用顫抖的手在“劉瑞玉獎學金”捐款委托協議上簽下名字,并在捐款時間上寫下“隨時”,完成了一生中最后的心愿。他把老舊的存折、多年的存單裝在一個牛皮信封里,合計100萬元……他還設立了“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勵基金”,用于獎勵海洋生物學領域成績優異并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的研究生。
以信念為舵,一心向黨;以科研為舟,伏案躬耕;以征途為海,胸懷家國。劉瑞玉常說“活一天就要干一天的工作”,他將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祖國的海洋科學事業。這是一位老科學家貫穿一生的風骨。
《中國科學報》 (2023-08-23 第1版 要聞 記者 廖洋 通訊員 思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