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王恩多院士:承載不同人生角色 始終在生化基礎研究的道路上突破進取


作為科學家,她帶領團隊填補了中國在酶與核酸相互作用研究領域的空白,讓中國智慧在該領域占一席之地;

作為學生,她師從鄒承魯、王應睞兩位“九三先賢”,感念師恩多多,并將科學精神傳遞給下一棒;

作為女性,她不讓須眉,以身垂范,在婦女事業上投注大量時間和精力,為女性爭取多元價值認定;

作為院士,她堅持科普,心系后輩,更盼留住人才。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九三學社第十五屆中央院士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多。

岳陽路320號,是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所在地。從1965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做研究生,王恩多在此耕耘了近六十載春秋。

已是深秋時節,梧桐葉洋洋灑灑落了一地,讓這個嚴謹、神秘的地方多了一分溫馨和浪漫。接受采訪當天,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恰好迎來“游子”們“回家看看”。王恩多一眼認出了闊別近四十年的老同事,便笑著上前打招呼,幾人拉著手,激動地聊了好一會。

微信圖片_20240223200616.jpg

王恩多(右一)遇到多年未見的老同事,非常高興地交談

“我還帶著最后一屆研究生,明年他們就要畢業啦!我現在希望,他們能交出一份漂亮的博士論文。”她笑瞇瞇地說道。

喜歡笑,是王恩多給人最深的印象。79歲的院士氣質典雅,那天身著得體的米色西服,內襯一件紅毛衣,面對鏡頭莞爾一笑。在熱茶升騰的氤氳里,話匣子從她鐘愛的、奮斗了一生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打開了,卻也在不經意間“分離”出不同的角色,又在“化學反應”下碰撞出更精彩的故事。

微信圖片_20240223200624.jpg


科學家王恩多

填補空白 讓中國智慧占一席之地

“你要是選擇成為一個科學家,你必須要對科學非常非常熱愛。如果碰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是絕對做不好事情的。對科學,要始終懷揣好奇心和求索精神。”

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與tRNA相互作用”領域里,讓中國的研究在國際上占據一席之地,一直是我國科學家們的愿望。

“氨基酰-tRNA是合成蛋白質的原料,它攜帶氨基酸和與模板配對的反密碼子,在核糖體上合成蛋白質。”王恩多耐心地科普著復雜的原理,“某些氨基酰-tRNA存在‘清除機制’,它能把錯誤的氨基酸‘剔除’,盡可能讓細胞內合成蛋白質的原料是正確的。”

不難理解,如果科學家能破壞病原菌的氨基酰-tRNA,那么病原菌就能被殺死。利用這個原理就能設計新型抗生素。

微信圖片_20240223200626.jpg

1985年,王恩多在美國讀書

1991年,王恩多接到任務,開始著手導師王應睞先生交給她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與tRNA相互作用”的課題研究。當時因為這個課題本身難度很大,之前組里僅有的3位副研究員都離開了,研究工作已經停滯了近三年,缺人、缺錢,可謂“白手起家”。

回憶被拉回到那段艱苦“創業”的日子——實驗需要的酶得從大腸桿菌里提取,可研究所當時沒有發酵罐,只好用三輪車去北京西路上的醫藥工業研究院把發酵液拖回所里,再用大型離心機把菌體分離出來,“提純酶要通過5個不同的層析柱,我們要24小時監測,以防酶失去活性。四個大小伙連軸轉一周才能提取幾毫克的酶——也就夠三四次實驗”。

微信圖片_20240223200628.jpg

1994年,王恩多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所實驗室做實驗

日子再苦,王恩多也沒想過放棄,每天就琢磨把出現的問題解決掉。將近四年,她領銜的團隊一直在搭基礎,堅持下來后,“柳暗花明”漸近。幾次到國外科研機構的訪問合作,促成了一些關鍵技術問題的突破。

“酶和tRNA都能夠通過基因克隆的方法獲得后,做實驗就方便了很多。”王恩多回憶,1995年,團隊終于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幾年后,研究成果更是不斷涌現……她帶領課題組填補了中國在酶與核酸相互作用研究領域的空白,讓世界生物化學界為之矚目。這場足足打了七八年“翻身仗”,凝聚的汗與淚,說不清也道不完。

“牽牛要牽牛鼻子”,她這樣形容自己的研究,把tRNA底物攻克后,在其上做點突變就“隨心所欲”,領域之后的進展也順利多了。這么多年來,王恩多研究的大方向始終沒變——前不久,她還與上海科技大學的合作者發現了tRNA修飾酶的非酶活力功能,而這也與挖掘抗癌新靶點息息相關。


學生王恩多

師恩多多 將科學精神遞給下一棒

“兩位老師的恩情是數也數不清的,他們對我的關愛和在科研之路上給我的指引讓我感念至今。現在想來,當初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兩位老師對科研的堅持,更是他們留給我和后來人的寶貴財富。”

在一篇名為《我的老師鄒承魯先生》的文章里,王恩多曾這樣寫道:“有些人說王恩多是‘師恩多多’,的確如此,兩位著名科學家給我的‘師恩’是無法數清的。”

王恩多的科研故事,確實沒法與兩個名字剝離:鄒承魯、王應睞。

1965年,本科畢業的王恩多考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酶學研究室,成了我國酶學專家鄒承魯的學生。師承鄒先生的歲月不長,但給王恩多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先生手把手教她做實驗記錄,以及尊重原始實驗記錄的重要性。

“先生治學非常嚴謹,當時我把研究生論文請先生過目,他看后指出,藍黑墨水復印后就看不清了,要用碳素墨水抄寫。”王恩多回憶,“可以說,先生不僅把我引進了‘門’,而且指導了我一生的科學研究生涯。”

由于歷史原因,1978年,34歲的王恩多又一次考取生物化學研究所酶學研究室研究生,成了王應睞先生的學生。王應睞是我國現代生物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他成功組織完成了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兩項重大基礎研究,這在世界上均屬首次。

微信圖片_20240223200631.jpg

王恩多(右)與恩師王應睞先生

“王應睞先生是一位品德非常高尚的人。他作為胰島素合成的大協作組組長,論文要發表的時候,卻堅持把自己的署名去掉。”王恩多告訴記者,“在他80多歲的時候,我們為他申報何梁何利獎,他卻笑瞇瞇地說,‘得這個獎有什么用啊?表彰的都是過去的事了。’”

王恩多覺得,一個人成長道路上遇到的人,會對人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老師們的作用更是至關重要。鄒承魯先生做學問的嚴謹和執著,王應睞先生與人為善、顧全大局的品德一直在影響著她。

現在,王恩多還常常跟年輕學生們講起他們的故事,“先生,首先在做人方面要給你榜樣;在學問方面,要高瞻遠矚,提出科學問題。”不知不覺中,王恩多也成為分子細胞卓越中心年輕科研人員心中的“先生”。

“研究生的論文,我都是仔細看過的,這和老一代科學家的教誨是分不開的。”王恩多笑著說,從實驗室走出去的論文,就代表著實驗室的水平,每一個數據都必須可靠、每一項結論都必須正確。

今年夏天剛從王恩多實驗室畢業的博士熊清平說,王老師要求很嚴格,會一處處指出科學的用語應該怎么寫。很少有人知道,王恩多的一雙眼睛都患有飛蚊癥,每次改論文都是不小的挑戰,“后來倒也習慣了”,她笑著擺擺手。


女性王恩多

不讓須眉 女性價值評判更多元

“我覺得女科技工作者是非常優秀的,她們承擔家庭的重擔多一些。女性越往上路越難走,說明我們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王恩多生長在一個書香門第,從傳統文人家庭走上科學之路,要歸功于兩位女性“偶像”。

“初中時,我從圖書館借來了《居里夫人傳》,那會兒特別向往將來能成為一位像她一樣的女科學家。”王恩多說。她的身邊也有影響至深的榜樣——在她考入濟南一中的那一年,她的表姨媽、著名植物學家吳素萱在對蔥蒜等鱗莖植物的鱗片細胞的觀察中,發現了細胞核穿壁運動的現象。年幼的王恩多雖然不能理解姨媽具體做了什么,但一顆向往科學的種子在她的心田發芽。

微信圖片_20240223200634.jpg

參觀院士墻時見到了“自己”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童話,真真實實發生在了王恩多身上。她自身堅韌的經歷,成為科研人員口中的佳話。1982年,王恩多48歲,在法國和外國同行開展合作研究的當口被診斷為乳腺癌。出于避免影響整體工作進度和他人情緒的考量,她選擇緘口不言。在接受完腫瘤切除手術一周后就出了院,四個多月后,她像正常人一樣出現在法國的實驗室里,像常人一樣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實驗。直到多年后,在一次閑聊中,當時一起合作的法國研究員才得知王恩多那時的身體狀況,直搖頭說“不可思議”。

長期以來,作為一名科學家,王恩多在婦女事業上投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她連續十多年擔任所里的婦委會主任,連續7年擔任上海市科技系統婦委會正副主任,還兼任過全國婦聯執委和上海市女科學家聯誼會理事長等職務,也獲得了諸多“巾幗”“三八”頭銜的榮譽。

微信圖片_20240223200636.jpg

2012年,王恩多在兩會

王恩多告訴記者,剛剛接手研究所婦委會主任時候,只是把它當作一項普通工作,可接觸的人多了,她愈發覺得女性需要更多平等的機會和廣闊的平臺,她決定做些什么。

“女博士從28歲畢業到35歲期間的確是一道坎,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進入科研領域后不久都要結婚生子,這就造成許多優秀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生育后面臨難以跟上同齡男性科學家的情況,在申請科研課題、申報科研獎項時也常常會錯過最佳時期。”在“王恩多們”的呼吁下,國家自然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課題將女性申請的年齡限制上調了2歲。

細心的王恩多發現,在許多生物學和醫學科研院所里,從研究生階段到中級、副高職稱的研究員,女性數量都多過男性,可再往上走,男性數量就反超了,“很多時候,在政策制定時要充分考慮女性發展的特殊性,這也是體現男女平等關鍵的一點。”

“上海科創還是出了挺多‘女將軍’的!”王恩多認真地說,“社會對女性價值的認定應當更加多元,女性也更應該自尊、自信、自立、自強,以工作求平等,以貢獻得地位。”


院士王恩多

心系后輩 做好科普更留住人才

“院士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還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做好科普,二是培養好人才。中國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接力。”

月初周末的一天,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的報告廳里熱鬧了起來,嘰嘰喳喳地擠滿了好奇的孩子們。那是中心與上海科技館聯合舉辦的活動,邀請30位與王應睞先生同一天生日的幸運“科學粉絲”走進科學大院,領略生物化學的奇妙世界。王恩多當天也趕來現場,為孩子們講述自己恩師王應睞先生的科學生涯與學術貢獻。

在平日里,王恩多會帶領科研人員到學校開展科普講座,為不同年齡段的學子帶去前沿科技信息與動態。“做科普,比做學術報告可難多了!”挺少見,從王恩多嘴里聽到“難多了”這仨字。她坦言,一場科普報告,臺下坐著的學術背景千差萬別,學過生物學和化學的很容易理解,可學中文的可能就在聽天書了。

微信圖片_20240223200638.jpg

2020年,王恩多(右一)擔任“雛鷹杯”紅領巾科創達人挑戰賽評委

王恩多覺得,要通過自己的口,讓大家覺得,科學不是高不可攀的枯燥知識,而是近在身邊、通俗易懂的事物,這是院士義不容辭的責任。

盡管難,王恩多在科普這條路上,堅定走下去。“從生命的規律上來說,誰都會老去,我們的事業要后繼有人,就是要靠年輕一代。”王恩多說,“聽講座的中學生里只要有一兩位萌生科學夢、堅持下去,我就很欣慰了。”

王恩多認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是要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穩定人才、讓他們覺得在上海大有可為。“科研院所要想判別,引進的人才是為功利而來,還是為科學而來。”她說,“科學是要人耐得住寂寞的,要是為了功利,很難將科學問題鉆研下去。”

微信圖片_20240223200640.jpg

王恩多(前排左一)帶領研究生開展實驗

她特別提到了那些沒有“帽子”的“土博士”們,上海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多、信息交流通暢、國際化程度高,出臺了一系列吸引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高端人才的計劃。然而,許多本土培養的博士,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同樣在基礎科研里表現耀眼,“對這些年輕人,不能設置天花板,要給足他們發展的空間,幫助他們走向金字塔尖。”

分子生物領域的科研人員都知道,結晶往往有一個晶核,相同物質在它上面長晶體,最后才能變成鉆石一樣的形狀。這純粹的、堅韌不拔的過程,既是結晶誕生的前提,亦是人才和團隊成長的寫照。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三樓,有一面院士墻,結束采訪離開大樓的時候,王恩多看著十八年前拍攝的照片,愣神了一會。照片里的王恩多,兩手撐著下巴看向遠處,像是要看透tRNA的秘密。嘴角還是那熟悉的、彎彎的弧度,畢竟,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總是讓人快樂的!

 人物名片:王恩多

1944年11月出生,九三學社社員,生物化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以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相關tRNA為對象研究酶與核酸的相互作用,以期加深人們對蛋白質生物合成質量控制機理的理解。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七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導師獎,為全國勞動模范。

原文刊登于《新民晚報》2023年11月30日 8-9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敏县| 福泉市| 益阳市| 图木舒克市| 吉安市| 红原县| 裕民县| 饶平县| 托克逊县| 潼关县| 安达市| 东乡族自治县| 平利县| 南陵县| 临澧县| 环江| 广水市| 横山县| 界首市| 金坛市| 河南省| 平和县| 天峻县| 泽州县| 上犹县| 齐河县| 石台县| 阜康市| 贡觉县| 太康县| 壶关县| 潼关县| 沂源县| 边坝县| 青冈县| 沅陵县| 商城县| 北海市| 息烽县| 六盘水市|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