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生活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的外在表現形式,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其研究和闡釋是生態文明走向成熟的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就是實踐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圖片作者在黃南州調研青繡產業。
一、青藏高原的重要性決定了青藏高原生態文化學研究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不僅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也是印度河、塔里木河等10多條亞洲河流的重要補給區,牽系著二十多億人的用水安全, 是名副其實的“亞洲水塔”。它的隆起加強了太平洋季風降水,阻斷了印度洋季風北上,造就了煙雨江南,成就了南亞糧倉,這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中的每一個生態因子,都關聯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是調節亞歐大陸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閥門,是世界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半個多世紀以來,青藏高原開展過兩次系統性科學考察,科學家在收集、整理、歸納、系統分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青藏高原的環境演變過程、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各類民生工程與生態工程的環境效應、環境災害及其風險等自然科學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奠定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研究的基石。當我們跨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我們發現以往的研究還存在著“重專科的精細化縱向研究,輕學科間關聯性橫向探究”“重自然生態保護,輕生態文化研究”兩大短板,這也是青藏高原早期生態保護只停留在生態修復層面的部分原因之一,從而產生了生態修復工程投資成本高、成效鞏固難,保護與發展難統籌的現實問題。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開展這次科學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三個維度定位青藏高原的戰略地位,同時指出了考察和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對于建設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新時期建設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必須加強青藏生態系統的協同性和整體性研究,通過整合氣象、環保、水文、地質、林草、農牧等行業的監測系統,增加智能監測平臺,建立統一的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平臺,為跨學科研究和協同研究奠定基礎。同時要通過聯合攻關、揭榜掛帥、對口援助等機制撬動高層級的科研力量,加強青藏高原各生態系統本身的基礎性研究和系統間的整體性研究。
二、青藏高原的獨特性決定了青藏高原生態文化研究的傳統性和當代性
獨特的地理單元和氣候環境孕育獨特人類文化,青藏高原的抬升在孕育出獨特自然景觀的同時,也催生了華夏文明和印度文明。正是這片看似貧瘠而又生態脆弱的高原,卻早在3萬年前就留下了人類活動的足跡,產生了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的源頭文化,是大河文明構建中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自古以來,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們對生態系統的脆弱與自然環境的珍貴有著切身的感受,在與大自然長期博弈的過程中,他們謹慎地適應著這里的環境,形成了“萬物一體、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和“但取所需,節物儉用”的行為準則,構建了青藏高原獨特的傳統生態文化理念。這些文化理念的背后蘊藏著人與高原相互關系的人文密碼,它既有生產關系的演替和變遷,也有政策制度的破立與更替,還有民風習俗的演進與傳承,這些也是青藏高原生態得以保護、文化得以傳承的根本所在。
青藏高原的生態文化,其底層邏輯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問題。人類進入工業化以后,以“效益”“利潤”“產值”“產量”為特征的“理性經濟”成為人們的狂熱追求。青藏高原傳統的生態理念受到挑戰,傳統的生活方式受到沖擊,傳統的草地經營模式已難以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求。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出現了人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形成了環境破壞的“破窗效應”。因此亟需重構一種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這就決定了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的建設,不僅要深入研究大氣、水文、地質、生物等自然因子的消長在環境演變中的影響和各因子間的相互作用與干擾機理,也要系統總結青藏高原世俗法律、自然禁忌、約定俗成和特有生產生活方式中樸素的生態和諧因子,深入探究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倫理、價值追求和生態和諧理念,從傳統中汲取養分,為新生產生活方式構建新的價值追求、制度框架和法制體系,這便是青藏高原生態文化學研究的價值所在。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性決定了青藏高原生態文化學研究的緊迫性和開放性
生態文化體系是生態文明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系構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生態文化體系為生態文明理念的創新、制度的成型,行為規范的培育提供了精神支撐和價值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的呼聲。我們倡議世界各國共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從本質上講,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一種更高級別、更高形態的發展狀態,歸根結底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必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安全屏障日益牢固,人民福祉不斷提升,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積累了新時代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經驗,形成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呈現出了低碳生活的新風尚。
作者在西寧市西關街小學調研教育新業態。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屬性及其發展規律。不僅為我國人民所共有,而且是整個人類社會實現綠色發展的共同財富。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必須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加強青藏高原生態文化研究,就是要以全球視野講好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在保護“亞洲水塔”、服務人類生態安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中國故事,系統梳理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實踐中的理論成果和制度創新,科學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值和理論貢獻,這是生態文明發展的內在需求。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政協常委、九三學社青海省委主委)
來源:青海《黨的生活》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