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2024年12月18日,由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和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中關村國際會展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等單位支持舉辦的“2024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數字金融與科技金融大會”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會議中心成功舉辦。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研究室主任,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王汝芳出席并發表了題為《做優做強中國特色科技金融 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主旨演講。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新質生產關系和創新制度的配合,需要科技金融的支撐。王汝芳主任強調,科技金融與產業結合是一個不斷試錯、迭代創新的過程,需要梯度培育,并且要解決好創業公司股權流動性差、投資收益覆蓋風險不足以及股債權益與風險相容性差等問題。針對當前我國科技金融發展面臨的問題,王汝芳主任提出四點建議:一是以推進投資收益有效覆蓋風險為切入點,有效壯大耐心資本規模,促進直接投資;二是以提高流動性和應納稅抵扣比例為突破口,引導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科技;三是以保障股債權益與風險相容性為著力點,有力保障科技信貸低風險穩健發展;四是推進科技金融和數字金融融合創新,保障中國特色科技健康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研究室主任,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 王汝芳
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發展需要新質生產關系和創新制度的配合,需要金融創新支持。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特點是創新,主要路徑是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用顛覆性的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伴隨著創新而來的,是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較強不確定性,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科技創新具有巨大不確定性。包括科技金融帶來了不確定性,新技術研發風險高、投入高、回報高、周期長。第二,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結合難。這類結合是一個不斷試錯、迭代創新的過程,需要梯度培育。第三,新質生產力價值初期難量化。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確定性強,沒有過往歷史財務數據作為支撐,其價值評估建立在對未來的預期上。
因此,這導致了主要依賴財務數據和抵押擔保的傳統金融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融資需求,迫切需要系統性地發展與創新特點相契合的科技金融。
我國在科技金融創新與供給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覆蓋范圍及精準度均有所增強。然而,與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求相比,既存在明顯差距,也面臨發展難題:一是,耐心資本不足,直接融資比例過低。當前,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例呈現為7:3,而在直接融資領域內,債券融資與股權融資的比重約為9:1。二是,私募股權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不夠。基金的生命周期通常介于五至七年之間。在這一周期中,募集階段一般持續一至兩年,退出階段亦為一至兩年,而投資階段則限定在三至五年內,這使得投資早期、小型及初創企業變得頗具挑戰性。三是,科技信貸面臨加快發展和穩健經營的兩難。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得到貸款資助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達到26.21萬家,貸款滲透率為46.8%,本外幣貸款余額總計3.19萬億元,同比增長20.8%。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在2023年末降至1.69%,大大跌破了自律機制合意凈息差1.8%的臨界值。
造成上述問題的深層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創業公司股權流動性低。資產流動性是評估資產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風險投資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前端,其流動性決定了科技金融能否興起。其次是投資收益覆蓋風險不夠。這導致大量閑置社會資本對涉足科技投資領域持謹慎態度,即便參與其中,也傾向于追求短期且迅速的收益。再次是股債權益與風險相容差。科技投資的高風險及收益率的波動性,與我國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低風險、收益率穩定性之間存在天然的沖突。
基于我國的特色和優勢,錨定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目標,更好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完善超大市場獨有的創新生態系統,可為解決科技金融發展面臨的難題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這是因為:政治性和商業性的有效兼容可解決創業公司股權流動性低問題。通過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投融資服務功能,建立產業基金等接續支持機制,可以有效解決創業公司股權流動性低問題。多元主體、不同目標的合理互補可有效解決收益覆蓋風險問題。采取政府引導基金的讓利、財政資金的風險補償、稅收政策的優化調整等措施,可以激勵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風險較高的項目中,從而促進創新。超大市場、萬眾創新依大數定律可解決股債權益與風險相容問題。在超大規模市場環境下,充足的數據量和龐大的市場,保障了能夠找到符合預期收益的投資組合,從而分散創新活動風險。
發展中國特色科技金融應把握五個要點;第一,遵循科技創新發展的一般規律。要根據研發及成果產業化的發展規律和伴隨而生的風險特征,系統性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服務科技創新。第二,符合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要充分發揮金融跨期配置資源和風險定價功能,合理確定信用、杠桿和風險分擔,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第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要避免金融脫實向虛,杜絕脫離現實的過度創新,打擊借創新之名、行欺騙之實的金融犯罪。第四,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實需要。要能適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要求,切合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第五,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做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要處理好和市場的關系,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
推動以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充分展現中國制度優勢,是中國特色科技金融的顯著特征。為了更好發揮中國在發展科技金融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做優做強中國特色科技金融,現提出以下四項建議:
1.以推進投資收益有效覆蓋風險為切入點,有效壯大耐心資本規模促進直接融資
充分發揮所得稅政策引導功能。按基金存續期整體計稅,避免優質項目先退、虧損項目后退出現前期收益無法彌補后期虧損;類比企業法人直接投資獲得的股息、紅利免稅政策,對合伙制創投基金取得的被投企業分配的股息、紅利等予以稅收減免;比照直接投資企業轉讓股權享受20%的稅率,降低創投基金自然人合伙人的所得稅稅率,并與其他綜合收入分開計稅。
完善財政資金出資及讓利機制。在基金滿足條件時,嚴格遵守協議約定的出資承諾,避免拖延出資影響基金整體投資和退出節奏;延長基金存續期,適當放寬對“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私募股權基金的出資比例上限;對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的其他投資人進行適度讓利,進一步平衡財政資金引導的政策性目標與其他財務投資人的收益最大化目標。
完善國有資本考核管理機制。建立整體業績和長期回報的考核機制,鼓勵圍繞國家戰略安全、產業鏈關鍵環節及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領域加大投資力度;適當提高股權業務容忍度,提升盡職免責制度和投資容錯率的落實效果,減輕國有資本對科技企業投資的后顧之憂;著力在彌補市場失靈上發力,與社會資本形成各有側重、錯位競爭、接力式發展。
2.以提高流動性和應納稅抵扣比例為突破口,引導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功能。支持創新創業企業IPO和參與上市公司以產業協同和做優做強為目的并購重組,保持政策長期穩定可預期;落實符合創業投資基金特點的差異化監管,健全投資期限長短與上市后股份減持鎖定期限“反向掛鉤”的獎懲機制;完善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代辦股權轉讓等功能,有效提升科創企業股權的流動性。
納稅抵扣比例與期限掛鉤。將創業投資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抵扣比例與投資期限掛鉤,如符合條件:滿3年,按投資額的8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5-8年,按投資額的90%抵扣;8年以上的,按投資額的100%抵扣。當年不足抵扣的,允許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抵扣。
發揮政府基金引導作用。延長政府引導基金存續期至15年以上,與耐心資本結伴而行;聚焦新質生產力關鍵領域,引導對初創期創新類項目定向投資,分擔特定領域風險;細化政府引導基金權責利清單,規范引導行為,避免“內卷式”競爭產生擠出效應。
3.以保障股債權益與風險相容性為著力點,有力保障科技信貸低風險穩健發展
探索銀行資金與基金合作機制。圍繞目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募資難、退出周期長等現實問題,允許銀行試點與符合條件的基金合作,開展面向基金的“PE貸”、面向基金管理人的“GP貸”、面向基金投資人的“LP貸”等創投類貸款,面向并購基金的并購貸款等。
開發低風險穩定收益金融產品。基于超大市場和創新生態完善的有利條件,依據大數定律,綜合運用包括科技保險等在內的各種科技金融工具,開發出低風險和穩定收益匹配的、錨定創業投資組合收益的金融創新產品,吸引更多儲蓄資金、商業保險和社保基金進入到科技金融領域。
完善科技信貸風險覆蓋機制。在現行投貸聯動模式探索的基礎上,試點通過可轉股債權或認股權證分享風險投資成功項目的高回報,來對貸款失敗損失形成完整的風險覆蓋。將原本計入營業外收入的可轉股債權出售的收入,計入到新設立的科目——科技信貸風險覆蓋金,以沖抵科技貸壞賬。
4.推進科技金融和數字金融融合創新,保障中國特色科技金融健康發展
數字時代,科技金融的發展必須擁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數字金融結合,以數據自動流動和智能算法化解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推進決策運營更加高效、客戶、精準,有效提升服務效率效果和風險管控能力。
提升科技金融的服務效率效果。為生態圈中各節點企業提供普惠金融和精準服務,力求把服務單個企業、供應鏈企業面臨的風險控制到最低,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效推動科技金融和新質生產力共同發展。
提升科技金融風險管控能力。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企業特點的風險評估模型,系統全面提高風險評估監測能力,更好平衡發展與安全關系,更好把握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