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1日)是“九三”先賢、中國原生動物細胞學的開創者、著名動物學家張作人先生誕辰125周年紀念日。
他于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是中國原生動物細胞學及實驗原生動物學的創始人和開拓者,是我國動物學博士點第一批導師,長期致力于生物學教學和研究,學識廣博、治學嚴謹,為發展我國原生動物細胞學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回顧這位科學先驅的卓越貢獻。
我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開拓者
張作人獨辟蹊徑地以原生動物為材料,研究了外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以及遺傳學中的核質關系,從而開拓了我國實驗原生動物學的新領域。
生物科學中的一個傳統學說是強調細胞核對遺傳的控制作用,因而一般主張通過改變細胞核的方法來產生遺傳變異。張作人帶領他的學生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在一定時期,細胞質具有很強的遺傳作用,也可以用改變細胞質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20世紀60年代初,他選用一種細胞結構十分復雜的纖毛蟲棘尾蟲(Stylonychia mytilus)為材料,設計了獨特的切割再生方案。當這種纖毛蟲無性分裂中,細胞內兩個大核融合成一個圓球時,在顯微鏡下用自制的顯微工具,行使干擾細胞質而不觸動細胞核的人工切割手術,然后取帶有完整細胞核和部分細胞質的圓形切割塊,讓其再生,結果獲得能正常分裂的由兩個棘尾蟲左右相互駢聯在一起的“人工駢體棘尾蟲”。這一結果證明,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并且這種作用是動態的,隨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而起變化。從1964年起,他連續發表了“一種遺傳三百多代的人工畸形纖毛蟲”“人工誘導能遺傳的駢體棘尾蟲的條件”等著名論文。
此后,張作人又通過另一種干擾細胞質而不觸動細胞核的切割方法,誘導獲得能正常分裂傳代的由兩個棘尾蟲以背部相互聯接的“人工背聯體棘尾蟲”。他和學生在探究“駢體”“背聯體”形成機理的同時,又設計了新的切割方法以及摘除細胞核和核移位的實驗,研究這兩種“人工雙體”的核質關系,發現盡管細胞核具有遺傳控制作用,但它們有時也受到細胞質的影響和制約。在一定條件下,細胞質對細胞核的形態、數目、大小和位置的遺傳也起著控制作用,并發表了“駢體棘尾蟲細胞質的分化”“人工背聯體棘尾蟲的大核調節現象及其與細胞質的關系”等論文。
張作人用人工手術方法在棘尾蟲上獲得能正常遺傳的“雙體動物”,這在國際上是首創,他所創造的一套原生動物學研究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許多國際同行認為,張作人的研究為探索遺傳的奧秘開拓了新的途徑。先后有法國、比利時、前蘇聯、美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來函索取論文,有多個著名原生動物學家來華東師范大學學術交流。此后,張作人主持的華東師范大學元素動物細胞學研究室,繼續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多年來他的論文不但被原生動物學領域的研究工作者所引用,研究成果曾獲1980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1978年他被授予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1982年被評為國際原生動物學家協會(the Society of Protozoologists)榮譽會員。
華東師范大學實驗室留影
為我國教育和科學事業精心培育人才
張作人教授興趣廣泛,博學多才,擅長書法、詩畫、文學、歷史,1982年他的“如何研究大自然”一詩獲科學詩賽優秀作品獎。他精通古文,酷愛中國古代藝術,熱愛祖國,在教育崗位上,嚴格培養學生,全方位地要求學生。當他80多歲的時候,偶然看到報刊上登了一些教育上的不良現象,就發愁,發脾氣,我說:“您都80多了,您管那么多干嘛?”他總說:“要管,我要管!這是中國下一代的問題,怎么可以不管呢?”他就是這樣關注中國的教育事業,他說培養學生就要培養他的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我不是簡單地教知識而主要教思想和技術方法”,教導學生要開創,就要實驗,要研究而不是人云亦云跟著人家后面爬,而是從大自然中尋找和發現問題,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思路去追蹤自然界物和物之間,整體和局部的相互關系和固有規律。他的學生唐崇惕院士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用獨特的方法研究寄生蟲的生活史,獲得許多新成果,她的創造性研究使寄生蟲學科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張作人在人才培養中,從來就不拘一格,晚年時收了兩名工農業大學生進行培養。顧??稻褪瞧渲幸晃?,后成為華東師大生命科學院的教授。
自從20世紀50年代招收進修生,60年代招收一批研究生,到80年代招收多批博士生和碩士生,他培養的青年人繼承和發展了他開創的事業,成為教育和科研的一線骨干。
第二屆亞洲纖毛蟲學國際會議于1986年7月由華東師范大學主辦,會議籌備前夕于華東師范大學實驗室留影
張作人執教六十六周年、九十周歲慶生會上留影
人物簡介
張作人(1900-1991),著名生物學家。1921年畢業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博物部。曾任中山大學教授、生物系主任,同濟大學教授、動物系主任,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和上海市自然博物館館長。他是國際原生動物學家協會榮譽會員。作為發起人之一,于1934年參與創建中國動物學會,1954—1982年擔任上海市動物學會理事長,1978—1984年擔任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1957年,他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創建原生動物實驗室,以后又在華東師范大學建立原生動物細胞學研究室。1981年,他與其他原生動物學家一起,創建中國原生動物學會,先后擔任理事長、名譽理事長。著有《化石》《人類天演史》《生物哲學》,合著《動物學》等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原生動物細胞核質關系研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細胞質流對原生動物細胞核質關系的影響”獲198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張作人于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第三、四屆上海市政協委員,第五、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198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自參加工作至退休近60年間,始終未離開過教育崗位,并一直從事原生動物學研究,為我國的教育和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轉自:“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微信公眾號 摘自:“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微信公眾號,原文標題為《著名動物學家張作人——中國原生動物細胞學的開創者》)